手机

出版时间:2004-0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保罗·莱文森  页数:211  字数:217000  译者:何道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互联网带我们到赛博空间里去漫游,可是它把我闪钉死在座位上,与此相反,手机带我们到真实世界中漫步,一机在手就有了一个全副武装的流动家园,本书探索人类媒介移动性的历史——书籍、照相机、半导体收音机、笔记本电脑无不纳入考察之列。    手机这个独特而奇异的小玩意成为我们的掌中之宝,使我们能够交谈,也能够互致短信,它是一柄双刃剑,既命名我们获得空前的解放,又对我们所拘束,既使我们一网打尽天下信息,随时随地与人通话,又使我们失去享受清静的避风港——除非你不买手机或关掉手机。    这是神奇的电话使万事万物为之一变——公共场所、隐私领地、室内室外、剧院饭店、汽车飞机、谈情说爱、文化素质、亲子关系、战地新闻——实际上我闪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从此不同,仿佛是一个有灵气的细胞,手机在分裂繁殖的过程中和其他的细胞互动、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有机体;就像是一个强大的火花塞,手机点燃了技术进化与人类生活的发动机。    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以他灵动的文字,从哲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透过技术进化和社会生活的多维视野,对使用手机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思想深邃,直到读者心弦。

作者简介

保罗·莱文森,美国媒体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音乐人、多才多艺,大文学和传播学两方面成就卓著,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保罗·莱文森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保罗·莱文森发表了100余篇论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神奇电话”  1.1 利弊参半  1.2 无心插柳与补偿性媒体  1.3 民主与达尔文式的媒体第二章 移动中的信息  2.1 柯达照相机与移动媒体生产商  2.2 装在轮子上的收音机  2.3 笔记本电脑与便携式生产  2.4 迪克·特雷西佩戴的手表、柯克船长与金锭第三章 万维蜘蛛网  3.1 破墙开屋  3.2 蜘蛛网与雀巢第四章 移动家园  4.1 飞速完成的想象  4.2 千里一线牵的社会第五章 朝夕厮守亦有遗憾  5.1 隐居中的慰藉  5.2 婉拒的习俗第六章 社会生活中的插足者  6.1 手机的嫉羡  6.2 单向的“会话”  6.3 不知谐的铃声  6.4 一切不恰当的地方第七章 儿童上钩  7.1 死死纠缠  7.2 夫妻待命  7.3 用电话谈情说爱第八章 岂止是说话的工具:还可以发短信1,2,3……第九章 蛙跳式路线与数字鸿沟第十章 战争中的手机第十一章 未来的呼唤文献述要索引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我们生活其中的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做了一番精彩而有趣的描绘,过去科幻小说中的手表式电话已然成为现实!我们还期待什么呢?脑对脑的直接交流?请继续收我们的节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手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莱文森这几年几乎每年都有一本新书出版,文章质量可想而知。文章很多地方都在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有重量的文字真的不多。书的逻辑倒还可以,所举的例子也都能接受,只是整本书感觉太散了,有点像漫谈。这本书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倒像是一种简要的总结。书的最后文献述要部分可以真正读一下,序言也看看即可,中间那些大部分就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了。
  •     伊尼斯、麦克卢汉的传道者。问题是解读得既不深刻,也并非很有独创性。行文结构的模仿、文字逻辑的保守、建构的过于细节化,使得麦克卢汉天马行空的灵动——所诠释的反工具主义的媒介自由精神——在他手中似乎退化成一潭空有其表的死水。加上何道宽从来就不是特别好的翻译……实在是比较一般。
  •     保罗·莱文森是美国传媒学界的一大忽悠。我在两年前翻阅过他的另外一本《数字麦克卢汉》,因为其语句繁琐讲述晦涩而没有看下去。今次读到这本《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更是觉得这哥们果然/仍然/终究还是一个大忽悠。这本书按照宣传语,是号称针对手机新媒介阐述了很多独到的认识。但是在我看来,在贯彻全书的内容中,除了倒数第二章以外,作者仍然只是把手机局限于一个通讯工具的存在。对于短信、无线互联网等概念,作者虽有提及,但很明显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当然,我理解作者在这里可能只是强调手机是一种广义上的媒介(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而不是在强调我们平日所说的新媒体。不过从这本书写成于2003年来看,作者当时的认识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是一个手机科技的大国,但在数据应用的层面上还是比较落伍,离日韩等亚洲国家相差太远。我莫名地想起过去曾经在一次北邮的讲座上,阚凯力一再强调“我们中国已经是世界通信第一大国,没有必要向别人学习”的言论,不禁笑出声。
      
      我连翻带跳地读完了这本书。
  •   “保罗·莱文森是美国传媒学界的一大忽悠。”
      
    我也如是看。
    那本《数字麦克卢汉》除了显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很早就在度假时用笔记本享受户外工作的悠闲时光,还有对麦克卢汉毫无新意的阐释,以及自以为创新、实则不然的“补救性媒介”理论,让我一半看一边骂。
      
    那本《软边缘》也极烂无比,而且译的也不好,还是清华的呢,真丢人。
      
    《思想无羁》在“我在读”里挂了好长时间,只是极偶尔地翻一下,后来干脆扔到一边。
      
    有个师兄的硕士论文写手机,看过《手机》后就扔到一边去了。
      
    还有一本《真实空间》,那么薄,又那么贵,莱文森就是骗子!
      
    也许我该自己单独写个书评的。。。。
  •   回复可以作为评论的注解:)
  •   笑……我也刚写完
    大忽悠——看见这个名字就扑哧乐出声儿
  •   真的看得我无语得要死。。。
    前言不搭后语=_=|||
    真不知道是莱文森本来写的就这样呢,还是翻译的同志有问题,汗
  •   翻译还好吧
    书 不像后者尚不够学术资格
  •   唉,基本没有什么可以引用的观点,作者好像置身自己的大学课堂一样侃侃而谈,都是一些常识性的见解,没有丝毫学术价值啊。貌似我这本还是何道宽亲笔签名的。。无语。幸亏没买《思想无羁》。
  •   你口中的“新媒体”是媒介融合的结晶,融媒时代的全媒体技术应用,2003年只是成书之时,谈及全媒体尚早,更何况构思之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