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案例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建民  页数:357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大学的呼延华同志找到我,建议把我的六本书《世界大变化》、《与世界分享中国的成长》、《外交案例》、《交流学讲章》、《外交见证中国》、《在法国的外交生涯》汇集成“吴建民外交作品系列”集中出版,反映我这几年来的思考和看法。我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他的建议。我于2003年7月结束了在法国的任职回到国内。在此后六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十来次国际性的研讨会,讨论当今世界面临的大问题。刚开始我没有特别注意这种现象,后来随着参加会议次数的增多和与各方人士的深入交流,我意识到这种现象可能是国际关系当中的新事物,也是世界正在发生大变化的反映。在过去多少年里,国际上的大问题都是由几个大国主宰,他们经过秘密磋商,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就决定了世界的格局和命运,不需要经过大家来讨论。他们作了决定,全世界只能被动接受。而今天的情况则大不一样了,时代变了,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全球化使得世界连成了一体,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依存。同时,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之严峻,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内容概要

本书的编写起缘于作者在外交学院开设的“外交案例”课程。全书集中了19个案例,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外交家的大智大勇;第二类是1991年到2003年中国外交的一些大事;第三类是危机处理,特别是“9?11事件”和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本书的结构包括四个部分:背景、中国外交面临的选择、具体操作过程、启示。前三部分尽可能把主要情况介绍清楚,“启示”部分是作者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本书首次解密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处理细节:中方曾有人机都不放、人机同时放、先放机后放人三种方案。最终选择了坚决而灵活的外交策略,既捍卫尊严与主权,又不严重损害中美关系。而赔偿问题,至今仍是悬案。     本书首次披露中国政府对“9?11事件”做出快速反应的决策过程。     本书首次详解中国在日内瓦人权委员会议上与西方国家就反华提案的七次激烈交锋,揭开人权会议的真实内幕,强力反击西方国家的人权围攻。 19个案例内容充实,富有教益。阅读本书,不仅可以详略窥见中国外交的神秘内幕,更是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个和平崛起中的大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切实捍卫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维护国家发展的终极诉求。

作者简介

吴建民,资深外交家。现任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外交学院教授,中国外交部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等职。  
  吴建民出生于1939年,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1959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他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在他四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中国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等职。他曾于2003-2007年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是担任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
  2003年,荣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的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
  近五十年的外交生涯,二十五年的驻外经历,形成了吴建民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生动、富有创见的独特风格。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尤其善于交流沟通。他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机会,以外国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方式,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当代中国推向国际,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外交大智慧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 韩叙大使1989年在美国棕榈滩论坛俱乐部的演讲第二部分 逆境外交 1989年斯考克罗夫特两次访华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 1991年美国国务卿贝克访华 1992年李鹏总理出席安理会首脑会议、达沃斯论坛年会并访问西欧第三部分 首脑外交 1993年江泽民主席出席APEC首次峰会 江泽民主席与希拉克总统互访故乡 胡锦涛主席出席埃维昂南北领导人对话峰会第四部分 多边外交 1996—1997年的日内瓦人权斗争 驻法使馆是如何参与我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第五部分 使馆工作 上海贝尔与阿尔卡特股权重组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建立 中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中国参加“伽利略计划”第六部分 危机处理 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 中国对“9·11事件”的快速反应 驻法使馆是如何应对“非典”危机的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你跟什么人谈话,想了解什么情况,有些时候是有准备的,有时候是没有准备的。当你看到你寻找的对象的时候,你需要离开人群,不可扭头就走。在离开前,你要向大家表示对不起,想到那边去一下,或者表示很高兴同大家见面,点头示意或者同大家握手后离开人群,去找你要找的人。如果情况很急,你找的对象正在往外走,你也可以向大家表示歉意,表示你要找某人谈事,然后迅速离去。如果你旁边的人相互谈得正投机,你也可以悄然离去。 三、抓住短暂交流提供的机遇 在招待会上来的人很多,有时你会遇到你想见而一直没有见到的人,或者你有什么重要信息向对方转告,招待会往往也是传递信息的合适场合。 1969年3月,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十分紧张。当时,北京莫斯科之间有热线电话,柯西金曾经试图与周总理通电话。当时北京的电话接线员自作主张地把他骂回去了,此事后来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评。但是,当时的中苏关系和政治气氛也不允许中方后来主动与柯西金通话。1969年9月3日,胡志明主席去世。这之后,周恩来总理立即赶赴河内去吊唁。9月8日,中国政府派遣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李先念带领的代表团出席定于9月9日举行的胡志明主席葬礼。苏联方面由柯西金率团参加。我当时作为工作人员随同李先念副总理代表团出席了胡志明主席葬礼。李先念和柯西金都出现在葬礼的贵宾席上,但是,当时中苏领导人互相是不说话的。于是柯西金就通过越南方面向中方传话,称柯西金总理在出席葬礼回国途中打算经停北京机场,在机场会见周恩来总理。代表团把这个信息报告不北京。北京同意了苏联的要求,但在中国代表团收到来自北京的信息时,柯西金的专机已经离开河内,飞回苏联。当苏联驻河内大使馆把这个信息向柯西金报告时,柯西金的专机已经飞人苏联境内。柯西金决定调转机头,飞回北京。1969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和柯西金总理在北京机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晤。会晤后发表了简短的消息,但在国际上却引起了高度重视。 中苏关系这一转折性的变化,受到了美国的关注。美国政府要求情报部门通过各种途径打听中苏总理会晤情况。此时此刻,中美之间也是没有对话渠道的。在波兰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已经中断很长时间了。尼克松总统当时指示美国驻波兰大使小斯托塞尔向中方提出恢复中美大使级会晤的要求。当时的中国外交处在“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中国外交官在外交场合是回避不理美国外交官的。据说,当时美国国务院指示美大使,哪怕追到厕所里,也要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中方。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里,外交的作用上升。事实上中国的外交已经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吴建民同志的这本《外交案例》用作教材我认为是一件好事。  ——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长期的外交生涯使我深刻感到,一方面中国的外交在大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外交官;另一方面,我们培养外交宫的方式还是相当陈旧的。基本上是“手工作坊式”……有点儿像“师傅带徒弟”……学生在大学里学不到外交案例。  ——吴建民

编辑推荐

《吴建民作品集(套装共6册)》编辑推荐:在吴建民大使于2003—2008年担任外交学院院长期间,在外交学院开设了这门课程。《吴建民作品集(套装共6册)》结构清楚,从两个方面铺陈开来讲述交流学的内容。首先是理论方面。分别从短时间交流,中等时间交流以及长时间交流进行叙述,以时间长度作为主线,中闻穿插有吴大使从事外交事业过程中的精彩案例。在第二部分,吴大使对过往的演讲名篇进行了分析,配上他个人的见解,精辟深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外交案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