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新视野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霍华德·加德纳  页数:258  译者:沈致隆 译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开始研究发展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我在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导致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这个理论的主体,成型于1980年,而我提出此理论的著作,即《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则出版于1983年的秋天①。虽然我的编辑和出版者对此书的期望值都很高,但我不认为当时任何人能够预料得到,我书中表达的思想一问世就受到了关注,特别是受到教育家们的关注。当年更没有人能预料得到,世界上有如此众多地区的人们,对此理论会保持25年持续不断的热情和兴趣。  在这本书出版后的第一个10年里,我开始介入了许多教育研究的项目。这些项目或多或少都起源于多元智能理论。在这段时间里,我并没有对此理论做进一步的概括和修订。1993年,我又出版了《多元智能:实践中的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一书,此书是我在这10年时间里发表论文的选集。在这本书中,我回顾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介绍了此理论研究的几个实验项目。此后不久,我就开始在各地的演讲中明确地指出,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错误之处。后来在1999年出版的《重构多元智能》一书中,我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了更新和进一步的探讨,回答了读者提出的许多问题、概念和批评,讨论了智能和其他有关概念的关系。这些概念是领导能力、创造力和道德问题等,都与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之后我的研究成果有关。  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中期,也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诞生25周年的时候,我决定对这个理论进行一次最新的、全方位的回顾,因此产生了读者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多元智能新视野》。  《多元智能新视野》一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多元智能理论”,我在这部分的第1章里,首先对最初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做了综述,然后在第2章里讨论了此理论进展的主要方面:即新增加的智能种类,行业/领域(domains)、智能(intelligence)以及与智能有关的多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在接下来的第3章里,我论述了智能与人类其他认知能力,如创造力(creativity)、专才(expertise)、天资(genius)之间的关系。在第4章中,我介绍了因为心理学研究引发的有关教育的问题和建议。而我对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读者提出的许多问题和批评所做的回答,则是第5章的内容。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教育实践”中,我集中介绍了几个独特的教育实验项目。这些项目从培育和评估学龄前儿童智能的努力,到对青少年在包括艺术在内的主要科目学习时思维方式的启发(第6章~第9章)。这部分的内容,还有对教育主要目的的讨论(第8章),对于新的评估形式某些细节的建议(第10章)。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最新展望”中,我的注意力回到一个新出现的智能观点。这个观点重视儿童成长的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第11章)。接下来谈的,是未来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以及对于此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的思考(第12章)。最后一章(第13章)则展望了未来,其中包括未来智能理论的研究方向,智能信息的新来源,多元智能理论拥护者群体的变化,此理论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等。  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新的。其中一些内容选自我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实践中的理论》和其他的著作或论文。那些著作和论文的内容严格按照顺序排列,所以这本书的每一章都可以单独供读者阅读。在大多数章节里,我略去了前面出现过的参考内容。但为了方便读者单独阅读某一个章节,我保留了一些重复的内容。  正像你们所看到的,多元智能的理论和实践有它们自己的生活道路和生命旅程。毫不夸张地说,自从它诞生以来,有关此理论的数以百计的书籍已经出版,同样数量的学术研讨会和报告会被举办,数以千计的学术的或通俗的文章被发表。全世界还有数以千百计的学校,声明应用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办学。虽然我并没有追踪以上研究工作和实践经验,但希望其中最重要的和最富有创意的努力,能够引起我的关注。在这本书的附录中,我列出了一些最重要的成果以及我自己发表的有关此理论的文献目录。

内容概要

  《多元智能新视野》分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实践、未来的展望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概述、25年后的回顾、超越智能:人类的其他珍贵能力、通往教育的桥梁、理论和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幼儿智能的早期培育、小学阶段的项目教学法、学科理解的多元切入点等。

作者简介

  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任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主持人,专著超过20本,发表论文数百篇。超过20年大学颁给他荣誉学位。《纽约时报》称他为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哈佛商学院教授称“加德纳是本时代最明亮的巨星之一,他突出表现人类成功的不同智慧”。美国特质教学联盟主席称“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学者,加德纳当之无愧。”  译者简介:  沈致隆,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物理化学教授、化学系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广西工学院、南昌大学等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2003年4月,受聘为中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多元智能理论第1章 多元智能理论概述第2章 25年后的回顾第3章 超越智能:人类的其他珍贵能力第4章 通往教育的桥梁第5章 理论和实践中常见的问题第二部分 教育实践第6章 幼儿智能的早期培育第7章 小学阶段的项目教学法第8章 学科理解的多元切入点第9章 高中学科的探索:“艺术推进”评估法简介第10章 情境化评估:标准化考试的替代方案第三部分 未来的展望第11章 智能与社会文化背景第12章 多元智能理论和企业管理第13章 多元智能理论的未来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多元智能理论  第1章 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开始的一幕发生于巴黎,时间是1900年,也就是著名的“美好年代”。这个城市的父亲们,向一位天才的心理测量学家阿尔弗莱德·比奈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请求。当时大量的家庭蜂拥而至,从法国各省迁居巴黎。这些家庭的众多儿童,在巴黎的学校里出现了学习上的问题。家长们对阿尔弗莱德·比奈的请求是:能否设计一种测试方法,以预言在巴黎小学的低年级学生中,哪些孩子将取得好成绩,哪些孩子将不及格。  正像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的那样,比奈成功了。很快,他的发明就被命名为“智力测验”。他的测验结果称为IQ,即“智商”。像巴黎的其他时尚一样,“智商”很快就传到了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智商在美国就已经相当受欢迎,以至于对一百多万名新兵,都进行了这个测验。随着它在美国军队中的应用,随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比奈的发明真正地红遍了美国。从那时起,IQ成了心理学最伟大的成就,被认为是具有极其普遍实用价值的科学工具。  是什么原因使智商引起了轰动呢?至少在西方,过去人们总是依靠直觉来判断或评估人的聪明程度,而现在智能似乎定量化了。就像过去你只能测量一个人真实的或潜在的身高一样,现在你似乎能准确测量一个人真实的或潜在的智能的高低。我们能够并可以使用相同的心理能力的尺度,去排列每一个人。  对于完美的智能测量方法的追求,一直在进行着。举例来说,下面是这种测量的一个广告:  您想通过一种快速的测验从而准确地、可靠地评价一个人的智能吗?共需进行三组测验,每组4—5分钟。这种测验不依靠语言表达和主观性的评分,即使是严重的残疾人(甚至瘫痪),只要能表示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皆可适用。无论是两岁的幼儿还是优秀的成年人,均使用同样简短的一组题目和相同的方式进行。全部花费只需16关元。  对这种能判断所有智能的单一测验,目前的需求很普遍。美国心理学家亚瑟-詹森(Arthur Jensen)甚至建议,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受试者的反应时间来判断智能:一组灯光亮了之后,根据接受测试者反应的快慢,就可以确定他智力的高低。英国心理学家汉斯·依萨克(Hans Ey—senck)则建议智能的研究者直接观察脑电波。随着基因芯片的出现,许多人都期待着有一天,只要我们在特定的染色体上,看一下某一基因座位,然后读出这个人的IQ,就能信心十足地预言他的前途。  当然,还有更加精密复杂的IQ测试的变种,其中之一就是SAT。开始时它叫“学业能力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它的首写字母形式未变,但含义改变了,现在叫做“学业评估测验”(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这两种考试都是与IQ测试目的相同的一种考试,分成语言和数学两部分。如果把一个人在考试中两部分的得分加起来,就可以判断或排列他在某一方面智能的高低(最近,写作和推理的内容被加入了这个考试之中)。例如专为天资优秀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或举办的学历教育,就靠这种考试录取学生。如果你的智商超过了130,才能进入此种学校或班级就读。如果你的IQ是129,对不起,这里没有你的位置。  这种判断人的智能的一元化观点,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有关学校的观念,我称之为“统一制式观念”(uniform view)。在以这种观念为基础建立的“统一制式学校”(uniform sch001)里,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相同的课程即核心课程,选择的可能性极少。只有较好的学生,可能就是智商较高的学生,才被允许选修需要批判性的阅读、计算和思考技能的课程。这些统一制式学校使用的评估方法,往往是类似SAT和IQ的各种考试,均由学生用纸和笔来完成。这些考试的成绩,可以将学生排列成令人可信的顺序,最聪明的和最有前途的学生被送进较好的大学。他们将来可能——仅仅是可能——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毫无疑问,这种选拔方式对于一部分人的效果是好的,如对于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因为这种考试和选拔体系,有利于英才教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推荐。  这种统一制式学校看起来似乎很公平:毕竟对待每个人的方式都相同。但是许多年以前,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这种貌似合理的学校,实际上是完全不公平的。统一制式学校只挑选并重视某些种类的智能,我们在这里暂时称之为IQ或SAT智能。有时候,我也称之为未来法律教授的智能,就是约翰·豪斯曼(John Houseman)在电影《力争上游》中扮演的查里斯·金斯菲尔德博士(Dr.Charles W.Kingsfield)拥有的智能。你在这样的学校里能够取得好成绩,就很容易在IQ或SAT类型的测验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但我想谈的是对智能的不同看法,并介绍一种完全不同的看待学校的观点,这就是智能的多(pluralistic view of mind)。亦即承认存在许多不同的、各自独立的认知方式,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强项(cognitive strengths)和对应的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我还想介绍一种建立在智能多元化观点上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individual—cen.tered sch001)模式。这种学校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在比奈那个时代人们还不知道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如认知科学(思维的科学)和神经科学(脑的科学)的某些成就。这种学校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我称为多元智能的理论。现在,让我说明多元智能理论的起源和观点,以便在后面的章节中谈论它对教育的意义。  在我介绍这种观点之前,请读者首先从世俗的智能判断标准中暂时解放出来,让你们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人类所有的能力之中。说不定还需要换位思考,用从火星上来访的外星人的角度,思考智能的判断标准。在这个想像的实验中,你或许会被杰出的象棋大师、世界级的小提琴家、体育世界冠军所吸引,因为这些人的表现十分突出,确实引人注目。从以上想像的实验中,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智能概念。这些象棋大师、小提琴家、体育世界冠军在各自的职业领域里是聪明的吗?如果是,为什么我们的智力测验无法辨认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呢?如果他们不是聪明智慧的,那么是什么使他们取得了如此出色的成就?一般来说,为什么当代的智能结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许多杰出表现呢?  智能是什么  智能最恰当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是读者向我们提出最多的问题。的确,正是在智能的定义上,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的观点开始分道扬镳。按照传统的测量心理学观点,智能最具可操作性的定义,就是解答智力测验考试题目的能力。运用统计的方法,对不同年龄接受测试者的答案加以比较,可以从测验分数推断出他们的能力。不同年龄接受测试者在不同的测验中,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证明了人类的一般智能,随年龄、学历、经历的变化不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或能力。  另一方面,多元智能理论比传统的智能观念要复杂一些。我们认为,智能是一种计算能力——即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人类生物的和心理的本能。尽管老鼠、鸟类和计算机也具有这种能力,但是人类具有的智能,是一种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和产品的创造,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团体所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并实现这一目标正确路线的能力。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获取知识、传播知识,并表达自己的结论、信仰或感情。从构思一部小说的结尾,到下棋时预料每走一步棋的后果,甚至修补一床棉被,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理论、音乐作品甚至成功的政治竞选,都是上文所说的创造文化产品。  多元智能理论本身,就是按照生物在解决每一个问题时本能的技巧构建而成的。但我们所探讨的,只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技能(再说一遍,我们与老鼠、鸟类、计算机不同)。即使如此,实际解决某种特定形式的问题时,生物的本能还必须与这个领域的文化教育相结合。如语言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技能,但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以写作的方式出现,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以演讲的形式出现,在第三种文化背景下说不定就是颠倒字母的文字游戏。  究竟怎样识别一种智能呢?我们认为,选中作为一种智能必须注意的是,既要有生物学的依据,又要考虑根据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来进行评价。在列出以下智能种类之前,我们曾参考了几个不同来源的证据:如有关正常儿童和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信息;脑损伤条件下认知能力受损的情况;对特殊群体如超常儿童或神童、白痴天才、患孤僻症儿童的研究成果;过去几千年人类认知进化的研究资料;文化交叉背景下认知的研究;心理测量学的研究,包括不同测试方法和手段结果相关性的研究;心理训练的研究,特别是不同学习能力的转化和普遍化的研究,制定了如下智能的判断标准,或者叫做“智能的判据”。候选智能中,只有那些满足全部或大多数判据的,才被选中作为一种智能。以上全部智能判据的每一种,以及我们最初所提出的七种智能,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特别是在第4章中,都有详尽的讨论。在那本奠基之作中,我也考虑到多元智能理论可能会遭到反对,所以将它和与之对立的智能理论加以比较。与此问题有关的进一步的讨论,出现在我的《重构多元智能》一书中以及本书的后续章节中。  除了满足上述判据以外,每一种智能都必须具有一种可以辨别的核心运作方式,或具有一组运作方式。就像以神经系统为模式设计的电脑系统一样,如果通过内部或外部特定信息的作用,人类的每一种智能都应该能够被活化或激发。例如音乐智能的基本能力特征,就是对于音高的敏感性;而语言智能的基本能力特征,就是对于发音和声韵的敏感性。  智能对于特定文化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应该是敏感的。这个符号系统是捕捉、表达、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语言、图画、数学就是三个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符号系统,它们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不可缺少的。能够被选做智能的,必然和人类所应用的符号系统有一定的联系。事实上,人类每一种核心计算能力(即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的存在,必定伴随着现行的或潜在的符号系统的产生。而此符号系统对于使用发展那种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虽然有时可能某种智能无法用任何符号表示,但人类智能的基本特征也是能够具体化的。  最初的七种智能  简略地介绍了智能的特征和判据后,我现在分别讨论对每一种智能的思考,那些智能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我在讨论每种智能时,首先摘录了在那种智能上表现突出的人物传记的一部分。这些被引用的传记中的描写,揭示了人物的某些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传记中人物自如地运用某种智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每一篇被引用的小传只说明一种特定的智能,但我们并不希望这暗示成人的智能运作是孤立的。事实上除了非正常的人,智能总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任何有经验的成年人在解决问题时,都会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在每一篇小传之后,我们还要评述不同的数据和资料,以支持每一种被挑出来的候选智能。  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3岁时,被父母带去欣赏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音乐会。音乐会上路易斯·帕辛格(Louis Persinger)美妙绝伦的小提琴演奏,深深地打动了小梅纽因,以至于他向父母要一把小提琴作为自己生日的礼物,并且非要帕辛格做他的老师不可。他的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10岁时,梅纽因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  小提琴家梅纽因身上的音乐智能,甚至在他还没有接触小提琴、尚未接受任何音乐训练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他对那种特殊声音的强烈反应,以及他在小提琴演奏技术上的飞速进步,表明他从生理上具备发展音乐智能的先天条件。从此类超常儿童得出的证据,使我们认为特定的智能有其生物学上的或先天的渊源,梅纽因就是一个例子。其他特定的群体,如患孤僻症的儿童,他们中有些人也能熟练地演奏乐器,却无法与其他人沟通,这同样证明音乐智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下面再对有关证据做简单的分析,以进一步证明音乐技艺是一种智能。例如,虽然音乐技能不像语言技能一样,精确地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区域,但大脑的一部分,大约位于右半球,在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上,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人的音乐才能受脑损伤影响的程度,与其所受音乐训练的程度和人与人的差异有关,但有证据表明,脑损伤的确会造成人的“失歌症”或一定音乐能力的消失。  在旧石器时代的社会里,音乐明显地起着重要的协调和统一的作用,连鸟儿的歌唱都具有与同伴联系的功能。从多种文化得到的证据表明,音乐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本能。婴儿智能发展的研究认为,在幼儿阶段确实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计算音高的能力。最后,我们说音符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清晰易懂的符号系统。简而言之,音乐才能是一种智能的概念,得到了不同来源证据的支持。虽然音乐技能不像数学一样被当做典型的智力技能,但它符合我们的智能的判据。不但根据智能的定义,而且从资料和研究结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身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15岁的贝比·鲁斯在一场比赛中担任接球手。因本队的投手表现不佳,贝比的棒球队面临败局,于是他嘲笑这名投手并大声指责他。他们的教练布拉斯·马塞尔斯(Brother Mathias)大声喊道:“既然这样,你来投球吧!”贝比听后十分吃惊,非常紧张,回答:“我从来没有投过球,我干不了!”但此时正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后来鲁斯在自己的传记中回忆道:“当我站到投球手位置的那一刻,感到在我和踏板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我有点感到莫名其妙,似乎我就出生在那个地方,那块踏版是我的另外一个家。”正像体育运动史记载的那样,他后来真的成了大联盟的投球手(当然,他还是一个传说中的击球手)。  就像梅纽因一样,贝比·鲁斯也是一个超常儿童。第一次见到他的“乐器”时,他立刻就认出来了。请注意,这种识别发生在他接受任何的正规训练之前。  我们知道,身体的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层来控制。大脑的每一个半球,都控制或支配相对的另外一半身体的运动。对于一个惯用右手的人,运动的支配部位通常在大脑的左半球。即使对于一个能够灵活自如地运动的人,在他不情愿的时候,命令他做同样的动作,其身体运动的能力也会减弱。这种特殊的运动失调症的存在,是身体一动觉智能的证明。  特定的身体运动,明显地有利于物种的进化。对于人类来说,这种进化就延伸到工具的使用。身体运动清楚地表明了儿童发育的时间表,不同的文化对此没有异议。因此,以上身体运动的知识符合判定一种智能的标准。  认为身体运动的知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智能,不那么好理解。的确,表演一个哑剧或打网球不同于解数学方程式,但使用自己的身体表达一种感情(在跳舞时)、从事一种游戏(在运动场上)或创造一种产品(设计发明),都是运用身体或身体认知的例证。解决某种需要身体运动的特殊问题,如击中一个网球,究竟需要哪些特定的基本能力,蒂姆·盖勒威(Tim Gallway)总结如下:  “球离开发球者球拍的一刹那,大脑就得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计算出:球大约在哪里着地和球拍应在哪里回击。这种计算包括判断球的初速度、使球减速的因素、风的作用和球的反弹等。同一时刻,大脑还要对肌肉下达动作的命令。不仅仅下一次命令,而是需要时时根据最新信息加以修正。肌肉必须配合,脚一移动,就得将拍向后拉,且拍的正面必须保持一个特定的角度。精确的击球点的位置取决于发出的命令,是要回击到对方球场的底线,还是让球刚好过网。大脑必须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分析对手的移动和平衡状况,做出回球的决断。为了接一个发球,你大概只有一秒钟的时间做以上这一切事情。要每次都能击中球,似乎很不容易,但一般人往往都可以做到。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本身都具有非凡的创造性。”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心理学大师、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的经典名著!  全国教师用书、教育学术菱类排行第一,《多元智能》最新修订版!  《多元智能新视野》是作者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了更新和进一步的探讨,回答了读者提出的许多问题、概念和批评,讨论了智能和其他有关概念的关系。这些概念是领导能力、创造力和道德问题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多元智能新视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