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坛 第1辑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编  页数:291  

前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是新中国第一家国学院。它的成立,引起了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被看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中具有继往开来地位的标志性事件。成立国学院,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承光大、民族精神坚守弘扬的深思熟虑之举。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中,中国怎么样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进而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要从战略的高度为文化建设寻找到基准点与突破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以为,重振国学就是这样的基准点和突破口。  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它固然是指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更是蕴涵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振国学,对于推动整个文化发展,复兴中华民族文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国学学科的建设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估价依据西方学科范式和话语体系建立的学科制度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克服其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的种种局限,更加有效凸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资源性价值。

内容概要

  《国学论坛(第1辑)》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常规性学术活动。自国学院成立以来,已有十余位国内外著名国学专家在论坛发表讲座,《国学论坛(第1辑)》即根据讲座的现场录音稿整理而成。《国学论坛(第1辑)》的出版,将为广大读者提供与国学大家相遇的机会,读者不仅能够亲炙大家,还能了解国学动态,分享研究心得,领略国学魅力。

书籍目录

谈“无”说“玄”清华国学研究院与国学大师老庄心解国学之魂:中华人文精神《周易》的智慧国学略说——易、儒、道、释三句真言小词中的儒家修养中国古代国家与宗教——以术数为中心的考察文化认同与儒学创新谈谈《论语》揽镜自鉴:从周边看中国先秦文献中“儒”之意象与论说国学与中国文化《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及其他

章节摘录

  庄子论敌公孙龙时说他无法察悉庄子的精思妙言:“是犹使蚊负山,商炬驰河也”,以为他有限的视野和深度不过是“用管窥天,用锥指地”。说到底,在我看来,庄子本人否定一切人类智巧,人类的所有的发现、发明和艺术的创造都不过是“用管窥天,用锥指地”而已,比起宇宙的大美,实在太渺小了。  在庄子看来,天地是硕大无朋的熔炉,而造化则是技艺高超的大匠人,它们陶熔浇铸了宇宙万物,万物的生息繁衍,生死荣枯都是这熔炉和大匠的驱遣,生死存亡浑浑然一体,归入于大化的熔炉之中。不必强自己所不能,一切得失都是顺应,于是生之欢乐、死之悲哀都会在这大顺应、大过程中消融,那就真正摆脱了人生的倒悬之苦: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庄子·大宗师》)  当我们艺术家在人生的体验上,没有一种彻底的大解脱,在倒悬之苦中挣扎,处于这种心态便无法与大自然在浑然中邂逅,无法去了解天地无言的大美,而又欲标新立异,炫人耳目,必然如《庄子》书里熔炉中跃然而起的一块熔金说“我必须成为莫邪那样的良剑”一样,被视为不祥之金。一切艺术上的故意矫造,何尝不似这跃然而起的恶金?  天地大美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淳和之美,天地万物的生息、消长相禅替,开始和终结宛若一环,不见其规律,这在《庄子》书中称为天均,也称作天倪,就是自然而非人为的分际,乃是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庄子·寓言》)。也许你不一定在争奇斗艳,然而倘不能把握这天均,不了解这不见规律的淳和之境,那么天地大美又何在呢?没有这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融合,你做不到大解脱,也依然会沉沦在倒悬之苦中。  庄子哲学的观察体物,绝不是明辨清晰、纤悉无疑的,庄子生就了一双混沌的醉眼对着滚滚的红尘、浩浩的宇宙。过分的清楚,似有所得,实质却形神离散,接近死亡。把有形的东西看作无形,那么反倒气静神定(“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庄子·庚桑楚》)。庄子在《达生》篇中讲到一个醉汉坠车的故事,虽然他遍体鳞伤,但是不曾死亡。他的骨节和别人一样,但是却生命独全的原因是他“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所以遇到伤害而无所畏惧。我想醉汉自车上坠下时尚昏昏酣睡,如物坠地,一切顺乎自然,一种彻底的放松状态(“其神全也”),倒比那些临危惊恐万状、手足无措的人容易逃过大劫。因为心智在惊恐中所作判断,大体都逆乎自然。所以庄子通过关尹阐述进一步的道理,醉汉尚能“得全于酒”,更何况“得全于天”的人呢?如果能真正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那还忧愁悲悼、还患得患失、还畏生怖死吗?不会了,那时你就可以过乎昆仑、游乎太虚,在无何有之乡徜徉,你就能真正地去拥抱天地的大美,这是一种如婴孩般天真无瑕、如醉汉般混沌痴迷、逍遥自在、和谐统一的心态高峰的体验。庄子还会在下面向我们展示这种奇妙的境界。  一切经过人为加工的、注入了人类“心智”的,一切为声、色、香、味和欲念所驱使,而自以为有所得者,在庄子看来,都大悖自然的本真情性,都是丑陋的。百年的大树,在大自然里掩映扶苏,何等壮美,而偏偏“破为牺尊”,以青黄的彩色绘以花纹,而将断木残枝弃于沟壑。我们将这件雕饰花纹的牺尊和断木残枝相比较,当然有幸与不幸的区别,但是在失去自然的本性上来说,它们却无二致。盗跖和曾参等,他们的行为和所尊奉的道德价值观不一样,然而在失去人的本性上来说,也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认为丧失真性有五种情况: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耳乱,使耳不聪;五臭薰鼻,困傻中颡;五味浊口,使口厉爽;趣舍滑心,使性飞扬。这五种情况,是残害生命的大恶,这些都是杨朱、墨子那种汲汲以求者自认为得意的。这不是庄子所谓的“得”,如果得者反为所得而困扰,那还可以说是“得”吗?但是这种困扰和虎豹被囚于圈栅、罪犯受到酷刑有什么区别呢?  世俗的凡人将上述生命的大恶如柴栅般充塞于胸,但是得道的真人却不是这样。它们探究穷极事物的真性,持守他们的本根,忽忘天地,弃置万物,他们精神世界不受外物的困扰,他们真正与大道至德相融合,摒弃仁义和礼乐,那时它们的内心便是一片恬淡,一片清明,静如止水,寂如太虚(“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庄子·天道》)。  庄子体道的论说,表面上的确与艺术不共戴天,但是他往往阐述和展示了艺术的本质。一个艺术家倘若不读庄子,只知道从后世的文论画论中寻章摘句,那就不知源头所在了。如果说庄子是辽阔的天宇,那何必以管窥天?如果说庄子是宁静的大地,那何必以锥测地?庄子用斯轮老手和梓庆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最透彻的真理,故事本身非常雄辩,不必凿凿以言:有个斯轮老手嘲笑齐桓公所读的圣人之书不过是糟粕,自己的悟性来自对道——规律、法则的自然体认。这是不可言说的对大道的深刻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学论坛 第1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