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湿的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克莱·舍基  页数:206  译者:胡泳,沈满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  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如同印刷机放大了个人的头脑,电话加强了双向沟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也强化了群体交流。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所有能够强化群体努力的东西终会改变社会。商业模式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现在一个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可以掀起一场颠覆10亿美元产业的运动。  在本书中,克雷•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此种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作者简介

克莱·舍基,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从事有关互联网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写作、教学与咨询,特别关注社会网络和技术网络的交叉地带。目前在纽约大学的互动电信项目中任教,其咨询客户包括诺基亚、宝洁、BBC、美国海军和乐高公司等。

书籍目录

第1章 从一场“人肉搜索”说开去第2章 分享是机构困境的解药 第3章 这是“人人皆记”的时代 第4章 先出版,后过滤的游戏规则 第5章 当个性化动机遇上协同生产 第6章 集体行动给机构带来的挑战 第7章 越来越快的行动能力第8章 社会性困境的解决之道 第9章 亲爱的小世界 第10章 没有代价的失败 第11章 承诺、工具、协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从一场“人肉搜索”说开去 2006年5月下旬的一个下午,一位名叫伊凡娜的妇女把自己的手机丢在 纽约一部出租车的后座上。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每年都有上百部手机出现在 纽约出租车和轿车管理处的办公室里,实际的数目还要大得多,因为被下一 位乘客捡走的手机无法计数。伊凡娜的手机就遭受了这样的命运。她的手机 是一部功能完备的Sidekick手机,附带屏幕、键盘和内置的照相机。对她来 讲,格外悲伤的是,这部手机存有她即将举行的婚礼的全部信息,包括婚庆 公司的联络信息和来宾名录,而且别无备份。 在她意识到自己犯下了蠢行之后,伊凡娜请求在金融业从事软件工作的 好朋友埃文发出一封电子邮件,声称归还手机必有重谢,而这封邮件可以到 达她的手机。几天之后,在手机的下落依然如石沉大海的情况下,伊凡娜掏 出300多美元重新购买了一部手机。电话公司在服务器上存有她的信息的备 份,这些信息被转移到她的新手机上。在收到这些信息之后,伊凡娜发现自 己丢失的手机在皇后区一个名叫莎莎的女孩手上。伊凡娜之所以知道这一点 ,是因为这个女孩使用她的旧手机为自己及朋友留影,而且把这些照片通过 电子邮件四处扩散,它们也被转到了伊凡娜的新手机上。伊凡娜和埃文无法 确定是谁把丢失的手机从出租车上拿走了,但他们清楚手机现在在谁手里。 至少他们知道这个女孩的长相和电子邮箱。 埃文立刻给莎莎写去了电子邮件,解释相关情况,要求归还手机。莎莎 回信说她没有那么愚蠢,还使用了辱骂性的字眼,说“白人混蛋”根本不配 归还手机(莎莎是从手机里的照片推断出埃文和伊凡娜是白人的,她本人是 西班牙族裔)。这样的唇枪舌剑持续了一段时间。在对话中,莎莎说是她的 兄弟在出租车上捡到手机之后给她的,而埃文仍然坚持要求归还,因为莎莎 已经道了手机真正的主人。莎莎最终说,她和她的男朋友会和埃文见面,她 回了一封错字连篇的电子邮件,用漫不经心的语气说:“我才不在乎呢,以 下是我的地址,花冠大道108号20栋37室,你有种就过来,我会还给你手机 ,不过是用它来敲你的脑袋。” 埃文拒绝前往,一是因为他觉得此地址必定是假的(事实也果真如此) ,二是他害怕信中提到的暴力威胁。他决定将此事公之于众。他制作了一个 简单的网页,上面有莎莎的照片,以及迄今为止有关整个事情经过的一篇短 文,声称自己这样做是为了教育人们“懂得拾金不昧”。网页的名字叫做“ 被盗窃的Sidekick”,附在他的个人网站EvanWasHere.com上。埃文开始告 诉自己的朋友发生了什么。 原始网页6月6号上线,在上线后几个小时,埃文的朋友及朋友的朋友开 始到处转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当天迟些时候,埃文第一次更新网 页,发现他的朋友已经做了某些网上侦探工作,在社交网站MySpace上发现 了一个网页,载有莎莎及其可能的男友的照片。埃文在第二次更新当中提供 了更多的有关手机如何丢失、它现在的主人是谁的背景。在当天下午的第三 次更新中,他告诉大家一位纽约警察局的官员看到了整个故事,写信教他如 何向警察请求立案。 当天晚上,发生了两件事情。首先,一位叫做路易斯的男子写信给埃文 ,说他是莎莎的兄弟,是一位军事警察。他说莎莎是从一位出租车司机手中 买下了这部手机(这一说法,如同埃文在他的网页中所指出的那样,与莎莎 早些时候有关她兄弟发现手机的故事是矛盾的)。路易斯要埃文停止骚扰莎 莎,暗示说再继续下去就要他好看。那晚事件的另一进展是,埃文的故事上 了Digg。Digg是一个协作性新闻站点,用户提交新闻,其他人投票“推”( thumbs up)或是“埋”(thumbs down)。Digg的首页像任何报纸的头版一 样,由及时而重要的新闻构成,只不过在Digg这里,及时性意味着新推的新 闻有多快,重要性是由用户的投票而不是编辑的判断决定的。Digg的首页每 天有上百万读者,这些读者中有许多通过Digg看到了“被盗窃的Sidekick” 网页。 这个故事显然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埃文每分钟收到10封电子邮件,人 们询问电话的下落,给他打气,表示愿意相助。每一位曾经丢过东西的人都 会对那些捡到别人的物品而昧着良心留下的人怨气冲天,然而这一次,靶子 被聚焦到个人身上,因为埃文以及所有那些读到“被盗窃的Sidekick”网页 的人现在都知道,是谁霸占了丢失的手机,不但拒不归还,还语出伤人。如 果归还物品比较麻烦,我们会说“谁捡到,谁受益。谁丢掉,谁哭泣”,但 假如没有那么麻烦,我们就不会这样想了。在街上捡到钞票和捡到一个内有 身份证的钱夹是不一样的,而丢掉手机甚至比丢掉钱夹更糟糕。拒绝归还这 部手机给原主人,在许多关注这件事情的人看来,是穿越了某种底线,而来 自莎莎及其朋友和家人的辱骂和威胁更是在伤口上撒盐。 埃文明显地受到自己渐次增加的读者群的鼓励,他在自己的网站上不断 发帖评论。10天之内他更新了40次,地方和全国性媒体都开始热切关注此事 。可供更新的内容有很多:人们发现了莎莎和她的男朋友戈多以及她兄弟在 MySpace上的更多踪迹。有个“被盗窃的Sidekick”网页的读者查到了莎莎 的全名和她的地址,并开车经过她的房子,随后把一段视频放到网上供所有 人浏览。路易斯单位的人也写信来调查是否有军事警察威胁平民,并承诺说 一定过问此事。 埃文为他的读者建立了一个BBS,供他们讨论如何帮助他找回手机。在 建BBS的过程中,他选择的第一个服务商根本无法应付那些试图同时登录的 激动的网友。看到这一点,埃文选择了另一家服务商,但突如其来的点击令 其再次瘫痪。第三家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这些失败,有时被称做“成功 带来的危机”,这让我们想起尤吉·贝拉(Yogi Berra)对一家纽约餐馆的 著名观察:“没有人再去这家餐馆了。它过于拥挤。”)最后,他终于找到 了一家能够同时应付成千上万点击者的服务商,那些Sidekick手机事件的关 注者聚集其中,讨论这个事件的方方面面,从有关莎莎的道德罗盘的一般性 议论,到一个邀请军方成员参加的论坛,论坛的目的是讨论路易斯、军事警 察及其在事件当中的卷入(如同这类社区通常所见的情形,许多对话是跑题 的:这个BBS的军事版包括对路易斯所穿军装的议论,在莎莎用手机拍摄的 照片中,他似乎把军服打理得不怎么样)。 在这段时间内,莎莎的家人和朋友一直在和埃文沟通有关电话的事情, 他们给出了各种不一致的说法:她母亲从某个人的手中买到电话,莎莎把电 话卖了,所以目前电话不在她手上,如果埃文肯付100美元,她可以把电话 再找回来。路易斯宣称他们要以骚扰罪名起诉埃文,他的朋友们也加入进来 ,写了更多威胁性的电子邮件。埃文和伊凡娜联系了警察局,但警察局认定 手机是被丢失而不是被盗窃的,这意味着他们不会采取任何行动。于是纽约 市政府的好几位工作人员写信帮忙处理埃文的控告,包括一位警察局官员, 他提供了纽约警察局的内部文件,解释了控告的处理流程(后来埃文试图让 警察局把他的控告重新归类时,他手头的这份文件差点令埃文被捕)。截至 此时,关注此事的读者已达上百万之众,数家主流媒体也予以报道。纽约警 察局拒绝受理的行为引发了众怒,其后,警察局修正了自己的立场,派出两 名警探同伊凡娜谈话,同意把手机作为被盗窃而不是被丢失的财产来对待。 6月15日,纽约警察局的警员逮捕了莎莎,取得了那部Sidekick手机, 还给了它的原主人伊凡娜。在女儿被捕的当天,莎莎的母亲对记者说了一句 令人难忘的话:“在我的生活中我从未想到一部手机会给我带来这么多的头 疼亭。”引发头疼事的其实并不是手机。是那群集结在手机另一端、阅读埃 文的网页、发现了Myspace上的档案和莎莎家的地址、共同向警察局施压的 网民,他们在忙乱的10天内造成了莎莎的被捕。在实现了原定的目标——公 开谴责莎莎和收回手机——之后,埃文和伊凡娜拒绝起诉莎莎,她随即获释 。伊凡娜的婚礼完美地举行了,埃文因为自己集聚人群的能力,开始从事自 由公关活动。 P1-4

编辑推荐

变革未来的力量在大洋彼岸,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她征召了一群志愿者进行“人肉搜索”继而将其手机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与航空公司对峙的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在我们身边,“周老虎”事件最关键的转折点,是一名网友说自家的年画和“周老虎”非常相像,继而引爆网友技术分析和热议、年画生产厂家和年画作者纷纷现身、网友呼吁二次鉴定的热潮;最早反映“央视大火”这一突发事件的是一位网民在事发后半小时上传到天涯博客的、用手机拍下的火场照片,在几乎所有主流新闻媒体有所反应之前,Youtube、Flickr、天涯社区、土豆网对火灾的报道和评论早已铺天盖地。这些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公众事件说明了什么?这已然不是来自草根的随兴狂欢,而是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之崛起!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当人们把组织像衣服一样脱掉时突然发现,新的关系和环境不再干老而僵硬,而变成有生命力的、有黏性的、湿乎乎的存在。湿,是协同合作的态度。湿,是社会资本的累积。湿,是思维范式由一维而万维。湿,是政治文化从一元到多元。湿,是交流空间打破鸦雀无声,走向众声喧哗。这是一种力量,这更是一场革命!能否察觉和利用这种象征着力量、关系和环境的“湿度”改变,也许决定了我们能否在未来活下来……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克莱•舍基,这个有着敏锐嗅觉和冷静头脑的观察者,会给你带来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21世纪最有价值的未来学读本获选《商业周刊》最佳商业书籍《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比尔•盖茨接班人、微软首席架构师雷•奥兹 重磅推荐!不论世界是平的还是弯的,未来一定是湿的!《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名人推荐

未来为什么是湿的《互联网周刊》主编 姜奇平伊凡娜丢失了手机,拾到者不还。这件小事在网上迅速成为人人关心的热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将众多角色一一卷入进来。事情闹大了。这本书讲的是未来的组织方式。在克莱.舍基笔下,微软软件与开源运动在组织方式上的区别,象征着旧组织与新组织(“没有组织的组织”)的区别。这是软件与湿件的区别。湿件(wetware)这个词,由鲁迪•卢克(Rudy Rucker)1988年在《湿件》中首次提出。湿件作为人类脑力,是相对于软件(带有编码化知识)和硬件(机器)而言的。我们可以把湿件理解为是处于生命状态的东西,它和软件可以保存于无生命的代码状态不同。微软在软件的维度中存在,而开源运动在湿件的维度中存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前现代的组织,是按硬件的方式组织的;现代的组织,是按软件的方式组织的;后现代的组织是按湿件的方式组织的。未来是湿的。湿是很具体的,但是说未来是湿的,就显得很抽象了。说未来社会是湿的,当然不是指南极融化,海平面上升,把人类都弄湿了。前苏联故事片《办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对白,比较接近本意: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乎乎的。”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用启蒙运动的术语,这叫祛魅。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我们把烘干的社会关系,或者把社会关系的干(犹如晒成的干),称为组织。每个生命体,一旦脱离了组织,就会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活的东西,反而要将就死的东西。未来在本质上是湿乎乎的。当人们把组织像衣服一样脱掉时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组合。就像克莱.舍基在本书中描述的DIGG、BBS、维基等各种情况一样,人与人像日常生活那样联系,凭感情、缘分、兴趣快速聚散;而不是像机关、工厂那样“天长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待在一起。这是人人时代,这是组织的日常生活化,或用克莱.舍基的话说叫“大规模的业余化”。人人与人民的不同就在于,人人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感性的、当下的、多元化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传统时代的组织,是基于长期契约而存在的。这种缔约方式所要节省的交易费用,在人人时代湿乎乎的润滑关系中,是零摩擦或者可以忽略不计的;它所要集中来办大事的资源,在“小的就是好的”临时速配关系中显得是一种浪费。人人要靠社会件联结。按Clay Shirky的说法,社会件是指支持成组通讯的软件(Social software, software that supports group communications),它包括电子邮件、聊天室、博客、开放源代码等等聚集人气的地方,不如说,它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工作空间(a collaborative  workspace)。博客、DIGG、BBS、维基、搜索引擎……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它们只是技术,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在云计算中,人与人之间,恢复了部落社会才有的湿乎乎的关系——充满人情、关注意义、回到现象、重视具体。中国人把社会关系上的湿,叫做仁,说的就是一小群一小群人聚一块堆儿,在人情、意义、具体现象中体验人生。西方工业理性在带来伟大进步的同时,正越来越多地把它的负面因素暴露出来。它把人性中的洪水制服了,却又带来了人性的沙漠。物极必反,所以,未来需要用湿来中和一下:让未来多一点绿色,让未来多一分潮湿。互联网提供了这种契机。胡泳、沈满琳译出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是十分有帮助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未来是湿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0条)

 
 

  •   21世纪最有价值的未来学读本,获选《商业周刊》最佳商业书籍,《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比尔·盖茨接班人、微软首席架构师雷·奥兹 重磅推荐!不论世界是平的还是弯的,未来一定是湿的!
  •   本书以大量事实深刻揭示了正在崛起并已迅速渗透到我们周围的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即借助于互联网络,人们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聚集在一起,同呼吸,共喜怒,直至合作乃至采取步调一致的集体行动!正如作者所言,当人们把组织像衣服一样脱掉时突然发现,新的关系和环境不再干老而僵硬,而变成有生命力的、有黏性的、湿乎乎的存在。  
    作者通过对网络力量的富有穿透力的解析,明确告诫我们,面对这种“湿的”未来,犹如面临一场革命!能否察觉和利用这种象征着力量、关系和环境的“湿度”改变,也许决定了我们能否在未来活下来……
    想在未来好好滴活下去的人们,需要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   毫无疑问,首先它是一本好书,在互联网领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组织方式。
    何种组织方式是最高效,最有前景的组织方式一直都是社会学家追求的对象。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也是人类组织方法中最出名和最成熟的方式,尽管现在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不断败退,不可否认的是,计划经济依然是比市场经济更高效的组织方式。市场经济中,通过资本的能动性把创新灌入到每一个个体,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创新能力,在本书中,通过互联网博客,把个人的能动性进一步提升,无疑,未来是湿的,在未来无疑是个全新而且充满挑战的组织方式。
    在本书中,作者以详尽的实例说明了这个全新的组织方式以及带来的效果,但是对更深一步的根源描述相对欠缺,而且对其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和局限性描述的也不够。
    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的从众心理,在不同的领域,总有一些巨星在掩埋,其他人都是“从众”。那么如何低成本挖掘出这些“巨星”自我能动性,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进步,是每个组织梦寐以求的状态。那个博客这个新的组织方式提供了部分的解决方案。
    无疑,未来社会最大的政治变革可能将沿于互联网,互联网可能拥有某种意义上的生命,但他的基础是人可能将“活”在互联网上,这个可能将是未来互联网最重大的生机。
  •   未来是湿的 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就像舍基说的,未来的时间就是一个能力的世界。
  •   因为作者而看的这本书,因为《认知盈余》而看的这本书,虽然是几年前的了,看了《认知盈余》后大有想把舍莉的书看遍的冲动。书中对于群体的认识和作者理性看待互联网世界的方式给人以新的理解
  •   网络将人与人联系起来,很大程度上并不受社会地位、地域和工作环境的约束,更多的是因为共同的喜好而走到一起,形成某些群体。

    网络与实体社会处在相互促进的阶段。来自实体社会的信息让网络更加真实可信,网络让实体社会的交流更加顺畅和低成本。
  •   英文标题其实更加切中主题here ***es everybody
    在社交媒体、社交网络盛行的今天
    组织会有如何的新奇变化

    应用到我们目前的创业项目也非常的有价值
    是对此前海星模式等书的进一步的阐述

    推荐所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从业者读一下
  •   08年的书,虽然老了点,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但还是值得一看并再看的。从事网络方面工作,或对网络有兴趣的,一定推荐看看此书。
    互联网进入中国这么多年了,每天上网,每天QQ,从来没有从一个高度,从远处去观察互联网,去思考互联网。这本书替我们做了。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认真阅读此书,并思考。
  •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新商业模式会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下不断涌现。我们的思维应该超越传统的束缚,去创造性的寻求人生的战场。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   对于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阐释得淋漓尽致,揭示未来生活的发展方向。
  •   作者用丰富的案列和精彩评述讲互联网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   这是一本关于趋势的书,互联网可以改变很多行业,人们在这个行业内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   互联网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互联、聚集变得更容易实现、成本更低。
    该书给出了一些很好的例子。
    我们该如何利用互联网,改善我们的生存现状、倾吐民众的心声呢?推荐大家读此书,好多些思路。
  •   未来是湿的,这是一个新观点,在某处曾看到,其实英文的原词并非湿意,只是中国的译者译为了湿,而且把一切都定义为湿的,译的不错,而且未来是湿的是一种新思维,值得了解一下。
  •   这本书非常好,讲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很有预见性。另外,书的质量也不错,推荐给大家
  •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互联网有了更深更切入的了解,网络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   建议大家都去看看,我觉得不光是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人看,什么人都可以去看看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   未来是湿的,世界是无缝的。
  •   未来是分享的,非权力的领导力如何练成?这本书是非常好的参考工具。
  •   是我了解现代网络环境改变对营销带来的影响的启蒙书
  •   本书诠释了群体的力量的双韧剑,及如何创造群体的黏性。很有品位和预见性。
  •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网络在现在和未来的重要作用!
  •   很不错的书,同样一件事情的发生,作者看到了深度的社会变革
  •   这本书对互联网爱好者很有启发性,值得一读
  •   当得起互联网人人必读的
  •   为什么未来是湿的 看了才明白
  •   关于互联网的读物,不错的书
  •   一本评价互联网关键节点的书,受益匪浅
  •   可以和《世界是平的》一起看,世界不是干巴巴的,要改变思路看世界。应该是对思路的一种启发。
  •   一个湿字,道尽了本书的所有内涵。
  •   从网络社会的角度诠释社会形态的变化。
  •   外国的故事读起来拗口,但推理和结论却很真实,政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看一下,好书!
  •   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只能观望,只 能遐想。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未来。
  •   和《世界是平的》一样,好看,内容丰富,是开阔视野的好读本
  •   不过这种关于未来的书也就是翻一翻
  •   买过这个书商的一本书看了不错就再买了,希望多推荐点好书,没营养浪费时间的书少点
  •   让人深入认识信息世界的好书
  •   自己太长的时间没有接触新的知识新的观念,对新事物只是知道,并没有一个系统准备的认识,的确是好书。
  •   很棒,观念很新,对社会的一些现象分析的很透彻
  •   未来到底是什么,看到最后,未来就是未来……
  •   做为互联网界的一分子,需要读。
  •   网络风行的年代,值得一读
  •   可读性强,具有思考价值,值得一读
  •   描写了一个现实的世界。
  •   这本是是送给公司客户的,反应不错,已经买了2本了。
  •   读习惯了生动有趣的写作方式,此书实在是有些青涩难懂(可能受本人水平所限)。
  •   Perfect,一生必读的书,会让人受益匪浅
  •   了解网络
  •   很多人推荐 觉得应该不错
  •   这几天一直在研读此书,极富启发性,强烈推荐!
  •   它让我认识了很多新奇的概念,这些都很有一定的指向性。很好!
  •   喜欢着本书,书的纸张要比想象中的好
  •   书很好,速度也很快,很喜欢货到付款。。哈哈
  •   之前买了认知盈余,觉得这个作者牛掰。就买了这本名气更大的,希望有所帮助。
  •   和《认知盈余》是同一个作者,这本在前。
    建议大家看看!
  •   值得一读,获益匪浅,推荐
  •   非常好的书,对人启发很大
  •   在网上看到推荐就到当当来买,到货很快,拆开后一股油墨香。非常好。
  •   对任何专业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   值得读一下,对于无组织这个趋势的形成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理论
  •   应该说是一种文化,一种政治等等的社会化,平民化
  •   一看是马哥推荐的就买了
  •   pony推荐的
  •   老公很喜欢。他们老板推荐的。
  •   小马哥推荐的,你说值不值得一看,呵呵
  •   书挺好的,是正版,读来受益匪浅。
  •   老公要求买的书应该还行吧
  •   书的质量好很满意
  •   当当的书确实质量好
  •   书的质量很好,送货也很快哦,满意
  •   暂无阅读,不知书的内容怎样。
  •   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 春节期间快递速度的确很蛋疼
  •   不感兴趣的一本
  •   看得晚了,好书
  •   一般般,人人必读之说就过了吧
  •   很好的,是管理的一本书
  •   理论知识点很好!
  •   一如既往支持当当网。
  •   =。=恩 很牛逼的书
  •   书,很精华
  •   听说这书最近很红火就跟风买了本来看看
  •   书不错,到的也很快,价格也挺便宜的
  •   单位买的书,还没看,应该不错
  •   书挺好的,物流也很快!赞!
  •   这书是孩子的朋友,他喜欢。
  •   在当当上买书很多年了,感觉很不错。
  •   学习中,还没有开始看
  •   据说很不错,刚下单,期待中.....
  •   非常不错,但看得还不是很明白。。下次再读
  •   写的一般,可以再睡觉前读一读
  •   读起来豁然开朗
  •   还没看,纸张。印刷挺好,内容不知,应该还行。
  •   很好很强大 超级喜欢
  •   还不错,写的挺好
  •   不错,一口气买了6本书!
  •   很不错的一本书, 值得看
  •   很不错的不本书,你值得看下喔!
  •   我没有阅读
  •   非常好的书!!!!!!!!!!!!!
  •   这是我四月份以来看得最痛苦的一本书。本来应该是花一个周末下午看完的书,这次看了两个多星期…… 翻译是一门学问。西方思维和东方思维的区别,在语言表达的方式上就已经很明显,如果一本书的翻译,完全一句不漏不偏不倚地遵照原文,对于读者来说还不如读原著,这样不仅西式的思维更原汁原味,而且还能学英语。 而这本书就是完全的原著直译版,甚至译者连一个成语都不敢用。不能不让我怀疑是直接改的金山快译的机器人译文。也许这本书,就一个标题让译者煞费苦心——因为不管推荐序还是译者序都在讲解这个标题的灵感来源。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畅销书的现状:吸引眼球,吸引眼球,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所以,“Here comes everybody”就被译成《未来是湿的》。 再来说说书本身。其实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畅销书,尤其是趋势解析型的畅销书,基本上就是序言(甚至封面)的时候提一个观点,接着用几百页的篇幅证明这个观点。而证明的办法,往往是堆砌事实外加观点解剖——一个观点切割成一个个更具体的表象,再去证明这些表象。 很遗憾这本书没有让我这个观点过时。 最后,不得不说,作者是一个唯技术论者,特别是结语对于计算器的论述。即使计算器已经使用了几十年,我们还是有需要手算七位数相乘的时候。另外,互联网社会化的...趋势,不代表人类社会会因此人性化,更不能说”互联网是爱的大本营“——当然,这一句是译者说的——爱不是随便就可以说的,互联网究竟会让人类更靠近爱,还是更远离爱,还很难说。至少互联网中的“小世界”里的人,大多数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而“六度分离”之后的那个人,你还是跟他一句话都说不了,虽然名义上你只跟他相隔六个人。 啰嗦这么多,下面是笔记—— 关于”未来是湿的“,作者的观点在于,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化软件及社区的发展,终将带来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人性化。”湿“与”干“相对,强调未来的社会不会再干巴巴的,而是会充满人情味,变得湿乎乎的。 而互联网社区化的表现,体现在了人肉搜索,图片、视频分享,人人Blog,维基百科式的协同生产,互联网社区带来的高效的线下活动组织能力,”小世界“的产生,开源软件开发等。 维基百科成功的一个社会心理要素:愿意改进一篇差文章的人比愿意从头写一篇好文章的人要多得多。 对于某个特定的社会系统,如果其成员之间是互动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集合,其统计数据倾向于遵从幂率分布:第N个位置的秩是第一个位置的秩的N分之一。这里的秩,可以是某一个用户对维基百科的贡献量。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