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解释学

出版时间:2009-11-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幼蒸  页数:949  
Tag标签:无  

前言

《儒家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套装全2卷)》上卷所论述的是儒教社会之历史及其史学学术,下卷则将论述在此儒教历史中和儒学史学环境内形成的儒学学术思想和仁学的伦理精神方向。上卷的“历史集体性”和下卷的“个人精神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儒学话语形态的对比性。儒士个人,一方面是儒教制度的职能者或参与者,另一方面则是在孔孟思想影响下成长的独立人格和思想者。在儒士的此一双重身份中,我们可以在客观儒教规范和主观仁学信仰之间发现二者既“合作”又“分离”的一种张力关系。《儒家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套装全2卷)》下卷将在此张力关系的历史表现中,显示仁学精神的相对独立作用及其受到儒教制度制约的存在形态。在此历史张力过程中,仁学既表现出其特殊的历史显现方式,又表现出其独立于特定历史制度轨道的独立伦理生命力。历史仁学也就因此展开了广阔的思想实践开放性。儒教、儒学是根植于人性内部之仁学的历史承载者和表现者,在此儒学和仁学的历史复合体中,仁学却时时处处流露出其独立的精神存在。在《儒家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套装全2卷)》下卷四编中,我们将通过儒教社会中的哲学、文学、史学、政治等历史过程,呈现仁学精神的各种具体表现形态。

内容概要

本书包括《历史卷》、《精神卷》。本书按照现代跨学科方法论(解释学和符号学),对中国伦理思想史进行了全新阐释,主要目的是通过区分封建主义历史制度(儒教)和人本主义思想(仁学),突显中国仁学伦理学具有的时空普适价值。    本书认为,在古今中外不同学术语境的辩证互动中,中华历史文明显示出特有的仁学人本主义精神。这种仁学人本主义伦理学,由于其人性经验普适性、非形上学传统以及非神话性,具有协调世界上(以各种神话和超经验性逻辑为基础的)不同信仰传统的理性潜能。

作者简介

李幼蒸,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跨文化伦理学研究。
作者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获得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中国部长达5年的计划资助,完成和发表了面向西方读者的两卷本英文著作《中国伦理学的解释学研究》。1998年起,作者在原思路下,重新设定了面向中国读者的全新写作计划。其头期部分已于6年前以《仁学解释学》为名出版(朗朗书房)。《儒家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作为该书的“姐妹篇”,却是以多于该书数倍的时间和准备完成的。特别是在传统文献学的准备方面,远远超过当初英文写作的规格。
虽然作者早先的专业为西方哲学,但近15年的主要工作均铺伸于“国学”领域(这是作者在国际符号学界倡导跨文化符号学工作的一部分),并在国内文史哲国学界发表了重要的阶段性作品。

书籍目录

上卷  历史卷  导论 本书分析原则概述    一、历史和史学    二、解释学和符号学    三、儒学和仁学  殷商编 字迹和史事    序 考古史料和文献史料的关系    第一章 远古史实和史料类型    第二章 三代传说和考古学证明    第三章 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    第四章 二重证据法问题(1):考古学和历史学    第五章 二重证据法问题(2):卜辞学和世系表    第六章 殷商史和《殷历谱》    第七章 殷商史实问题    第八章 殷商史认识论总结  两周编 文本和历史    序 先秦和秦后:古典史学之结构性分界    第一章 先秦史料的构成    第二章 商周金文    第三章 西周文献与铭文的关系    第四章 先秦史书(1):《史记》中的古史料    第五章 先秦史书(2)    第六章 先秦史书(3)    第七章 东周史料的构成  五经编 经典和制度    序 传统词语的现代使用法说明    第一章 两汉“五经系统”的建立    第二章 《易经》    第三章 《春秋经》    第四章 《诗经》    第五章 “礼经”    第六章 《书经》    第七章 “五经”文本制度和儒教意识形态    第八章 经学学术形态  正史编 史事和统系    序 史学学科分类法与正史学    第一章 儒学史学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章 《史记》作为正史原型    第三章 正史制度和意识形态功能    第四章 儒学整体史观的发展:《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    第五章 正史话语的“复合声部”:儒学和仁学    第六章 儒家史学的“实学”思维倾向    本编小结儒学史学和仁学思想下卷 精神卷  先秦编 思想和派别    序 “儒”的字义变迁    第一章 儒教制度和思想派别    第二章 先秦思想和书写文化的形成    第三章 先秦思想派别作为思想倾向型式    第四章 先秦三大思想派别:两种分类法    第五章 历史角色的人格和行为倾向    第六章 仁学与儒学:解释学的五重对立    第七章 儒教制度、先秦学派和仁学    第八章 儒学和仁学的“分界隐图”    第九章 先秦子书和汉代杂家    第十章 儒教社会和仁学作用    第十一章 儒士的身份和人格  理学编 伦理和性理    序 理学作为仁学本位之回归    第一章 北宋理学的产生    第二章 宋代易学和形上学    第三章 两宋理学的仁学朝向性    第四章 朱熹理学的二次“集大成”    第五章 四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1)    第六章 四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2)    第七章 理学和仁学:儒学内在的张力    第八章 两宋理学和辨异端  南宋编 诗学和殉义    序 危难情境和伦理诗学    第一章 两宋理学和南宋文化精神    第二章 唐宋文学性格的差异    第三章 诗学和主体意志    第四章 仁学意志和文本形态学    第五章 格律诗和伦理诗学    第六章 南宋伦理诗学    第七章 伦理英雄主义传统    第八章 南宋精神解释学  浙东编 实学和诚学    序 浙东思想传统和阳明学    第一章 阳明心学    第二章 良知学和诚学的发展    第三章 东林书院运动    第四章 死节的分类    第五章 清初气节现象型例    第六章 明清实学和宗羲学    第七章 明清实学和浙东思想    第八章 浙东思想和历史诚学    第九章 诚学作为仁学意志学    尾声:实证学和伦理学    引用书目    校后余论:思想史研究和新仁学方向    校后补记

章节摘录

二、再论“儒"字的搭配词我们讨论至此已多次谈到历史名称的字词沿用性及其意义变迁性现象,这是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主要技术性难点之一。所以我们在考察历史现象时,须随时识认名称的时代确义。在此现象中,最关键的就是与“儒”字有关的名称,如“儒家”、“儒学”和“儒教”等。这三个主要名称的异同之辨,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并不相同。首先,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一般性区分;其次,我们仍然企图继续对其有所辨析。(1)儒家:其本义和意义范围确定于战国时代,当时与法家和墨家相对而言,在秦后思想史上还与道家相对存在。其本义涉及仁爱动机、礼仪方法、尊周立场,等等。这是一个思想和政治上非组织性的集体性心态倾向。儒家应该是一个只适用于先秦时代的概念。后世再以儒家称呼时,是在比喻的和一般性的意义上使用的,即以先秦儒家之动机和风范自期之意。因此此词偏重于派别性(与其他家派对比下)、主观性、实践性。(2)儒学:在“学”和“家”均与思想有关的意思上,二者在先秦时代等义。但当秦后学术活动发展后,“儒学”包含了“儒家方向的学术研究”之意,此处“学”有了“学术”之意。“儒学”也就包含了两个意思:先秦儒家思想一般和秦后儒家方向的学术。此学术包括学问和策术两方面。就前者言,又包括经史学术和儒教思想表现两方面。(3)儒教:虽然此词也是历史名词,并且因为儒教的“教”可以兼指宗教和教化(前者可与佛教、道教对称)而成为两千年历史中的适用名称;但是在我们的解释学研究中,须赋予其一种“现代用法中的”意涵:用它指示秦后两千年的政治、社会、学术、思想、文化的制度性整体。其中的“教”,远比宗教范围为宽广,偏重于制度性现象。其社会性部分相当于一种宗教(天道和祖先崇拜制度),而其政治性部分相当于一种政治系统和政治哲学。在文化和思想上不难指出诸相关方面。但新意涵的关键是政治制度、崇拜制度、策略系统和学术制度,思想和文化则是前四者的结果。无论是其狭义还是广义,均偏重于客观性、社会性和制度性。同时,从历时面看,广义的儒教或儒教作为社会政治制度,本身也有一个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其狭义指秦汉专制制度,其广义还扩及其先秦历史根源,因秦汉专制制度实乃商周千年历史的自然发展。用儒学或儒家代表我们所说的儒教,只是一种简称,绝不能将其实义等同于此简称。董仲舒和汉武帝说的“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都须如此理解。

编辑推荐

《儒家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套装全2卷)》:《儒学解释学》把传统考据学、文献学和现代符号学、解释学结合,对传统思想史相关对象、课题及其概念和学科,进行全面的再组织和再表述,以此超越了历来国学、汉学、中国思想史的经验性论述层级,提升了对传统思想的意义和功能描述的准确性,目前在国内外均属于首创性成果。作者在广泛的跨学科、跨文化框架内对不同而相关的学术领域课题进行了比较研究,这对于大多数习惯于单学科的专家学者来说,有助于其关注邻近学科的观点,对于诸传统学科扩大其方法论视野,具有一定益处。《儒家解释学:重构中国伦理思想史(套装全2卷)》的许多具体课题论述如汉字概念语义学分析,传统学科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现代学科(甲骨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和古典学科(“五经”和“四书”)的有效互动关系,古典哲学和史学的互动关系等等,不论读者的立场和学术背景如何,均可从中获得相应的启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学解释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这本书是李先生用解释学,符号学的方法重新阐释了中国的儒家经典,并且就浙东学派进行了研究。论点与国内史学差异颇大,独树一帜。就想李先生在前言中所言,任何人都能从此书中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此言不虚。本书看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用心去读,还是可以看懂的。
    价格比一般的书籍贵不少。
    我很喜欢他的学术精神和坦率的性格。
  •   作者的书真的称得起见一本买一本!
  •   商品不错,就是价格有点小贵。
  •   内容有新意,视角不错
  •   李幼蒸先生是旅美独立学人,他的论文很有特色,也有深度。我虽然不完全赞同他的学术观点和某些研究方法,但是,非常钦佩他的治学精神。这部文集堪称精心之作。作者把中国伦理学的诠释与重建作为自己治学的重点,气象高远,很有见地。从儒学中剥离出仁学,作为今日伦理学重建的基础,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李先生的其他重要论著和译著,我也读了不少。愿他健康长寿,永葆学术青春。
  •   西方调料炒中国的菜,有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