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摄制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雷蔚真  页数:205  

前言

  以1993年中国电视新闻的新一轮改革为起点,近20年过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在中国各地高校遍地开花,然而实质上,电视新闻教育在专业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创新一直并不明显。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一批经典教材之后,大部分此后推出的电视新闻相关教材在内容、结构和视角等方面让不少读者感到似曾相识。  朱羽君老师和我在1999年合作推出了《电视采访学》第一版,当时的一个心愿是希望能够把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摄制方面的相关理论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理论做有益的结合。这本教材推出后,业界和学界的反应较为正面,该教材也被国内多家院校作为指定教材,也曾多次印刷。作为系列教材的一部分,《电视采访学》获得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出版社曾多次请我们修订这本教材,十年来我一直未能着手修订的主要原因,除了时间精力的局限外,最主要的考量,还是希望能够借助修订之机,在电视新闻领域的教材做出一些创新性的尝试。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将电视新闻摄制作为电视纪实前期工作的一部分,与电视采访结合起来论述,以电视纪实作为出发点与基础,以提升电视纪实的表现力为目标,探讨了电视新闻摄制的有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关注了电视新闻摄制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引领读者学习电视新闻拍摄和编辑中的各种具体手段与方法。

书籍目录

绪论  电视纪实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电视纪实的媒介特点  第二节  电视纪实的本体特征  第三节  电视纪实的功能  第四节  实现电视纪实的路径第一章  电视纪实影像的媒介特性  第一节  电视屏幕的二维性  第二节  屏幕的深度———Z轴及其运动  第三节  初级运动及其功能第二章  运动镜头(二级运动)  第一节  二级运动的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  运动镜头的形式  第三节  运动镜头的总体拍摄要求第三章  镜头序列变化及规则(三级运动)  第一节  三级运动———镜头序列的变化  第二节  镜头的匹配与组接第四章  画面视觉元素与构图  第一节  视觉元素的基本形态  第二节  摄像机位置的安排  第三节  影像中的光影色第五章  编辑意识下声画采集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同期声  第二节  空镜头  第三节  镜头前采访的拍摄  第四节  纪实影像的分类与拍摄特点

章节摘录

  电视纪实实践的基础是采集影像信息,而这些影像素材存在着表现力的差异。尽管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记录方式却导致信息采集效率的不同一在传播效果与单位时间内信息负载量的差异。具体而言,在采集信息过程中,电视纪实应该考虑其影像信息的丰富和全面,考虑到后期编辑制作的各种需要。同时,还应为信息的纯化做一定准备,广泛采集那些信息量大或主体信息突出的影像,从而提高采集效率。  而在复制现实这一功能上,纪实影像的表现力体现于逼真的程度。虽然纪实的影像都来自现实,但简单的堆砌并不能直接形成逼真感。在这个层面上的表现力提升,正是对既有信息的有效整合,使其更符合现实生活的自然逻辑以及观众的心理预期,从而使得电视纪实在形态上“逼真”“模仿”生活,形成“眼见为实”的真实感。  揭示层面的表现力对电视纪实也同样重要,纪实影像的表现力高低直接影响着纪实作品本身意义的开掘。在揭示功能的实现上,由于纪实影像传递的是主观信息,那么,如何使拍摄者所理解和阐释的视觉信息含义更好地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成为衡量表现力强弱的另一主要标准。因此,通过纪实影像直接凸显意义与内涵,成为增强电视纪实中揭示功能表现力的重要方面。  在表达情感方面,影像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气氛的营造、情绪的抒发。情感是拍摄者对影像的主观赋义,因此需要观众在主观感受上与创作者达成一致。提升影像在传达情感上的表现力,就是要利用视觉心理,使观众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形成某种情绪下的氛围,以增强电视纪实的感染力。情感表现力强的影像可以让观众“感同身受”,仿佛置身其中,从而体会拍摄者赋予影像的特殊感情。  总体上看,为了全面增强电视纪实的表现力,电视纪实就应该重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实践工作中,拍摄者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影像的表现力,选择合适的镜头、场景以及剪辑方式等,从而更好地完成传播活动。将表现力作为拍摄、编辑、制作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减少实践工作中的盲目性,强化纪实作品的传播效果。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从提升影像表现力出发,学习电视纪实拍摄和编辑中的各种具体手段与方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视新闻摄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0 000000000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