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我

出版时间:2011-4-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阿普里尔·奥康奈尔,[美] 文森特·奥康奈尔,[美] 洛伊斯·孔茨  页数:332  字数:478000  译者:王飞雪、罗虹、冯奕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类的存在并非易事。你必须凝聚你全部的勇气、意志以及坚定的信仰,才能面对那些日复一日的、不期而遇的挑战。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毫无选择余地地被逼人困境。为了活出真正的自己,为了心中的信念和也许会无人喝彩的理想,你必须振奋精神、积极面对。就算孤立无援,也要活得无愧于心。当你这样活着时,你就已经迈人了那些专家学者和圣人贤明之列。他们穿越几个世纪,跨越各种文化,为使整个世界成为更美好的家园而努力。
  我们希望,这本《心理学与我:领你进入心理学的世界(原书第7版)》能帮你发现你面前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意识到这些选择,就跨出了改变生活的第一大步。举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它是一个悲剧。一个青年入射杀了一直欺侮他的同学,事后他痛哭流涕。被警察逮捕之后,他整个人都崩溃了,瘫倒在地上不断地重复说着:“我别无选择,我别无选择。”科伦拜恩高中的枪击手在留下的录音中说,他们唯一能想到的事情就是,杀死那些侮辱他们的人,然后自杀。
  我们希望,在你读完这本《心理学与我:领你进入心理学的世界(原书第7版)》之后能够意识到,“选择”每时每刻都在你身边,你也能够为了追求更幸福、健康且更有创意的人生而做出必要的改变。

作者简介

  阿普里尔·奥康奈尔:圣达菲社区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她编写的心理学入门教材再版多次,被美国各大高校普遍选用。

文森特·奥康奈尔:佛罗里达大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他的教学风格引人入胜,深受为生喜爱。
洛伊斯·孔茨:缅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连续三年获得杰出教学奖。孔茨教授是缅因州大学很受欢迎的学生发展咨询师。她还是美国心理协会、美国心理学教学协会的成员。

书籍目录

第1章 用心理学重新认识自我
人格决定你是谁,你会怎么做
从自我介绍看你的自我概念
自尊在什么时候最低
心理学帮你成就健康、幸福的自我
第2章 意识——你内心的窗口
你的梦究竟代表什么意义
白日梦指引你生活的方向
冥想——聆听内心的对话
催眠术真的那么神奇吗
什么会让你很high
第3章 社会在你身上留下的烙印
盲从权威的人有什么特点
人为什么要随大流
绝对权力的腐蚀作用
在疯狂的人群中保持 正常、独立的行为
第4章 情绪、人格在一生中的起起落落
弗洛伊德与性心理发展
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
荣格的中年危机论
焦虑是生命中无法逃避的课题
第5章 从受精卵到学龄前
孩子的人格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游戏是生活的预演
帮助孩子应对恐惧
为什么孩子需要童话
让孩子为上学做好准备
第6章 从上学到青春期
孩子必须学会勤奋
最聪明的一代儿童——弗林效应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良知和创造力
这个阶段的问题:学习障碍、虐待、留级与情商
第7章 青少年期的烦恼之旅
平静的外表下,躁动的荷尔蒙
青春期的女孩:追求魅力、苗条和性感
青春期的男孩:性欲的觉醒,成为男子汉
早熟和晚熟,哪个更好
如何保护初生牛犊免受伤害
让他们变得更明智、更成熟
第8章 成年早期的人际与爱恋
评估人格,判断你需要怎样的友谊
如何结交朋友,发展友谊
根据人格的不同,修复受损的人际关系
婚前:吸引、交往、恋爱和失恋
第9章 婚姻关系的成败与养育下一代
现代婚姻出了什么问题
丈夫:提款机、全能技工和缺失的归属感
妻子:超级妈妈,身心疲惫
夫妻间卓有成效的争吵
婚外情:性不忠与感情不忠
离婚、再婚中维权与孩子问题
第10章 最普遍的心理问题
判定精神疾病的严格标准
各种类型的焦虑症
情绪障碍:为什么不开心
精神分裂:年轻的疯子
分离性障碍:多面人
人格障碍:偏执、冷血、夸张、喜怒无常、自恋、暴力
第11章 理智对待各种心理治疗
领悟疗法:改变始于自我顿悟
行为疗法:只需要改变行为
认知疗法:知行合一
大多数心理治疗师是折中的
第12章 应对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心理问题会引起身体症状吗
什么性格的人容易得心脏病
评估你的压力水平
肥胖:成人和儿童如何减肥
健康新定义:身体、心灵、精神的和谐

章节摘录

什么是人格人们往往把人格理解成公众形象。公众形象指的是当人们想给别人留下“最佳印象”时所展示的形象,但心理学对人格定义的范畴要远远大于“公众形象”。人格不但包括体质特征和总体健康状况(尽管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是快乐和向上的,但在感觉不舒服时就可能会变得心烦和悲观),还包括认知,或者说是心理能力。(如果一个聪明的人突然得了脑瘤,那么不但会严重影响他的智力水平,而且他的人格也将随着病痛的折磨而遭遇大的改变。)同时,人格还包括世界观,即对生命的看法,它部分地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此外,人格也受文化以及包括职业、工作场合、宗教信仰和娱乐活动在内的所有亚文化的影响。一言以蔽之,人格包含了一个人对自己所知的一切。除了人们对自己所知的一切之外,人格还包含了对自己不了解的方面,即,人格的潜意识部分。尽管人们不能知觉到人格潜意识部分,但人格类型一生都要受它们的影响。人格的两个核心层面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从自我介绍看你的自我概念在自我概念和自尊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它们有时可以互换。不过,尽管这两个词关系密切,但它们的意义也有差异。“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现实信息的——人们在性别、兄弟姐妹排行、种族、国籍、宗教信仰等方面对自己的认识。在人们小的时候,自我概念包含一些命中注定的事——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例如,你在小时候可能会说:“我家一共有4个孩子,我是最大的。”再往后,自我概念会扩大到涵盖出生的地方。例如,“我是得州人。”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自我概念中包含对得州人的强烈认同。自我概念通常体现在自我介绍上,例如,“我叫桃瑞丝·戴维森,你的邻居,住在你家隔壁,我正在我们这个地区建立一个犯罪监察组织。”自我概念也体现在别人向第三方介绍你时,例如,“这是吉姆·德勒里西奥,他是你小儿子在小联盟棒球队的教练。”自尊:你有怎样的自我感觉自我概念是你如何认识自己,自尊则是你有怎样的自我感觉。自尊的概念与自我尊重、自我喜爱、自信、自我价值以及自我关注非常类似。有很多关于自尊的研究,而且这些研究的结果都相当一致,即,自尊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好坏。总地来说,自尊关系到这两个方面:第一,你认为他人如何评价你;第二,你认为你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有多大。正向自尊的结果。当人们有正向自尊时,就会在大体上觉得愉快、喜悦和幸福,也能积极面对新情况。人们会为人生发展设定建设性的目标,在实现那些目标时也会为自己感到自豪!人们将会同时接纳自己消极和积极的感受,而不会为此感到窘迫或拒绝接受也不会为那些人人都会遇到的困惑和烦恼而惊慌失措。人们能清楚地意识到,任何人——无论多成功——在快乐和幸福之余,都会经历伤心和绝望。人们将会期待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或是承担新的工作职责,还会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听取他人的建议和忠告。在面对困境时,也不会在一两次尝试之后就放弃。人们会坚持这样的信念:大多数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如果自己不能,也一定可以找别人商量解决。人们会接受生命的职责并自信地做出抉择。即使抉择带来了消极后果,也不会对自己说“我什么都做不好”,而是说“重头开始工作”。低(或负向)自尊的结果。当人们存在低(或负向)自尊时,就会觉得低落、无助,感觉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不如人。人们将会夸大自己的无能,并认为自己对任何人来说都一文不值。即便别人赞扬你的特殊技能和天分,你也会无视它们并认为那些“真的什么都不是”。一旦存在低(或负向)自尊,就会在面对新情况时犹豫不前,想着“我做不了”或者“我永远学不会那个”。当觉得自己无法处理一个情况时,就会拒绝别人的帮助,因为人们不愿意被别人知道自己有多无能。事实上,人们为了掩饰自卑,可能会表现得强硬。如果有人提出友善的建议或建设性的批评,人们还可能会变得非常自我防御(伤心、烦躁或愤怒)。自尊极低的人倾向于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归罪于他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控制自己不可抗拒的无能感和失败感。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优秀的心理学读物,适合每个人细细阅读。它帮助我们认识人类心理现象,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作者把心理学研究结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内容非常丰富。从普通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再到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几乎涵盖了心理学的所有领域。它特别适合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阅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孙健敏一本好书就像一剂良药,可以治愈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各种心理疾患,相信这本书能让你对自己的心理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侯玉波

编辑推荐

《心理学与我:领你进入心理学的世界》编辑推荐:如果是你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希望找一本可以拿过来就能看得懂,也能看得进去的心理学书,那么请阅读本书。如果你希望找一本书,借助心理学解读你一生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的是,那么请阅读本书。如果你希望找到一本能够一生受用的书,那么,依然请阅读本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心理学与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心理学的书看了不少,但是“真正”的心理学书籍到目前为止却只看了两本。一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是什么》,此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另一本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与我》。碰巧,两本都是大学的出版社出版的,所以出的也都是很正统的心理学。
    现在市面上的心理学书籍很多,但大多数心理学都是剑走偏锋,什么“怪诞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等。这些书良莠不齐,有的毫无价值,只是卖个噱头。少数有些价值的书籍是因为能够确实地立足于心理学,或者本身所论述的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于是这些书就能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然而,看这样的书就像完全没有中医知识的读者看保健类图书一样,会被忽悠一阵,能够掌握一些皮毛,但无法把握住根本。
    而《心理学与我》这本书则和这些书相反,它没有那么多的噱头,也不张扬,只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讲述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可能有些自诩为“研究”过心理学的人看不上这些老老实实的东西,而有些急功近利想一步到位解决掉自己的心理问题的人又不愿意从基础做起。不过,作为一个读过这本书、同时也自认为学过一些基础心理学并且也想一步到位解决心理问题的家伙,我仍然是建议你看看这本书。因为首先对于自认为“研究”过心理学的人,除非我们已经达到了教授的水平,否则看一看这本几乎囊括了所有心理学范畴基本问题的书并没有坏处,至少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基础打得更牢固一些。《心理学与我》是由三位美国知名心理学教授共同打造出来的,其品质自然不用怀疑,它不会亚于你看过的任何一本心理学教学读物。而对于想“对症下药”一步到位就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朋友来说,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明白,其实想要一步到位是非常困难的。书中倒数第二章《理智对待各种心理治疗》中举了一位名叫泰迪的女孩的例子,为了治愈她,心理师用上了从弗洛伊德的催眠到罗杰斯的疗法再到沃尔普的条件疗法等多种手段一起上,最后才成功解决了泰迪并不算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表面上看去并不“严重”的很多心理问题其实都是复杂的、深层次的,不是一些简单的励志语言或是一些肤浅的“疗法”就可以解决的,即使是“解决”了表面问题,如果没有接触到深层原因仍然会产生其他的问题。
    实际上,心理学的保健和中医保健有一点很相像: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特例。同一个症状,产生的原因却不尽相同甚至还大相径庭,心理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心理。那么,是不是就是说那些心理规律不能涵盖所有人、心理学是无迹可循的呢?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才显得心理学是那么的重要,因为我们要完全依靠心理学的手法来探寻一个人的内心。这就像考古学家考古,手法是必须的,而最终会发现什么却让人充满期待并带有少许的恐慌。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而心理治疗往往要挖掘出我们内心最深处所埋藏的东西,这个工作的难度不亚于考古。每一个古墓里面埋藏的东西都不一样,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就更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还真的是最“个人”的东西。于是心理学的最大价值就是对“我”有价值。它不像其他的自然科学,寻找的是适合整个宇宙的规律;它也不像经济学和社会学这类的人文学科,致力于为整个人类社会增长财富。心理学没有办法用一个政策为全人类造福,它只能针对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又实实在在的个人。它能让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更有意义,心态更为平和,遇到事情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然而至此也就为止了,用《心理学与我》这本书上的话说:“事实上,任何人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人们常用的第一人称——那个被称为‘我’的人。”最多也只能因“我”而影响周边人的生活,仅此而已。
    那么,心理学是不是没用,或者不如经济学有用?至少我不这样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人活一世,伴随我们一生的那个人只有“我”,如果可以让“我”过得更好,就是人生很重大的意义。我们也许不能斗败“巨龙”,但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那不过是一些风车。而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我”都过得很好,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美好!
    最后,用作者在题为《心理学可以改变那个“我”》的序言里的话来推荐这本书:“你能关注这本书,就说明你具有很高的心理自觉程度和智力水平……我们希望,在你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意识到,‘选择’每时每刻都在你身边,你也能够为了追求更幸福、健康且更有创意的人生而做出必要的改变。”
  •   很厚的一本书,不过国外的心理学书好像都这样。能让人一口气读下去,我不是学心理学的,却可以因此而对心理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的很入迷。别的心理学书看不进去 嘎嘎
  •   这本书激起我对心理学的兴趣,写的很好,我很喜欢,美中不足的就是书的味道有点大。。
  •   挺好,学些心理学会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
  •   人的心理是最复杂的一个地方,希望我们都能读懂自己
  •   适合各个年龄的人看,联系生活深入浅出
  •   入门级的读物 挺好的 包装也很精美
  •   书如其名,值得一看
  •   好久没订当当了。。。妈妈想看书所以定了 送货更快了
  •   读起来需要更多的耐心了。
  •   真心很不错,送货又快,爱死当当了
  •   书本的质量挺好的 ,相信当当买书正版,
  •   总共买了三本,一本封面有点脏,一本封面折进去的部分破了,一本好的。影响了买书的心情,发货到是快了很多,相比于前几次的速度。
  •   总体感觉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
  •   这书看了之后觉的写的很好,它抓住了人的心理很透彻
  •   一直想读一本心理学著作 这是前几天老师推介的 就买来看看
  •   评价的比较委婉,
  •   是我至今上手最容易的一本心理学专业著作,里面的知识由浅入深,非常易读
  •   恩恩,很好。符合我的要求。
  •   书很好,送货也超快,没理由不五星。
  •   很好 值得一读 了解心理学
  •   刚刚收到书,有两点需要反馈:第一,以后快递强烈推荐青岛海红,送货相当及时,昨天下午拍下,今天下午收到。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济南双建,四天都没有看到书,打电话去问,态度让人无语。这本书当时卓越的承诺是第二天到货物。。。... 阅读更多
  •   书还是很新很干净,内容非常好。
  •     我有一个感觉,当然不排除是自己的错觉或者说自己固着在一个错误的图式中:心理学的书一旦大众化起来,就会偏向心理动力学和人本主义的视角,我的观点是,对于行文优美来说人本主义很重要,但是对于一门科学来说,已经证实的任何观点就不要列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话来说,直接用那些经过严谨实验得出的结论来替代就好了,总的来说本书批判性思维不足,做教材肯定是不合适的。
  •      心理学的书看了不少,但是“真正”的心理学书籍到目前为止却只看了两本。一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是什么》,此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另一本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与我》。碰巧,两本都是大学的出版社出版的,所以出的也都是很正统的心理学。
      现在市面上的心理学书籍很多,但大多数心理学都是剑走偏锋,什么“怪诞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等。这些书良莠不齐,有的毫无价值,只是卖个噱头。少数有些价值的书籍是因为能够确实地立足于心理学,或者本身所论述的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于是这些书就能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然而,看这样的书就像完全没有中医知识的读者看保健类图书一样,会被忽悠一阵,能够掌握一些皮毛,但无法把握住根本。
      而《心理学与我》这本书则和这些书相反,它没有那么多的噱头,也不张扬,只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讲述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可能有些自诩为“研究”过心理学的人看不上这些老老实实的东西,而有些急功近利想一步到位解决掉自己的心理问题的人又不愿意从基础做起。不过,作为一个读过这本书、同时也自认为学过一些基础心理学并且也想一步到位解决心理问题的家伙,我仍然是建议你看看这本书。因为首先对于自认为“研究”过心理学的人,除非我们已经达到了教授的水平,否则看一看这本几乎囊括了所有心理学范畴基本问题的书并没有坏处,至少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基础打得更牢固一些。《心理学与我》是由三位美国知名心理学教授共同打造出来的,其品质自然不用怀疑,它不会亚于你看过的任何一本心理学教学读物。而对于想“对症下药”一步到位就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朋友来说,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明白,其实想要一步到位是非常困难的。书中倒数第二章《理智对待各种心理治疗》中举了一位名叫泰迪的女孩的例子,为了治愈她,心理师用上了从弗洛伊德的催眠到罗杰斯的疗法再到沃尔普的条件疗法等多种手段一起上,最后才成功解决了泰迪并不算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表面上看去并不“严重”的很多心理问题其实都是复杂的、深层次的,不是一些简单的励志语言或是一些肤浅的“疗法”就可以解决的,即使是“解决”了表面问题,如果没有接触到深层原因仍然会产生其他的问题。
      实际上,心理学的保健和中医保健有一点很相像: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特例。同一个症状,产生的原因却不尽相同甚至还大相径庭,心理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心理。那么,是不是就是说那些心理规律不能涵盖所有人、心理学是无迹可循的呢?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才显得心理学是那么的重要,因为我们要完全依靠心理学的手法来探寻一个人的内心。这就像考古学家考古,手法是必须的,而最终会发现什么却让人充满期待并带有少许的恐慌。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而心理治疗往往要挖掘出我们内心最深处所埋藏的东西,这个工作的难度不亚于考古。每一个古墓里面埋藏的东西都不一样,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就更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还真的是最“个人”的东西。于是心理学的最大价值就是对“我”有价值。它不像其他的自然科学,寻找的是适合整个宇宙的规律;它也不像经济学和社会学这类的人文学科,致力于为整个人类社会增长财富。心理学没有办法用一个政策为全人类造福,它只能针对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又实实在在的个人。它能让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更有意义,心态更为平和,遇到事情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然而至此也就为止了,用《心理学与我》这本书上的话说:“事实上,任何人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人们常用的第一人称——那个被称为‘我’的人。”最多也只能因“我”而影响周边人的生活,仅此而已。
      那么,心理学是不是没用,或者不如经济学有用?至少我不这样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人活一世,伴随我们一生的那个人只有“我”,如果可以让“我”过得更好,就是人生很重大的意义。我们也许不能斗败“巨龙”,但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那不过是一些风车。而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我”都过得很好,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美好!
      最后,用作者在题为《心理学可以改变那个“我”》的序言里的话来推荐这本书:“你能关注这本书,就说明你具有很高的心理自觉程度和智力水平……我们希望,在你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意识到,‘选择’每时每刻都在你身边,你也能够为了追求更幸福、健康且更有创意的人生而做出必要的改变。”
  •   真正好的心理读本真的不多(同感!强烈!),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挺不错,中国作者方面李子勋(家庭治疗师,心理应用方面)和曾奇峰(精神分析)的著作也很好,外国欧文亚龙《叔本华的治疗》等,这是我看过较为满意的(偏向应用),有机会也会读你介绍的两本,一起交流交流。评论写的挺不错哦!
  •   好的,非常感谢您的推荐!
  •   很一般的书,正如一位豆友所评,作者偏向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视角,根本无法体现当代心理学体系,很偏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