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力

出版时间:2011-3-3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芭芭拉•凯莱曼  页数:242  译者:宋强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30年代中期,乔治• 奥威尔(George Orwell )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驻扎在缅甸的英国警官,当时缅甸还是日不落帝国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个警官的职责是维护当地的法律和秩序,但是他丝毫没有得到辖区内原住民的重视,这使他更加坚信“帝国主义是一种罪恶”。他初出茅庐、不谙世事,厌恶自己的工作。在英国的统治下,他所处的那个小镇很不平静,这更让他倍加憎恶。其实,这位年轻的警官就是奥威尔本人。有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在数英里以外的地方,有一头平常极为温顺的大象突然间野性大发,毁坏集市,混乱中造成一人丧命。人们希望奥威尔能立刻到场控制局面。当奥威尔到达现场时,一群缅甸人围了过来。大家群情激愤,希望这个手持步枪的警官能立刻击毙大象,制止这种混乱的蔓延。但是,奥威尔本人并不愿意杀它。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但出乎意料的是,当他站在大象面前时,那头狂躁的家伙又恢复了往日平静的状态,“撕扯着一捆一捆的草,将草一下一下在膝盖上掸干净,然后用长鼻子送入嘴里。” 奥威尔写道,他一看到那只大象就“百分之百”地确信自己不应该杀它。不只是因为杀死一头会干活的大象很可惜,主要是因为他不忍心去杀一头 “现在看上去和一头温顺的牛一样友善”的动物。所以,他打算再等等,待确认一下这头大象真的恢复了平静之后就回家。 可是身后的人群不断增加,热情不断升级,人数已有两千之多。“对此人人都兴奋不已”,他们坚信大象一定死有余辜,而杀死它的应该就是奥威尔。奥威尔立即感到,自己处于一种很难自处的境地,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只能杀了大象。虽然自己掌控着此刻的局面,手持一把步枪,但是他觉得自己在这种情境之下无能为力,“众人的意愿难以抵抗,迫使他必须这么做。”故事的结局有些无情,奥威尔和那些缅甸人的差异明显扩大。最终,对奥威尔而言,“要向大象开枪无异于谋杀”。但是与此同时,他感觉到如果他不按照人们的想法去做,或者将事情搞砸,“那两千缅甸人就会看着我被追击、捉住、践踏,直至一命呜呼”。所以,他扣动了扳机,向大象射去。写到此处,他详细描写了大象如何慢慢痛苦地死去,语言感人至深。甚至还得多补上几枪,才能让大象完全咽气。“它痛苦地喘息着,缓慢的喘息声如同滴答作响的时钟。”这一切尚未完全停止,奥威尔已经实在无法忍受,离开了现场。 从某一方面来看,奥威尔的故事隐含着政治色彩——讲述了一个国家征服另一个国家的经历,这一帝国主义行径让他憎恶不已;另一方面,这个故事又引人入胜,比喻了一个普通人陷入一种复杂的关系的状况——表面上拥有权力、职权和影响力的人和看似没有权力、职权和影响力的人之间的关系。“击毙大象”,在表面上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人无法理解,最终成为一个具有警示意味的故事,复杂而常见的智慧被颠倒了过来。处于权力中心的人,手中持有枪支,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相反,那些缺乏任何权力的人却能如愿以偿。他们想让奥威尔击毙大象,结果奥威尔就这样做了。无论是哪种力量决定了这个故事的结局,都与我们的常识有所不同。处于从属地位的群体集合力量,迫使上级屈从他们的意志。      本书所涉及的追随者和追随力,与奥韦尔的警示性故事有某些相似之处。在我们思考权力、权威和影响力如何发挥作用时,传统的、以领导者为中心的方法控制着我们,而本书有意避开这样的方法。书中认为,如果为了吸引上级而牺牲下级,就会曲解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本书传达了这样一条信息,如果低估了曾被莎士比亚称为“走卒”的这类人的重要性, 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权利。一旦我们以牺牲追随者为代价,将视线集中在领导者身上,我们就将继续那个荒诞的说法——追随者微不足道。 20 世纪的最后15年间,领导力的概念呼之欲出。首先在军队(此前已关注到领导力),随后在美国企业,最后在公共和非营利机构,我们相信优秀的领导力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我们也相信优秀的领导力是能够习得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实际上就在几年前,据说在领导力教育和开发方面的投资大约达到了 00 亿美元。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了一连串兴趣的爆发——众多人士从领导力产业 中大发其财。与此同时,追随力的概念不断萎缩。这并非说领导力学者有意不承认领导力是指领导者与至少一位追随者之间的一种关系,而是要指出,即使是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还都在强调前者而忽略后者。我们认为领导者比追随者更为重要,我们的共同兴趣在于领导力,而非追随力。事实上,追随力一词也存在疑问。翻开字典,你或许能够找到这个词。如果你在电脑 里输入该词,电脑可能不会将其视为拼写错误,你或许也不会看到“查无此词”一类的提示。在互联网上的搜索结果也能说明这个问题,追随力一词的搜索结果只有十几万条,但是领导力一词的搜索结果则达到几十亿条甚至更多。说到底,就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重要性而言,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前者属于前线和核心,而后者处于边缘。 我想说明追随者的重要性——与领导者的重要性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异。不过,还是有个小问题,正如奥威尔的故事所说的那样,领导者和追随者的界限不总是那么清晰。如何用传统的词汇将那些坚持要杀死大象的缅甸人界定为追随者?无论身处哪一个阶层,是他们影响了事件的结果,而不是那个表面上负责此事的人。那么,我们在哪儿划定担任领导者和追随者两者之间的界限呢?下面有一个类似的、离我们更近一些的故事。 劳伦斯• 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 )于2001 年起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尽管他从一开始就不太受欢迎,但在他任职的前几年,他曾带领哈佛大学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当他提出“女性之所以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不如男性那么成功,可能是因为 ‘先天’的原因”时,一群教职员工愤怒不已、表示抗议,反对他担任校长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13个月之后,萨默斯别无选择,只能黯然下台。教职员工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追随者”。无论怎样,任期内的校领导一般情况下不会被解雇。一般情况下,大学校长通常从事管理,而教职员工对其管理表示满意。然而此时出现的情况恰恰相反,类似于奥威尔所讲的故事,领导者期望与之步调一致的人拒绝按其意图去做,领导者也就因此失去了控制。面对挑战自己的教职员工,哈佛大学的校长被迫屈服了。本书涉及各种各样的追随者,从什么都不做的旁观者,到变革的推动者……然而,谁是追随者,答案依然模糊不清。因此我在一开始就需要澄清以下几点: 可以根据等级来界定追随者:他们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人,缺少上级所具有的权力、权威和影响力。也可以根据行为来界定追随者:他们遵从他人的意愿。一般而言,等级和行为表现一致。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处于从属地位的人附和处于更高地位的人。但是,我们都已经看到了,有时等级和行为互相背离。有时,处于较高等级的人追随他人,处于从属地位的人反而会成为领导。乔治• 布什总统被一再描绘成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 )的傀儡,尤其是在他的首届总统任期期间和伊拉克战争期间。切尼虽然是下级,但却拉着傀儡的线,布什表面上是上级,但却在按照操纵者的曲调跳舞。 如何区分等级和行为之间的界限至关重要。要说明其中的复杂性,我们再以告密者为例进行说明。一方面,告密者所处的层级意味着他们属于追随者。也就是说,因为处于组织层级中最高领导以下的某个位置,人们期望他们附和比其层级更高的人。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拒绝顺从领导和管理者,认为他们能力不足、不够道德,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告密者的行 为模式丝毫不像追随者。实际上,他们一旦成功地上演一出宫廷政变,其行为就胜过等级。换句话说,成功的告密者就不再是追随者,而是通过创造变革,变成了领导者。为了避免概念混淆,同时也考虑到本书的目的,我按照等级将追随者界定为:追随者是指那些不具备其上级的权力、权威和影响力的下级。因此,他们有时会受到排挤,但并非总是如此。有时候,追随者是明确的,就像处于组织中低层的人员一定要服从领导那样。有时候却并非如此。比如,即使美国民众不同意总统的观点,他们通常也会附和。而另一些时候, 追随者会团结起来,就会变成变革的推动者。在本书中,我将讨论这三种不同的类型,即:正式指定的追随者、非正式指定的追随者以及最终获得比领导者更大权力、产生更大影响的追随者。这样,我界定了追随者的广义定义。如果愿意的话,可称之为“非领导者”。他们没有特定的权力,不处于权威的地位,没有特别的影响力。这样,我们就谈到了追随力。具体来说,我如何来定义此前提到“尚存质疑”的这个词呢?众所周知,对领导力一词的概念尚无广泛认同的意见。 有学者认为,“领导力一词的定义如此纷繁复杂,有多少人就可能给出多少定义。”即使是领导者这一名词,看似直接明了,不同的专家对其用法却不尽相同。比如,有些人按照层级将领导者界定为:领导者即处于权威地位的人。其他人则认为该词含有道德语气,领导者使追随者处于影响的关系之中。还有人认为,领导者是指利用各种必要的方法让众多的人按照其意愿做事的极少数人。以上这些区别是由众所周知,并普遍使用的词语——领导者和领导力演化而来的,了解了它们以后,我们对追随力一词又如何评论呢?毕竟,它刚刚出现。在本书中,我使用追随力一词,是为了体现处于下级地位的人(追随者)对处于上级(领导者)的回应。追随力是指下级和上级的一种关系(层级),以及下级对上级的回应(行为)。到目前为止,与追随者一词相关的问题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了阻碍。这些问题包括:传统的智慧认为追随者没有领导者那么重要,或者说很不重要;对层级和行为的混淆;担心被称为追随者,认为这样称呼意味着你只是一只羊,一群缺乏头脑的羊群中的一只羊。但是,现在我们到了该面对事实的时候了。正如“击毙大象”这个故事所证明的一样,那些没有权力、权威和影响力的人对结果的影响比我们想象得更大,普遍意义更广。虽然我们很容易就会想成为领导,不想担当追随者,但是如果轻视追随者,就会在对两者的理解上出现偏差。事实上,所有变化的结果现在都集中于一点,即追随者空前重要。面对无法控制的力量,包括自下而上的力量,领导者越来越不堪一击。豪厄尔• 雷恩斯(Howell Raines )(《纽约时报》前任总编辑),里卡尔多• 穆蒂(Riccardo Muti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前任指挥),格雷• 戴维斯(Gray Davis )(加州前任州长),迈克尔• 艾斯纳(Michael Eisner )(迪士尼前任首席执行官),卡莉• 菲奥莉娜(Carly Fiorina )和帕特里夏• 邓恩(Patricia Dunn )(惠普前任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利奥尼德• 库奇玛(Leonid Kuchma )(乌克兰前任总统),罗伯特• 纳德利(Robert Nardelli )(家得宝首席执行官,随后很快就任克莱斯勒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 沃尔福威茨(Paul Wolfowitz )(世界银行前任行长)等人都能够证明,那种高高在上、随心所欲、稳坐钓鱼台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究其原因,追随者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大胆也越来越具有战略性。过去的他们“了解自己的领域”,按指令工作,保留个人看法,现在已经不太可能了。这一变化看似微小,实则如同潜在的地震,它转换了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并向我们发出了警告:如果领导者忽视或者根本不考虑其追随者,就会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以领导者为中心的方法控制着我们在领导力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而本书有意识地避开了这样的方法。关注追随者能够让我们看到追随者发挥的作用,即使他们所做的微乎其微,或者什么都不做。关注追随者也能够给他们力量,也就是给我们自己力量。尽管如此,我还是需要澄清一下,本书是为领导者而写的,也同样也是为追随者而写的。首先,根据个人经验,区分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有时领导者和管理者追随他人,有时追随者反过来领导。此外,两者的界限有变化的趋势,追随者偶尔也会成为领导者。最后,我们大多数人即是上级同时也是下级。比如,在组织层级中,中层管理者甚 至高层管理者都有下属,同时他们大多数人也有自己的上级。 本书同时适用于领导者和追随者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初都是追随者。在婴儿时期、孩提时代,我们都是家长的追随者。随后,我们首先追随领导,然后领导追随者。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y )甚至认为,学会追随是学会领导的必由之路。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索了追随力这一现象,包括追随者的本质,追随者和领导者之间关系的真相,以及追随者之间的区别;第二部分讲述了一些追随者的故事,从自鸣得意的追随者到做出承诺的追随者;第三部分则着眼未来,考虑未来追随者将产生史无前例的影响。经过多年以来对领导力的学习,我深知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关系一直纠结不清。但是,在我最近撰写的另一本著作《糟糕的领导者》(Bad Leadership: What It Is, How It Happens, Why It Matters )时,我的认识逐渐提升,发自内心地感到追随者对于领导者是何等重要。现在我明白了,离开糟糕的追随者,糟糕的领导者什么都做不到,领导者对追随者极其依赖。      那么,本书可以说是上本书的续篇,指出了追随者的作用。它在提醒我们这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为我们所知的事实,更好的追随者造就更好的领导者。奥韦尔明白表面看似毫无权力的人手中的权力难以察觉。他的观点很清楚,如果仅仅关注一个人而忽视其他人,你就会错误理解这一故事和它要传达的信息。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关于领导学的书。作者芭芭拉?凯莱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追随者分为孤立型、旁观型、参与型、主动型和顽固型5种类型,涵盖了从完全置身事外的追随者到深深承诺、全心参与的追随者,并总结出5种类型追随者的行为特征,指出领导力和追随力可以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而产生一种共生关系,优秀领导的职责是使其追随者更加积极、有创造性,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作者简介

[美] 芭芭拉·凯莱曼
·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领导中心研究主任,获耶鲁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
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特征、领导方式和追随者风格的动态匹配机制等,撰写了许多关于领导、统治和决策的著作和论文,对于现代企业领导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著有《糟糕的领导力》(Bad Leadership: What It Is, How It
Happens, WhyIt
Matters)一书,并为《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其他诸多著名刊物撰稿。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追随者
第1章 故事
第2章 事实
第3章 关系
第4章 类型
第二部分 做好追随者
第5章 旁观型的追随者:纳粹德国
第6章 参与型的追随者:默克公司
第7章 主动型的追随者:信徒之声
第8章顽固型的追随者:蟒蛇行动
第三部分 未来的追随者
第9章 追随者的价值观
第10章 追随者的转变
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需要记住的是,人作为两足猿类,也有自身的啄序。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不同,人类将人正式地放在不同的权力和权威位置,并以头衔和服饰作为地位的象征。但是,人类也像黑猩猩那样,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举止来判定其等级。例如,在小型的群体中,即使没有正式任命领导,我们通常也能够辨别出领导者和追随者。通过观察哪些成员表现得更加自信,哪些人能够吸引最多的关注并点头表示赞同,哪些人能够更为自由地进入讨论等,我们就能判断出谁是领导者。同样的道理,通过观察哪些人最羞涩、最孤僻,哪些人最受人忽视,哪些人允许他人主导谈话方向并决定结果,我们就能够判断出谁是追随者。等级的存在保证了人们生活的安宁,提供了社会秩序。实际上,人类稳定的等级与黑猩猩群体中的等级具有同样的作用,能够减少紧张状态,从而使得公开的冲突相应减少,建立了和谐,不再对立,“那么每个人都会处于良好的状态。整个群体就能够团结一致,没有人感觉到危险,大家就会互相照顾,开心又放松”。等级和社会秩序两者之间的等式能够清晰地解释为何追随者的利益会对领导者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即使是在世外桃源,那些处于较低层级的人也更愿意提高自己的等级,更何况我们是身处于这个远远称不上完美的世界——人们只会满足于一件最好的事情,那就是平安地生活。我需要补充说明一下,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当存在外部威胁的时候,等级制度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军队等级界定得如此分明,也就让人易于理解了。正如德瓦尔所说:“在任何需要果断行动的时候,一连串的命令都会胜于民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多数时候,追随者追随领导是很重要的。不仅因为在理论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领导者,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看看以往建立乌托邦式民主制度的所有尝试,在此过程中,所有群体成员与他人扮演同等的角色,但是这种现象基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过不了多久,又会出现等级制度。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学术精深而又颠覆传统的著作。作者认为,人人皆为追随者。她对各种追随者进行了精确的分类,生动而形象地勾画出了追随者在企业和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追随力终于可以像领导力那样闪亮出场了。书中充满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鲜活的实际案例,作者在领导者和追随者的互动关系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而又独特的观点。  ——美国政治领导学研究先驱,领导学经典著作《领袖》作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现在,优秀的领导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于优秀的追随者。作者对追随力进行了开创性的分析,提出了领导力的全新见解。这本书非常好看!  ——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任院长小约瑟夫·奈这是一本令人为之兴奋的书。作者在书中给出了突破性的见解,阐述了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要想知道如何在领导他人时变得更加富有成效,就读一读这本书吧!  ——美敦力公司前任CEO,世界上最受尊敬、最成功的CEO之一比尔·乔治

编辑推荐

《追随力》:哈佛大学领导力研究最新作品,颠覆沃伦•本尼斯约翰•科特领导力理论,追随者如何造就领导者,如何改变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追随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见解独到,从人类产生追随力的本能和近代历史解析开始,用很多独到和详细的资料,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有力的观点的结论。看了很有收获。这也是冬吴相对论关于领导艺术的一期推荐的。推荐给关注领导力,关注管理艺术的人看看
  •   女朋友是学人力资源的硕士,一直找这本书但找不到,终于发现有了中文译本,赶紧买一本打算送她的老师,应该不错
  •   送人的书,比较合适。
  •   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冬吴相对论》推荐买的,书本是平装,纸张厚度适中,是咱们大学英语书籍的那种纸质,内容自然是极好的,普通人最好也是扫一扫,很受益
  •   发货速度快,书本寄过来时保护得很好,没有损坏,很快就寄到了。
  •   还没看,朋友上培训课程中推荐的一本书
  •   非常好的产品,非常好用。
  •   这是对领导力研究的一个反思,从领导力量的替代方面去思考领导力,强调追随力与领导力一样重要
  •   视角不同,对于管理者抑或被管理者都有借鉴
  •   值得去看一看!
  •   角度很新颖的一本书
  •   质量好。!!!!!!!!!!!
  •   通常都是说领导力,这本书或了个角度,对于领导和被领导都是一种好的借鉴
  •   也是看冬吴相对论的推荐的,书的内容给了领导力研究一个不同的视角,至于赞同与否和给自己的启迪只能因人而异。
  •   讲的重点是下属,没有讲领导力。书写得一般,建议不购买。
  •   书的内容刚看了一点,应该还不错,只是发的货有些问题,经常买,这是第一次买的不是新书,已经被人阅读过了,折痕很明显,希望不要再发生吧。
  •   还不错,写论文的时候作为参考书之一来用的,对追随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有的观点不是很认同。学习了 。
  •   本书的内容丰富,令人回味无穷,适合各类人群,大家可以去欣赏一下,哈哈。
  •   书已经收到,送货很快,服务态度好,书的质量也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