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社会学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潘绥铭 黄盈盈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教材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性问题”。系统介绍了国际前沿研究成果、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中国学者的贡献。同时阐述了本学科的基本命题、基础理论、学术流派、性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以及性社会学与社会性别研究的互动关系。对主要研究范畴内的研究成果——“性”的本土化、性文化、性的政治与制度、性历史、性认同、性教育、性的社会问题等也做了梳理。

作者简介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所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性社会学”课程。基于二十余项实证研究,奠定了中国性社会学的慕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等基本概念。
  黄盈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小姐”研究、女性的身体与性、性研究的定性方法、艾滋病的社会影响因素。著有《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等论著。

书籍目录

上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性社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 性学小史
  第二节 性社会学的进程
  第三节 与其他学科的界定
  第四节 性社会学的定义与前景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中的性
  第一节 现代之前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新传统的建立——从“五四”到20世纪80年代初
 第三章 当前中国性文化
  第一节 性革命的发生
  第二节 性革命全貌
  第三节 21世纪中国的性化
  第四节 性化的意义
 第四章 性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性的定义:从sex到sexuality
  第二节 理念与理解:性研究的不同学术流派
  第三节 主体建构视角下的性的概念
 第五章 性与社会性别
  第一节gender的渊源与本土化
 ……
下篇 专题应用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三、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期间,欧洲发生了性革命,社会主流的性观念转变为“性首先是为了自己快乐”,因此性研究开始确立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开始树立“性反应中心论”,就是把性欲深化为性反应。其主攻方向转变为异性恋性高潮的缺乏,关注的主要现象是性感受贫乏。这一阶段的主要学术成果有马斯特斯与约翰逊的《人类性反应》。四、生物学意义上的性20世纪60年代以后,性社会学开始从性学中独立出来,但是生物学显然还牢牢地占据着性的生理现象与性(的生理)反应这块广阔的阵地。性生物学的最伟大进展,就是前述马斯特斯与约翰逊的著作。他们通过实验室观察,创立了人类性反应周期的基本理论和“性方面的行为疗法”的应用理论。他们的具体成果很多,可是人们最容易在日常生活里验证的则是:男人在性高潮(射精)之后,必然有一个“不应期”,也就是不再对外界刺激做出性反应的时期。女人却没有这个不应期,所以女性不但客观上可以连续多次达到性高潮,而且达到性高潮的能力也近乎是无限的。这似乎在说:人归根结底还是生物,生物性仍然是制约人类性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编辑推荐

《性社会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性社会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很专业的教材,看后对性社会学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   不错的一本专业书!得好好研究一番!
  •   社会学专业选读
  •   适合用做教材参考。有点深度,需要好好阅读
  •   虽是教科书,但质量绝对可以。可读性也比较强。
  •   跟一起买的李银河系列比起来,无论纸质还是内容都逊爆了
  •   学习英语利器,不得不备
  •   书质没问题,还没来得及看,我同学看过很喜欢
  •   潘老师的书,顶一顶!偶然间,听过一回潘老师的课,非常有意思。这本书其实跟那堂课的内容很相关,所以买来看。内容挺好。
  •   教材语言一如潘教授其他著作那样流畅自然(恰似好的性爱),对西方学理的本土化作了较为崭新的思考,体现了社会学直面社会事实的学术勇气和人文关怀。不只西方与本土方面,在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等方面也皆能有很好地结合,细读之余,每每让人视野大开,心智“旋飞”,自我觉醒。有道是:社会建构释人欲,次第花开见真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