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之罪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何家弘  页数:364  字数:31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性本人类繁衍之器,乃个体生命中无关紧要之组分。造物主欲使个体甘为物种延续而劳累并受难,便将其功能扩张至情,并附以奇妙快感。然而,这快感却演化为罪之源,因为性欲之放纵多为邪恶之发端。

作者简介

  何家弘,北京人,未及成年便到“北大荒”务农,当过拖拉机手、司务长、子弟小学教师等,大学选择法学专业,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证据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语言研究会会长;曾经在业余时间从事过侦查员、辩护律师、检察官、仲裁员、电视台嘉宾主持等工作,访问欧美亚的二十多个国家。

书籍目录

楔子
第1章 刑辩律师
第2章 股市谜案
第3章 合同纠纷
第4章 调查访问
第5章 取保候审
第6章 商务谈判
第7章 平等条约
第8章 关键证人
第9章 现场勘查
第10章 盗窃既遂
第11章 非常男女
第12章 无性同居
第13章 姐弟情恋
第14章 误闯海关
第15章 暴雨洗礼
第16章 死里逃生
第17章 熟女生男
第18章 无字天书
第19章 深山惊魂
第20章 别梦悲歌
第21章 私家侦探
第22章 乔装男妓
第23章 雨夜梦魇
第24章 电话窃听
第25章 “三陪”服务
第26章 善意谎言
第27章 投资圈套
第28章 家庭隐私
第29章 未婚先孕
第30章 意外自杀
第31章 亲亲相隐
第32章 侦查终结
第33章 辩方反证
第34章 血色腰带
第35章 一凤三龙
第36章 法庭调查
第37章 幻视幻听
第38章 外线跟踪
第39章 法庭辩论
第40章 内幕交易
尾声
后记

章节摘录

  楔子  她走进卫生间,身后留下一丝女性的汗香。  他身不由己地走到虚掩的卫生间门边,听着哗哗的水声,很想看到那沐浴的躯体。他的手几次放到门上,但是内心的罪恶感都使他把手缩了回来。他在内心挣扎着,直到水声终止。  门开了,她穿着很薄的睡衣走出来,略有些诧异地问:“你在干什么?”  “没 没干什么。”他的脸红了。  她看到了,嫣然一笑,走了过去。  透过睡衣,他看到了充满诱惑的曲线。  她走到床边,回过身来,“我答应过,让你看看我屁股上的伤疤。你想看么?”  他犹豫片刻,走了过去。  她转过身,解开睡衣,脱下内裤,扔到床上,然后撩开睡衣,用手指着臀部右侧说:“就在这里,你看吧。”她瞟了他一眼,又补充道:“别摸,有电!”  他仔细看着那片丰腴白皙的皮肤上的暗红色伤疤,努力把持自己。不过,他没有坚持多久,还是用手轻轻抚摸了那个伤疤。细腻的肌肤上似乎真有电流,通过手臂传到心脏,使他心跳加快。他情不自禁地拥抱她的身体。  她没有推拒,俏皮地问:“你看到什么啦?”  他没有等她说完,就把亲吻送到她的嘴唇上,并且把她紧紧地抱在胸前。一阵热吻之后,两人都喘了一口长气。  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闭目回味一番,他才睁开惺忪的睡眼,看到躺在身边的她,便去亲吻她的脸。  她也醒了,但仍然闭着眼睛。“你的大胡子真讨厌,把人家弄得可痒了。”  “那我刚才是不是把你弄疼了?”  她睁开眼睛,看着一脸认真的他,笑道:“那叫快感高潮。这都不懂。看来,你是第一次?”  他点了点头,把嘴凑到她的耳边说:“不过,这就是第二次了。”  “哎呀,你这么快就补充弹药啦!”  “我的弹药多得很!”  “别吹牛!你有多少?”  “你要多少,我就有多少!”  “你有多少,我就要多少!”  ……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第一套被译成多种外语的犯罪小说,当代中国第一套以律师为主人公的悬疑佳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性之罪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能够得到何教授的签名本,是我梦寐以求的,今天收到书了,很激动!当当网的速度非常让我满意,以后我会常常光顾的!
  •   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噢
  •   扉页有签名和签章,不错~
  •   当当服务很好,包装需要更用心!
  •   值得大家购买,只是收到的书比较旧
  •   签章版,终于买到了。
  •   何家弘,北京人,法学博士。初次接触他的作品是《血之罪》,读后留下了极不错的印象,此次《性之罪》可以说更加精彩。

    总觉得何家弘的作品会墙内开花墙外香,或许与历史和国家性质有关。其中初版作品过早,之后迟迟未曾再版,使其在浩瀚如星的图书市场里淹没了可能正是原因之一。而此次再版,也让我有幸接触到国内犯罪小说中的优秀作品。

    作为类型化作品,犯罪小说在世界上也很难有一种较为清晰的界定,因为它们往往总会与推理,悬疑作品交织在一起。所以很多时候,它的独立性总被忽略,不过在我看来,何家弘的作品还是有着较为鲜明的特色,也更加接近犯罪小说的范畴。

    何家弘在自己系列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洪钧,一位有出过留学背景的大律师,不难看出作家自身的影子。过度美化的结果会使人物失去真实性,洪钧明显也有被拔高的成份,集才智与容貌于一身,距离感自然会产生,还好,作者赋予人物的经历带有强烈的痕迹,对于人物丰满度的不足多少有些补救。

    比之人物,何家弘作品更为出色的地方,在于故事的严谨和真实性上。首先,小说的内容不空洞,不是为了犯罪而犯罪,也没有为了布局而使作品失去可信性,在《性之罪》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非架空的背景。戏剧化的处理是一定有的,比如洪钧、韩昕钧、陆伯平、夏大虎等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当真相慢慢浮出水面时,并不会让人有任何牵强之感。更重要的是故事的根基指向极为深刻,绝非空中楼阁的架空,而是对人性和社会主题的深度探讨。

    《性之罪》与《三体》同属于类型化小说,不过隶属于不同的题材,但是他们都借用了相同的社会背景,并表现出了极其中国特色的特质。《三体》在科幻的空间内以瑰丽的想象力探讨人与宇宙的可能,而《性之罪》是以社会的角度去认知人与社会的相生相灭。而它们的舞台都不或缺文革十年,比起《三体》的隐性,《性之罪》的显性要更为明显,虽然小说的表象是对性非恶的辩护,但是更深角度的诘问却是有关集体犯罪与个人命运走向的联动。

    作家本人在书的后记中对自己的创作初衷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对社会体制可能的方向也给出了意向,比起作家身份,何家弘的社会身份更为显眼,这也直接揭示了其创作之目的。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评揭露,虽然与社会派推理作家有相近之处,但是比起犯罪的动机,更加关注犯罪成因的特点,或许可以多少让人从推理悬疑中厘清出犯罪小说。

    都梁、海岩、叶京,王朔,如今加上何家弘,50年代生人,或出生,或成长在北京的这茬人,早前历经了政治上的集体流放,随后又颠沛在经济的翻天覆地里,他们的人生有太多取之不尽的素材,那既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种控诉。所以无论选择了怎样的文体类别,殊途同归的指向,都使这些通俗作品变得更为有意义。
  •   书还可以,但换了名字就出版了,书商黑啊
  •   冲着推荐来的,看完感觉一般
  •      读何家弘先生的《性之罪》犹如进行一次地域的长途旅行和时间的急速穿越,何先生运用其细腻的文笔不仅让读者领略了从祖国大陆到大洋彼岸的异国风情,更结合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把我们带到“文革”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性爱、悬疑、推理,这是《性之罪》给我的表面印象,但何家弘先生显然不是就此止步不前,他要探讨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人性。与上世纪末风靡一时的校园言情小说和当下流行的悬疑推理小说大相径庭,真正读完这本书以后,面对中国文学传统式“皆大欢喜”的结局——洪钧大功告成、夏哲无罪释放、陆伯平锒铛入狱、希拉信仰基督,我却没有一丝的欢喜与快感,更多的是对自己已有的关于性爱与婚姻、人性与制度、命运与归宿等观念的重新审视与反思……
      
       一、性爱与婚姻
      
       性爱,大概可以算得上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永恒的话题之一。孔子在《礼记》里早就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孟子》里有一段孟子与告子的辩论,告子就提出了“食色性也”的观点。孔子所谓“饮食”即告子之“食”,其所谓“男女”即告子之“色”,用白话讲,吃饭与做爱是人的两大本性,凡是为人,概莫能外。在西方,这方面的观点更是层出不穷,广为国人熟知的马克思就把食欲、性欲、求生欲称作人的三大自然欲求。但人之为人,就不能像动物那样性之所至,随心所欲,而是应受社会中诸如道德、伦理、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我甚至认为对性欲的有效控制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要不然为什么很多女人骂性行为很乱的男人为禽兽?作为制度的婚姻,便是约束人类性行为的制度手段之一,尽管婚姻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此。
       我曾经以为,没有性爱的恋爱是不完整的恋爱,没有性爱的婚姻更是不完整的婚姻,也许会有人反驳说“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甚至会鼓励已经日益猖獗的婚前性行为。显然,这样的反驳有点粗暴和浅薄。我一直以来也在从更理性的层次修正自己的观点,要不然这就会对没有性生活的“白头偕老”和“黄昏恋”现象缺乏足够的解释力。何家弘先生的《性之罪》恰恰为我提供了思考这个问题的良好素材:陆伯平与张晓兰、夏大虎与白玫。
       张晓兰出身优越,追求者无数,最终却让陆伯平抱得美人归,按理说这样的婚姻令所有人羡慕,他们一定会幸福到老,没想到后来性格要强、刚毅的张晓兰在得知陆伯平“出轨”违反性爱规则后毅然决然选择了与陆伯平分道扬镳;白玫被陆伯平所抛弃,自杀未遂被夏大虎所救,况且夏大虎与陆伯平是从小长大的哥们,夏大虎与自己“情敌”抛弃的女人结婚并不被我看好,但他们的婚姻却相当稳定,即使在夏大虎得知夏哲并非自己亲生儿子的现实后依然维持着这个家庭。从何先生为我们提供的这两个特例可知,性爱尽管并非婚姻的全部,却足以成为影响婚姻的重大因素,当然陆伯平与张晓兰、夏大虎与白玫之间“不按套路”发展的结局并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与陆伯平与张晓兰的结局相反,现实生活中男女双方对另一方的“出轨”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样,与夏大虎不同,在得知自己的儿子是别人的私生子之后选择与妻子离婚的男人也并不少见。从社会学与制度发生学的角度去思考,婚姻以及作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婚姻原则“一夫一妻”制,此时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发展的制度结果和约束人类性行为的制度手段,反而是社会责任分担与人性发展的使然。而这则要放在更大的框架——人性与制度——中去讨论。
      
       二、人性与制度
      
       对人性的探讨不仅涉及“食色”等事实判断,大多数人更热衷于在人性“善恶”这一价值判断上进行辩论。“人之初,性本善”是人性善论者的理论武器,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却又被人性恶论者称为人类行为的黄金法则之一。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等西方思想家在构建他们的理论体系时也会对人的本性的善恶进行一个前提假设。但在人性善恶的选择中偏执一方的话语似乎并不具有足够的穿透力,承认人性中既有恶也有善才能使这个世界的现象得到更合理的解释,就像何家弘先生在《性之罪》后记中提到的:每个人的本性中都同时存在着恶源与善端,人性本善亦本恶。否则,我们又怎么能全面而合理地解释社会中与善相对应的慈善、怜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与恶相对应的贪污、腐败、公款吃喝、损人利己呢?
       在对人性的内容与性质进行辩证看待之后,我们就可以以人性的标尺去衡量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简单地说,符合人性的制度就是人类可欲的制度,在法理上就符合正义、秩序观念;反之,则必然被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修正并改进。制度的自发形成是在人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制度的设计更要符合人性的需求。我们总是羡慕上帝对美国的眷顾,赐给美国一部近乎完美的宪法。殊不知美国制宪的过程也充满着各种利益的冲突与妥协,是人性善恶的正面较量,而美国宪法就是使人性中的善得到极大的发挥、使人性中的恶得到极大抑制的结果,所以它才足以稳定、持久、富有生命力。刘大生老师基于人性对我国强奸制度的批判我想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凭什么只许女人坦胸露乳,男人不能想入非非?凭什么只许女人投怀送抱,男人不能坐怀不乱?我国强奸制度本身就是不符人性的制度。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对共产主义社会充满信心,但是这个所谓的物质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得到极大满足、以按需分配为基本分配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符合人性的社会吗?社会政治资源、权力资源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平均,资源分配的差异必然导致社会分工的不同,进而导致社会地位的差异。人的幸福感与成就感是在比较中形成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所具有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必然有异。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是以人性善为前提假设的,但人性恶的一面却被完全忽视。现实生活中物质已经极大丰富的人却仍要尽量占取足够多的社会资源,他们不会想着把自己拥有的资源与他人平分,这是人性所决定的,即使进入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种人性并不能得到改变。这种缺乏人性基础的制度又如何能够实现?
       人性有普适性内容,但地域性内容对制度的影响也无时不在。我们在为“扫黄打非”的成果欢呼的同时却又发现卖淫嫖娼的现象犹如野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行动失败的原因,至少在中国,我认为“扫黄打非”并不是一种符合人性的制度或行为。当然,激进者主张我国像荷兰那样把妓女合法化,这显然又有违中国人的人性特殊性。我不完全赞成“存在即合理”的观点,但在对待卖淫这种现象时,却又不得不遵循中国人特有的“偷偷摸摸”的文化心理,公开放在台面上并不见得是好事,斩草除根又似乎是痴人说梦,维持现状或许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关键是如何在符合人性的同时进行规范化管理。
       回到上面提到的婚姻制度。我们知道,婚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性爱,人类历史中之所以出现婚姻这个制度,确立一夫一妻制,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进化的选择结果,也是人类公平观念的产物,甚至是人性的使然。试想:如果允许男女之间随意地结合、随意地分离,那么人类的进化如何完成?即使在随意结合的过程中孕育出新生命保证了进化的完成,但谁应该承担新生命的抚养责任?凭什么让一个男人不公平地抚养一个于己无关的孩子延续他人的生命呢?责任自然落在了共同孕育生命的男女身上,作为制度的婚姻形成了。
       制度与人性的影响是相互的,制度的设计要符合人性,同样符合人性的制度也必然会使人性中善的一面得到发挥、恶的一面得到抑制。在制度设计中,问题的关键是认清在哪些领域以人性恶以假设、哪些领域以人性善为假设,从这个角度来说,政治学、法学甚至制度发生学不过是一门人性学。政治框架中的分权制衡就是充分以人性恶为前提假设的,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滥用。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又是对人性善的充分认可,并使这种本性发挥最大的社会效能。民主作为一个符合人性的制度,虽然不能让事情变得最好,但却可以防止事情变得最坏,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道理同样如此。当然这是从人类整体的角度所分析的人性与制度的关系,但每个人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并未会完全遵循人性与制度的既定框架,由此才出现了《性之罪》中陆伯平、张晓兰、夏大虎、白玫、希拉、洪钧等人形形色色的命运与归宿。
      
       三、命运与归宿
      
       人们常说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在此我们需要对这句话重新认真审视与反思。我对“性格”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仅仅从社会实践来看,性格的形成是在人性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此过程中也受社会环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出生时间差不几分钟的双胞胎姐妹在性格上可能会迥然有异,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不同人,他们的性格也可能大相径庭。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个人的人性中善恶成分并不一致,因人而异,但我认为,人性中善的成分总体上要大于恶,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善的成分总是在心理上起作用,我把这种作用称为“人性隐作用”,而恶的成分较多地体现在行动上,我把此称为“人性显作用”。在大街上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人性隐作用”会让绝大多数人对这位老人生出怜悯之心,但有怜悯之心并不意味着人们愿意用行动去帮助他,多数人甚至会表现地相当冷漠,这就是“人性显作用”的效果了。性格多数时候体现为人的言行,但人的心理与行为有时表现的并不一致,以至于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时总会看他在做什么,而不看他在想什么,误会有时候就是这样产生的。
       如果回到何先生的《性之罪》,我上面的观点会得到更好的印证。张晓兰得知陆伯平有外遇,坚决选择与他离婚,当然这与张晓兰好强的性格有关。其实出轨并不代表这个人就是十恶不赦、更不代表对家庭不负责任、对妻子没有感情,我说这样为出轨男人辩护的话或许会遭到很多女人的谩骂,但我们与出轨的男人进行充分沟通以后或许会缓和她们的情绪。因此,婚姻中的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婚姻中,他所做的并不代表他所想的,有时候最真的感情往往以一种最冷漠的方式表达,这何尝不是一种最真的爱呢?
       《性之罪》中最大的误会或许就是希拉与夏大虎之间的误会。夏大虎年轻时做为红卫兵无意中把希拉的父亲迫害致死,由此让希拉心中生恨,要立志报复夏大虎。何先生在描写夏大虎时充分重视对他的心理解读,我们看到的夏大虎并不是希拉所想的夏大虎,她只注意到夏大虎的残忍,却并不知道他心中的忏悔与自责。其实,希拉性格的形成以及其后的报复行为,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沟通所致,要不然在希拉知道真相后她为什么对夏大虎的态度发生极大的转变,还信誓旦旦地说“我相信上帝了”呢?希拉并不是一个坏女人,“人性显作用”在某段时间被她片面地放大,其实一个导火索引爆她“人性隐作用”时,她的善反而使她的形象无比高大。
       何家弘先生在《性之罪》中并不仅限于解读个人性格对命运的影响,还把人物故事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探讨整个制度环境对人生命运的改变。性格决定命运,但什么又决定了性格呢?“造化弄人”,这绝不是一个简单说说就可以明白其真谛的词。教育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此似乎并不起作用,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已并不决定于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我们永远不知道人生的下一站是天堂还是地狱,我们对人生的规划只剩下活着,去他妈的文化与尊严。我们在无数个命运的十字路口分不清路标与方向,只能出于某种本性和热情在历史长河中被迫“随波逐流”。走到终点,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原来所谓归宿,只不过是自己不知不觉走到的地方,我们曾经想试图把握、抗拒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殊不知这种把握、抗拒与改变本身就是命运的一部分,又如何能逃得出玄而又玄的早已注定好的人生之门呢?
      
      
  •     ——文/阳宝
      
       我对推理小说总是有一种本能的敬畏,虽然我不轻意触碰推理小说,一旦看了就欲罢不能,而自己对推理本身的直觉又总能猜准80%的结局,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从小看福尔摩斯,看东方快车都有些许“功力”了。好吧,结束自己的自吹自擂,翻看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能看出整本书与“性”有关,但其实书名或许有噱头的成份,但从作者写整本书的目的来看,却又道出世人对“性”的一种不当观念,才导致的悲剧。众观世间,很多男女纷争也都与此相关,情与性,说不清道不明,但在那样的年代,或多或少都令人为之一惊。
      
       在我的印象中,文革时代应该是一个极其封闭的社会,男女谈恋爱连牵手都会被人笑话,更别说更深入的事情了,但是作者恰恰是抓住了极少数人的思想大跃进,演绎了一段悲欢离合。不论是当时,还是现今,这个话题永远都是热点,女人为了爱,男人为了名利,陆伯平是这样,凭借自己曾经的风光,尽收各色女人,甚至还不惜将深爱自己的女人亲手枪杀,这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或许他心中从来都没有爱情,最多只能算是激情,他所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在浮躁的社会中还真算是个“真理”,但这样的人幸福吗?整天戴着伪善的面具,活得不累吗?本书另外一个绝对主角,韩昕昀,她算是文革时期历史遗留的悲剧人物,知识分子的父亲被活活批斗至死,母亲含冤自杀,只剩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还好最后是活了下来,表面上活得风光无限,内心却已经支离破碎。
      
       其他的人物或许都是为这两人作的铺垫,两人的共同点是都是“性”情中人,虽然各自的目的不一样,却同样对此玩世不恭。其实看这本书,也不单单是以推理小说来阅读,更多的是窥探文革时期的那种晦涩和阴暗面,当整本书跳出单纯的推理小说后,才是这本书的精华,我们作为80后的一代,对文革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几乎不明了,这就有如现今的日本人对待昔日侵华战争的历史一样模糊。那时代的人,或许因为老百姓多大字不识,而懂得明辨是非的一些人又被批斗,被打成反动派,因此即使问我们的长辈,他们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但依旧对那段历史背后的真相不清不楚,我们都在关注文革时谁有没有反动,跟着有如土匪般的红卫兵(那个时候这份差职还是相当光荣正义的咧)参与批斗,迫害了多少有才之士?令多少个家庭妻离子散?使多少个孩子成为孤儿?没有统计,也难以统计。在那样的年代,或许贫下中农没有文化的人都是幸福的,同时也让中国的各个发展停滞了十余年。
      
       那个年代剩下的“精英”,文革之后几乎都能平步青云,或许正如书中所述,每个人发家致富的路径不同,也造就了其最终的命运。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的内心中永远都需要一块净土,“性”不是坏东西,但如果滥用,其后果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尤其是那些以包养二奶、私藏小三的贪官污吏们。
      
       万恶淫为首,切记!切记!
  •     《性之罪》,很扎眼的书名,容易叫人浮想联翩,尤其楔子部分的一段色情描写,更是容易撩起人们阅读本书的欲望。然而,本书故事虽基于“性”的放纵,但更多是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的再现与思考。延续作者以往作品的惯例,本书主人公依旧是律师洪钧。故事由证券交易“大户”夏哲被控诈骗罪开始,经过洪钧律师的逐步调查,竟先后牵扯出10年前,20年前的两段故事,甚至连洪钧本人都包含其中。一个个人物的出现看似毫无关联,然而真相大白之时,却发现其关系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案件发生的真实原因也并非像读者最初判断的那样简单,而是根源于一个二十多年前的纠葛恩怨。故事情节进展紧凑,看似离心的不同故事最终却汇集一处,揭开了全部案情的真相。读这样的小说是极具阅读快感的,然而除此之外,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却更多是对“性”以及“人性”问题的深入探讨。
      
      曾读过何家弘先生的《血之罪》,那是一部优秀的犯罪悬疑小说。在那部书中,何先生探讨了人性善恶的问题,他认为,人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好人和坏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关键在于那一念之间如何取舍,很明显,这是一种基于个体层面的分析。而在这部《性之罪》中,何先生从社会群体的视角,再次对人性善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现实屡屡发生的罪恶却让人们对“人性本善”之说产生了怀疑,于是,有人提出“人性本恶”的说法,认为人们所表现出的“善”往往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归根到底仍是自私之举。何先生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好与坏是相对而言的,善与恶也是相对而言的,有好才有坏,有善才有恶。人是个体的存在,但由于社会关系的交织,使得作为个体的人同时也具备了群体性(或者社会性)。这样个体性与群体性的集中造就了人性“恶”与“善”的共存。一方面,为了个体生命的存续,人就要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不惜损害他人乃至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在群体中生活,人又必须遵从群体的需要,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如父母,如爱人。由此可见,利己是人的本性,利他也是人的本性。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中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生命的个体性乃人性恶之源;生活的群体性乃人性善之端。人并非是善的化身,也并非恶的源泉,而是善恶交织的矛盾共同体。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人性”的本质。
      
      人性善恶问题虽很重要,然而作者并不只停留于此。由于人之善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制度是社会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所以,基于人性善恶,作者更深入的探究了社会制度的改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不断的警示我们,只有建立健全一个能“使人向善”的社会制度,才能够带来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性“善”之光芒才能永存。
      
  •     这是一个时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故事:两个男孩同时爱上了一个儿时的女玩伴,而女玩伴却只爱其中的一个,失意的男孩却因为某种机缘,与女孩发生了关系,并因此种下了孽种,由此演绎出一段段曲折离奇的故事……
      何家弘犯罪悬疑系列小说中这本《性之罪》,在俗套的三角关系基础上,通过有着自己影子的大律师洪钧的视角,延伸描绘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曾经在股票市场翻云覆雨春风得意的夏哲“夏大户”一夜之间变成了股票交易诈骗案的嫌疑人,在极需金钱为自己“解套”时,夏父大虎馨尽家财进行的一单出口贸易又遭合伙人的算计……种种变故的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原来,夏家这一系列变故的制造者,竟然是时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那个被两个男孩同时爱上的女子。在何作家的笔下,通过洪律师剥茧抽丝般的深入调查与推理,终于解开了谜团。那女孩从一个纯洁善良的少女,变成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称霸北京一方的“三龙一凤”流氓团伙的女首领,在被大龙解救的同时,自己不得同时侍奉三条龙;留学美国后,因为继承了大自己许多年龄的富翁丈夫万贯遗家产而成为“亿万富婆”,过着花天酒地、有“男妓”陪侍的生活。在回到北京实施她报复计划的同时,也不忘从夏大户的身上获得快乐。作者说:性本人类繁衍之器,乃个体生命中无关紧要之组分。造物主欲使个体甘为物种延续而劳累并受难,便将其功能扩张至情,并附以奇妙快感。然而,这快感却演化为罪之源,因为性欲之放纵多为邪恶之发端。但是,循着作者为我们设计的故事轨迹,却又使人感觉到,书中所陈述的故事,却与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主人公下乡支农,还是夏哲在股市浮沉,都是所谓性罪错所附丽的本原,也就是说,尽管何家弘将本书取名《性之罪》,但书中所描绘的犯罪行为,却是时代、社会所造成的,而不仅仅是性。
      何家弘是一位法学专家,著名的律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笔耕不辍,写出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其犯罪悬疑系列小说之一的《血之罪》,被英国《卫报》推荐为“亚洲十大犯罪小说”,并已陆续出版了法文版、意大利文版和英文版、西班牙文版,得到国内行同行及读者的热烈好评,实属难得。
      
  •      从小就喜欢看《福尔摩斯侦探全集》,所以特别钟情于是犯罪悬疑小说系列。现在终于可以拜读何教授《性之罪》这本犯罪嫌疑小说,文字描写虽很朴实,不像其他作者的小说词藻过于追求华丽,往往的把最本质的表达和感受给模糊化了。
      
      何教授是个北京人,但是他还未及成年便到“北大荒”务农,当过拖拉机手,司务长等,所以在本书中他生动的描绘了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的画面,特别是那些生活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人的生活,他们那些古老的习俗,狩猎生活以及迷信等,都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何教授把他在现实人生经验和历史沧桑记忆都留在小说里了.
      
      性本人类繁衍之器,乃个体生命中无关紧要之组分。然而,这快感却演化为罪之源,因为性欲之放纵多为邪恶之发端。如本书的第一部分的故事起因正是由于上一代特殊生存环境和人们对性的不完全理解,所以才有了本书中的另一位男主角-夏哲。用书里的话说就是我们二号男主角“出生时就不受欢迎”。而这句话也显然被后面故事发展所应验了,它是故事发展全后不可忽视的一根导火线。虽然本书的故事案情看似发展的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洪钓律师通过了艰难曲折的调查和智慧的推理分析,终于真相大白了。杀人凶手陆伯平也只有在监狱里度过他的余生,而希拉萨利文夫也改邪归正了并把她全部财产捐赠给教会。这正是案中有案,情后有情,错中有错,人后有人。
      
      本书中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宏远证券公司那个新来的报单小姐-方琼。她的神秘出现和最后被杀害让对故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的出现用男二号自己的说法就是对她不能说那是一见钟情,但是她的相貌、身材和气质确实蕴含了能够让他动情的魅力,特别是她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女性的温柔,那是一种像熟透的果子,让他无法抑制品尝的欲望。他千方百计去献殷勤,但方琼总是保持矜持的态度,既不接受,也不拒绝,后来,他终于找到了接近她的路径,但同时也为他后面的透支炒股和诈骗罪埋下了伏笔。
      
      最后,要讲的是本书的另一个女角-韩昕昀,也就是希拉.萨利文夫人。何教授对她虽然没有过多正面的描写,但是正因为这样,才让读者对她了解的欲望欲罢不能。用洪钓律师的话说“希拉将永远是一本无字天书”。夏哲的透支炒股和诈骗罪皆因年少时对他的父亲夏大虎一个误会而精心策划的复仇阴谋。书中有重点描述韩昕昀,陆伯平和夏大虎的快乐童年和文化大革命后面韩昕昀家破人亡。“希拉.萨利文夫人”也正是世态炎凉下的产物。而当希拉.萨利文夫人再次出现时,她是来复仇的,精心设计了这个木材购销合同的圈套来报复夏大虎,同时,她还让陆伯平陷害夏哲。
      
      在《性之罪》中,韩昕昀,陆伯平,夏大虎本来都是善良之人,但是恶劣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步入歧途,弃善从恶。何教授相信通过一些“小制度”,就可以改良中国社会制度的“遗传基因”,就可以使更越来越多的向善行善,这些具体的真实的善,是能够遗传给我们这样的后代。相信通读本书之后,你也就会发现这样的善多了,性也就无罪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