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丹青(第1卷)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康守永 薛晓源 主编  页数:155  字数:7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书画》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对艺术领域的名家、大家做深入访谈。这是一项文化发掘工程,一项文化记录工程,一项文化传承工程,从某个角度说也是一项文化“抢救”工程——对那些寿登耄耋的大家学人,记录下他们非凡人生的“所闻、所历、所见、所感、所为、所创”。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书画》杂志的重头栏目“名家访谈”。年复一年,虽然访谈对象逐渐年轻化,但在学术层面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由此形成了对艺术史学的必要补充。在《中国书画*出版100期后,我们以丛书的形式,将这些文章以刊出的时间为序,归类辑集。丛书取名《放笔丹青》、《放歌丹青》等,通过“笔”和“歌”对“专业性”和“文化性”作细微区别,给读者一个阅读与审美上的引导。每本书所陈列的各位大师名家,不以年龄、影响和社会地位为序,而是尊重事实,以访谈发表的时间前后为序,请读者明辨。    总体而言,这套“访谈录”丛书,作为书画艺术“口述史”,同书画艺术的史学研究、理论著述、批评实践相比较,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的学术品质和特点。访谈、对话,意味着参与者面对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启发状态和审美生成境域中进行探讨、展开,或失之严谨却富有灵感,或缺乏学术规范却多有鲜活性和真实性。钱锺书有云:“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相比于各式各样的研讨会,访谈、对话似乎更接近于学问的本质。况且,在人类文化著述的源头,很多重要的著作都是以对话、口述以及将对话、口述记载下来的形式完成的,孔子、司马迁、柏拉图、荷马或者他们的弟子们都做过类似的工作。    这套丛书内容广泛,涉及近现代及当代书画艺术领域许多备受关注的话题,诸如创作、研究、批评、教育、市场、展赛、媒体、海内外交流等等。由于参与者都具有当代书画、文化领域亲历者、思考者或创造者的身份和责任感,访谈中所涉及的话题也在不同程度上有全新的建树、更深入的开拓。以往书画历史的研究与写作,大多遵循着以历时性为经、以创作成果为纬的研究模式,假若学者们能同时将这些对话所涉及的话题创造性地吸纳,或许能探索出一种更加丰沛、细腻、翔实的多视角、立体化的书画艺术史学写作模式。从这个角度而言,本丛书所收录的内容,既可以给予当下书画艺术史学以原创性的启示,也为之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当然,这套丛书对于当代文化事业的意义和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历史地看,20世纪以来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命脉因种种缘由日益疏远,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几成绝响。失却了文化传统、文化精神,这是国人最深沉的遗憾。然而,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也感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传播强力,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实现我们社会文化现代化,又要寻找接续文脉、存续传统的契机与可能性,成为当下有文化良知者共同的意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从未间断,即是最显著的体现。诚然,书画艺术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当代书画创作者、研究者在传统文化的“涅粲”中,或许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如果缺少了他们,势必也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某一方面的缺憾。这也是编辑出版本套丛书更为根本的考虑。    需要说明的是,这套丛书中还有一个系列名为《放影丹青》,在辑“口述”的同时结集名家“老照片”,对“口述史”进行必要的形象补充。相比之下,这些“老照片”是更为生动直观的史料。话在“画”里,不言自明。    是为序。    (作者为《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内容概要

以往书画历史的研究与写作,大多遵循着以历时性为经、以创作成果为纬的研究模式,假若学者们能同时将这些对话所涉及的话题创造性地吸纳,或许能探索出一种更加丰沛、细腻、翔实的多视角、立体化的书画艺术史学写作模式。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书画经典系列丛书”所收录的内容,既可以给予当下书画艺术史学以原创性的启示,也为之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这本《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1卷)》(作者康守永、薛晓源) 是其中一册。
《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1卷)》包括了《书法的本质是表现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周汝昌访谈录》;《一代名家不数人——冯其庸访谈录》等内容。

作者简介

康守永,《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薛晓源,范曾先生弟子,现为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书籍目录

书法的本质是表现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周汝昌访谈录 
平生所好是书画——徐邦达访谈录
生活就是艺术——王世襄访谈录
一代名家不数人——冯其庸访谈录
感恩艺术——韩天衡访谈录
画史疏凿别清浑——王伯敏访谈录

章节摘录

问:您觉得目前在我国,对书法的学习教育.对学生写字方面的训练还有哪些问题?    答:我离开学校包括我做学生、我教书已经很长时间了。说句闲话,我在高校不是教中文,而是外文、翻译,但我学书法和这些是并行不悖的。虽然我是学外文的,可我从5岁开始就有意识地学书法。我在大学读西语系,而我同时翻阅的是线装书,这事人们当时看着非常奇怪。我说这个的意思就是说我所以学外文,是因为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不可一日或离的,我学外文不是要把自己装成个洋鬼子,我是为了把外文学好以便介绍我们中华文化。那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情,现在听起来似乎是闲话。不然!这代表了我人生治学、求知的路子,我学外语不是为了镀金,变成一个洋学者,而是为了介绍中华文化的精华,主要是中国历史、中国文艺理论、诗论、文论、艺术论…’‘艺术论中当然就包括书法,所以您看说来说去是一回事。对书法的教育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这样:书法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不是我们谈一谈就可以的。实践问题,小孩子就要靠老师来指导。然而今天的问题不在小孩子,小孩子一落地天资就好,我们不要低估小孩子的天赋。我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恐怕还是集中在老师身上。今天中小学的老师,他们受教育的那个年代何曾有人重视书法?!第一个问题,他们懂不懂书法?第二,即使对书法有兴趣……书法是非常复杂的,路数、流派、传统的师承、家学,那种教条,又复杂又顽固。怎么叫顽固?如果他教学生写字时笔就得这样(僵死的书写方法的示范),一点儿都不能歪,这样写出来不就是用火柴棍儿摆的字吗?其实中锋的力量太大了。孔子日,有中庸,有中道,不能歪斜。这对,这是说道德,讲思想,谈人品。但写字时运用我们的伟大创造——毛笔,本来就是要活起来。我们说笑话,从清代康熙、乾隆开始,西洋进贡奇巧好玩的东西,其中就有一个东西,有一个“人”(机器人),你打开机关他就能够写字——“天下太平”。那算书法吗?我就用这个方式来回答您的问题。教小孩子写字,第一,中锋;第二,笔力。就是说把一个活的美术实践出来,否则就变成了一个死东西。凡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个“活”字。“活”不是胡来,也不是毫无规律。你看中国的艺术,这个人不动,你一看却神气活现。古人画龙i龙画出来不是死的吗?不,古人对这种艺术的理解,不能点睛,一点睛龙就飞了,这是神话吗?不,是“活”,笔是活的,人的精气神寄托在画上,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生命给了怍品,它也是活的。中华艺术最精、最好、无以名之的理论、认识水平都在这里。西方不然,西方是象形,逼真,油画是用小刷子堆颜料。这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它产生的工具、认识、理论,一切都是有分别的。我们不是说西方的不好,人家有人家的特色,我们有自己的特色,自己首先要明确认识,否则谈什么书法。好了,我就这么乱七八糟谈了一堆,归到您的问题,今天教小学、中学书法的老师他怎么认识、怎么教,老师对书法的理解以及功用、意义如何看,我认为恐怕都成问题。我不是看不起老师,不是那意思,而是说老师要有自己的学书历程。当时他怎么看待书法,今天自然而然要传给小学生。那我们怎么解决?教育部门可以发一纸指令,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现在我说一句心里话,寄托干你们众位极大的热诚希望,你们要做工作,这种工作太有意义了,当然也不是三朝五夕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定要坚持,要提起兴致、热心,这个活儿我们要干!它有人支持,有人尊重!这是我的心愿。    问:您觉得目前书法界存在哪些问题?    答:成名成家的,包括我的老前辈不敢妄论,否则就太狂妄了。我谈一下我所见的,不知名的中青年的现实问题。现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很多,我虽然眼坏了,但也还是要看。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这样:一个是认识问题,说是要创新。好了,从来没有人反对,我本人的理论您大概也看到过,我为什么崇拜王羲之,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偶像,我把所有王右军的资料都看遍了,最后我一看,在他以前,逐步的进化、发展,到他这里就达到了一个里程碑,这是个什么问题?用笔,他把毛笔的功用、功能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级阶段,就是这么回事。那么您听我这个话,我是赞成创新,还是一个守旧派呢?很分明!王羲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创新,在笔法运用上的创新,比秦汉那个时期简直丰富极了,兰亭的每一个字、每一笔都不同,大有变化。再看他的前辈,如钟繇,一看那几个仅存的标本,如《宣示表*等,比一比,一目了然,那个运笔就很有限度了。但是,今天事事都号召创新,别的界创新没有问题,科技更上一层楼,日新月异。我指的是艺术,特别是书法怎么创新,第一不要有错觉,说我标新立异,老一套都陈旧,我提起笔来,肆无忌惮,这叫创新吗?我不承认。新者何也,母亲生一个婴儿“新”,这个“新”是从母体里出来的。王羲之的书法再新也是从前人的大发展传承过来的。从篆书到汉隶—下子铺开,运笔是不一样的,一是精气神,二是书写态度,三就是工具运用。这是很分明的,每一个创新都是从母体里出来的。今天的创新,拿起笔来生造,离奇古怪,我们看了都不知道是从哪来的,这不是创新,这是怪物。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创新认识要正确,你要有来历,你对来历下了极大的功夫,天天临池,日积月累,精熟了以后不用创,“新”自然而来。你看哪一个书法家和前一个一模一样,要是完全一样就成复制了。第二个问题,归结到我的拙论,就是不知道用笔,有墨无笔,画的是墨字,他不会使毛笔,提笔、行笔、入笔、转折,笔画里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是写洋文的,字写出来是死的。写草书看起来好像飞舞,可老是那样,笔画粗细、转折用笔没有换,就是一个画,只不过是外形变了。我认为当前书法界就是存在这两大问题。P7-9

编辑推荐

“中国书画经典系列丛书”内容广泛,涉及近现代及当代书画艺术领域许多备受关注的话题,诸如创作、研究、批评、教育、市场、展赛、媒体、海内外交流等等。由于参与者都具有当代书画、文化领域亲历者、思考者或创造者的身份和责任感,访谈中所涉及的话题也在不同程度上有全新的建树、更深入的开拓。    这本《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1卷)》是其中一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放歌丹青(第1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很好我很喜欢下回还来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