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刘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04出版)  作者:刘勇  页数:549  

内容概要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第2版)》凝聚主编20年教学经验,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采用全新授课理念打造。教材按照中国新文学历史的发展顺序组织章节,有详有略,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在时间上,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不必要的隔阂,使其前后融为一体;在空间上,以内地文学为主体,包括了台港澳文学,同时也吸收海外华文文学的精华,将其共冶一炉。自2006年出版至今,广受师生好评,2008年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此次修订,增加了绪论,顺应学术潮流,将海外华文文学改为附录,并对相关章节作了较大增删。

书籍目录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的几个问题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殛初期新文学创作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一出现就是高峰  第二节  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    第三节  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    第四节  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第五节  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第四章  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  第一节  “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  第二节  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  第三节  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第五章  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第二节  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  第三节  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  第四节  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二节  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  第三节  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竹  第五节  “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七章  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  第一节  《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  第二节  《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骆驼样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第五节  《死水微澜》及李劫人的“大河小说”第八章  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九章  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第三节  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十章  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  第一节  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  第二节  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十一章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  第二节  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  第三节  《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  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  第二节  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第三节  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  第四节  《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  第五节  “七月”派的小说、诗歌创作  第六节  冯至、穆旦等人的文学创作第十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二节  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三节  其他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四节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第十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闻捷、李瑛、李季的抒情叙事诗  第二节  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第三节  邵燕祥、张志民等人的诗歌创作第十五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散文  第二节  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  第三节  杂文在当代的新发展第十六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老舍的《茶馆》等现实题材剧作  第二节  郭沫若、田汉等人的历史题材剧作第十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状况  第一节  特殊时期特殊的文学现象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  第四节  八个样板戏的问世  第五节  “高、大、全”审美模式的形成第十八章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  第一节  伤痕小说  第二节  反思小说  第三节  改革小说  第四节  文化小说  第五节  军事小说  第六节  历史小说  第七节  先锋小说第十九章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形态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诗歌的挺进  第二节  “朦胧诗”的兴盛  第三节  “后朦胧诗”的崛起第二十章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多样化格局  第一节  老作家散文的新收获  第二节  中青年散文作家群的崛起  第三节  女性作家群散文创作的高潮  第四节  文化散文的兴盛  第五节  杂文与报告文学的复兴第二十一章  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  第一节  现实主义戏剧的复苏与发展  第二节  戏剧形式的革新与探索  第三节  新式戏剧的高品格追寻第二十二章  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第一节  新世纪之交文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主潮的再次勃兴  第三节  不断渗入的现代主义思潮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台港澳文学  第一节  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  第二节  香港和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附录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  第一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区间板块与总体发展态势  第二节  东方板块的构成与发展特色  第三节  西方板块海外华文创作的历史变迁第二版后记主编简介

章节摘录

  先说新旧文学的关系问题。其实,这里所谓的旧文学,并不是上一个问题所说的中国古代文学,而是指与新文学一直同时并存、并驾齐驱的通俗文学。要求把通俗文学纳入新文学的研究、纳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的呼声近年来一直很强烈。比如,李天福在《通俗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不可偏废的元素》中提出:“只有破除传统的‘中心’,消解传统的‘正宗’,以巴赫金式的平等对待‘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的美学立场去开展文学史研究,方能呈现文学发展史的全貌--雅文学史和通俗文学史的二元统一。  由此,通俗文学便成了科学的文学史研究范式不可或缺的内容。”他从文学通俗化的角度、从文学大众化运动所构成的文学发展的通俗化历史的角度来强调应该将通俗文学和以往所谓“五四”传统的精英文学并行看待,它们共同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元素。陈波在《论通俗文学的合理性》-文当中也指出“当我们追溯到人类文学发展历史中去看待问题的时候,或许能暂时撇开‘五四’时期离我们太近而无法审视的局限。任何文学作品的流传与留传都不是某一时段某一意识形态所能决定的,当我们看到尘封书架上大量的革命文学作品时,我们或许更应该将一部作品的好坏交给历史,交给大众读者去评断。  毕竟,无论严肃文学如何鼓吹文学的崇高理念,强调其艺术性,强调它对人性的解剖,对社会人生的洞悉,它始终无法脱离文学作为文学必需的‘意味’。”在强调通俗文学应该进入现代文学史书写的话题之中,苏州大学范伯群先生、汤哲生先生等人的努力是最为执著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当然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就是范伯群、汤哲生等在通俗文学前面都加上了“现代”二字,这表明他们不是把通俗文学简单地看做是旧文学的。我认为这两个字加得好,事实证明,与“五四”新文学同步而来的通俗文学,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的确具有现代意义,正如汤哲生所强调的:“通俗文学入史使得我们关注的视角必须发生改变,治史者应该特别关注文学市场的变化。  其实现代文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只是长期以来被文化观念和创作观念遮蔽住了。关注文学市场就要求我们注意到作家身份的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范伯群则更关注现代通俗文学与整个现代文学史整体格局的问题:“首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是否要向前位移,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古今演变与文学史重新分期的大问题。现在有几位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研究者提出,通俗文学从古典型转化为现代型的标志是1892年开始连载、1894年正式出版的《海上花列传》,认为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是现代通俗小说的‘开山之作’。”此外,还有诸多学者,普遍关注通俗文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问题,其基本的观点在于,缺失了通俗文学的进入和研究,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和研究,就存在是否合法、是否合理的问题。  ……

编辑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2版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作者刘勇)凝聚主编20年教学经验,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采用全新授课理念打造,全书分为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等内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我当时定了两本书 另一本是中国古代文学 一本就是这个 到货速度很快 2天质量很好 内容也不错 是一本不错的教课图书
  •   送货速度很快,书的内容很丰富,质量很高。
  •   很权威很学术很具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