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德丛谈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文海  页数:168  字数:11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清代官德丛谈》是一本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的书。作者李文海通过对清代官场众生相的真实描绘,深刻揭示了封建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从传统政治文明中发掘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珍贵历史遗产,充分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清明政治的冀求与向往。既有很好的学术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性。《清代官德丛谈》语言生动形象,叙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文省事丰,是史学大众化的一个有益尝试。

作者简介

  李文海,江苏无锡人。1932年2月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历史并不遥远》、《南窗谈往》、《李文海自选集》、《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及《续编》等。

书籍目录

为政以爱民为本——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一
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二
俭以成廉侈以成贪——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三
大臣不廉小臣必污——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四
为政以通下情为急——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五
切戒“悦谀成风”——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六
疲是居官大病——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七
信者居官立事之本——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八
不专一己之见——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九
风气关乎治乱
清代官场迎送何以成灾
变了味儿的“人际交往”
清代积案之弊
官员尸位与胥吏擅权
侈靡与贪黩
吃的品位
话说贪官“倡廉”
顺治帝“下诏求言”为什么失败?
顺治帝论为官四戒
总督张悬锡的自杀风波
康熙帝八拒尊号一场地震引发的政治反思
读孙嘉淦《预防三习疏》随想
惨绝人寰的突发灾难——光绪三年天津粥厂大火纪实
劝善与募赈
“老屋子”的比喻
清代社会如何看待“官宦子弟”?
养生与修身的统一——清人家训中的“致寿之道”
清朝的“白发卿相”现象
一个朝代的终结和一个时代的终结
清朝统治者的自救努力为何未能挽救灭亡?
清王朝与“兴亡周期率”
清朝历史地位的总体评价

章节摘录

  即使在民主意识极端缺乏的封建时代,人们也觉察和意识到政治生活中完全凭长官意志处理公务的弊端与危害,清人觉罗乌尔通阿在《居官日省录》中便提出了“虚心以延众论,不必谋自己出”的命题,认为一个高明的官员,并不一定要所有的谋略都出于自己的意念,而在于博采众论,择善而从。  较早指出处理政务“每事皆自决断”之不足取的,大概要算是唐太宗李世民。一天,唐太宗问尚书左仆射萧瑀:你对隋文帝怎么看?萧瑀回答说:隋文帝“勤劳思政”,每天坐朝,从早到晚,“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唐太宗不以为然,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接着,唐太宗强调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他还进一步算了一笔账:即使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仅凭个人一己之力,每天处分十件事,五件做得很好,那还有五件是没有做好的。一天做错五件事,“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第二》)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把能否听取群臣意见而不独断专行,提高到政权存亡的高度,这大概是唐太宗能够成为史上少有的明君的一个重要原因。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封建帝王并不是不知道反腐肃贪是事关政权存亡的头等大事。……从康熙到乾隆,皇帝对查出的大臣贪污案件的处理也确实不可谓不严。可是,客观事实却是惩贪愈严,贪风愈炽。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仅仅靠官德的提倡难以抵挡巨大物质利益的诱惑;事发后严刑峻法的惩处也不能完全打消贪官们心存侥幸的妄念。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得有赖于对权力有着严密制度化的、多种形式的、有广泛群众参与的有效监督,而这一点,在封建专制政治下自然是无法做到的。  ——李文海

编辑推荐

  约定的事情不要随意违反,讲过的话不要随意改变。更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面诺而背违”,“阳非而阴是”。只要对百姓承诺守信,民众就会信任你,就能做到政通人和,什么事情也都可以做好了。相反,如果你任意欺骗,失信于人,别人也就永远对你心存疑虑,怀揣戒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代官德丛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随便翻了翻,还没有时间去认真看
  •   喜欢清史的人可以一读,科普类读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