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

出版时间:2004-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世英  页数:359  字数:42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哲学导论》将分五篇:第一篇“本体论与认识论”将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讲述直越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观以及对万物一体的领悟却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第二篇“审美观”讲述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第三篇“伦理观”讲述万物一体是善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同时也是道德的境界。第四篇“历史观”:万物一体表现在具体的人类社会历史上,就是古与今、传统与现在、连续性与非联系性融合为一体的历史统一体,万物一体的哲学将指引我们从古今融合、日新月异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第五篇的两章,分别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以说明这本《哲学导论》所讲的哲学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在中西哲学发展史上的具体体现。

作者简介

张世英,教授。湖南益阳人。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45年留学英国。1948年回国。曾任湖南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航空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致力于航空发动机原理和推进系统进气道方面的研究。1978年主持研制成功的单支点柔壁变M数超音速进气道风洞,技术性能达到国外同类风洞的水平。在进气畸变模拟板和空气涡流器的研究方面,也取得成果。  ============================================================================================================  张世英,教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现任人事处处长。湖南省首届普通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共3项。讲授主要课程为《建筑材料》等。  3 张世英,哲学家。1921年生于湖北武汉一书香门第,从小熟读论孟,中学时修理科,1941年秋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后转入哲学系,1949年毕业,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后曾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至今。其中1959-1966年负责《光明日报》哲学副刊。现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黑格尔全集》编委。张先生的主要著作有:《论黑格尔的哲学》、《论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评述》、《黑格尔〈小逻辑 〉译注》、《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欧洲哲学史稿》(合编)、《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等。张先生还创办并主编了《德国哲学》和《中西哲学与文化》两种哲学辑刊。以下分三个方面对张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介绍。   一、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张先生系统研究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几乎所有部分。他认为,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体系的最高峰是他的精神哲学,黑格尔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精神哲学部分应比他的逻辑学部分受到更大的重视。黑格尔哲学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顶峰,又蕴涵和预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和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思想。他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都是中国较早系统论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这两个部分的专著。  二、中西哲学的融通与批判:自80年代始,张世英先生有感于国内学术界对“主体性”讨论时概念不清,对西方现当代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对西方哲学的整体理解,张世英先生认同西方哲学大体经历三次革命的观点。第一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转向,即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事物之根源转向到在人的“心灵世界”即“理念”中寻找根源,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先河。第二次是笛卡儿所开创的以“主客二分”和“心物二元”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而第三次即胡塞儿所代表的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其特征是主客融合或超越主客关系。而对于中国哲学,张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导思想。在《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中,张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缺乏主客二分的思想和主体性原则,基本上是以前主体性或前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为原则的哲学。而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思想家们主张向西方学习,直至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都可以看作是对西方近代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探求。  三、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哲学:在《进入澄明之境》一书中,张先生认为,现代西方哲学已摈弃了传统形而上学对现实世界的漠视,从抽象虚幻的概念世界重新转向可以触摸的人的生活世界。但这种转向并不是主张停留于当前在场的东西中,而是要求超越当前,只不过不是超越到抽象的永恒的世界当中,而是其背后的未出场的东西,而这种不在场亦是真实的。此时哲学的最高任务不是达到同一性或相同性,而是把在场和不在场,显现和隐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的整体亦即达到了天地万物之相通相融。此时的天地万物回复到了无尽整体之本然,从无限的整体的视角看待有限的存在者(包括自我),而不执著于当前的有限之物,达到一种融当前的东西与无尽的未出场的东西为一体的境界。张世英先生在他的《哲学导论》中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地对整体性哲学进行详细地构架。通过两种在世结构,人——世界和主体——客体,来揭示哲学史上的本体论的建构特点,并通过这种在世结构的分析,对精神发展的阶段 、真理观作一种结构性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张先生认为此时的“万物一体”是真 、善 、美的统一体。在万物一体的普遍联系中才能把握真,而只有超越主客关系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美,而万物一体的审美意识使人有“民胞物与”的责任感和同类感即是善。而这种意在突破传统 、超越现实 、展望未来的整体性哲学被张先生作为“希望的哲学”。

书籍目录

导言 什么是哲学第一篇	本体论与认识论  第一章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  第二章	精神发展的阶段  第三章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第五章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  第六章	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  第七章	论境界  第八章	超越自我  第九章	超越之路第二篇 审美观  第十章	审美意识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第十二章 典型说与显隐说  第十三章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第十四章 审美价值的区分  第十五章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第十六章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第十七章 美与真善第三篇 伦理观  第十八章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第十九章 人与世界的两重性  第二十章 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  第二十一章 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  第二十二章 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  第二十三章 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第四篇 历史观  第二十四章 古与今  第二十五章 传统与现在  第二十六章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第二十七章 中心与周围第五篇 哲学发展的历程  第二十八章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第二十九章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余论:希望的哲学

章节摘录

第二章 精神发展的阶段上一章在讲哲学基本问题时已经谈到,“人一世界”合一(“天人合一”)与“主体一客体”这两种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主体一客体”和“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三个阶段,本章要讲的是,这两种关系在个人精神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也表现为相应的三个阶段,而且哲学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是以个人精神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为基础的,前者是后者提升到哲学原则的高度的表现。一个个人从婴儿不分主体和客体、不分我与非我时起,到有自我意识,即意识到有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也许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在人类思想史上要把不分主客的原始的“人一世界”合一的原则提升到以“主体一客体”式为主导原则,则需要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例如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苏格拉底一柏拉图开主客关系之先河起,到笛卡尔开创以主客关系为主导原则的近代哲学,就花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中国哲学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更长,一直到19世纪中鸦片战争以后才明确地批判不分主客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大力介绍和学习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尽管在明代的哲学家王船山那里已经比较明显地有了这方面的思想。当然,要说主客关系思想的萌芽,则在先秦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中就已经有了,但毕竟只是萌芽,而我这里乃是就一个阶段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而说的。一 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个人精神意识发展的阶段。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哲学导论(修订版)》认为以建立在万物一体基础上的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为目标的这种境界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很喜欢,适合大众阅读
  •   比较好的入门书,但是自己更喜欢王德峰老师的《哲学导论》
  •   入门必读,但是不能尽信,作参考即可。
  •   是一本有新观点的书,值得一读。
  •   通过对比中西方的哲学的各个流派,充分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于肯威尔波的《万物简史》有异曲同工之妙!
  •   这本哲学导论很适合哲学功底不是很深但又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会让你觉得很抽象让你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内容绝对精彩~~
  •   好书,读了有很深的体会。
  •   简单,清楚,新颖,适合大学生看,提高思想品味。
  •   确实非常喜欢,不管从速度上还是书的质量上都很让人满意!
  •   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都有讲到,全书围绕“万物一体”的思想展开。
  •   好书,是正版!送货也快!
  •   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值得拥有!
  •   好书,可以帮助入门
  •   购书感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