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与制度变迁

出版时间:2004-09-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其仁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收入本文集的论文,除了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篇文章之外,全部都是基于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公有制产权以及政府垄断市场——的改革与变迁。这是差不多20年来作者研究经济的重心所在。作者的学术研究始终与两类选择紧密相连:一方面不断观察计划公有制下人们形形色色的选择行为,另一方面不断选择可以解释这些行为的经济学理论。这种“问题主导”的学术习惯使得可选的学术传统和理论比较集中中。

作者简介

周其仁,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80年代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在杜润生先生直接指导下从事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经济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先后到英国和美国多家大学访问、求学,后获美国UCLS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从2001年至2005年,每年春季受聘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任教。近年的研究领域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制度变迁、人力资本和企业理论、垄断、管制和管制改革。

书籍目录

增订本出版说明原版序言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农民、市场与制度创新——包产到户后农村发展面临的深层改革产权改革与新商业组织——中国与俄罗斯农业改革的一个经较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选择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控制权回顾”与“企业家控制的企业”——公有制经济中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的个案研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家人力资本——基于浙江、江苏和山东一些乡镇企业个案的研究公有制企业的性质三网合一、数网竞争——兼论发展我国电讯产业的政策环境再论数网竞争——对中国电信业1999-2000年改革的评论为市场重组留下空间——关于中国电信集团的再次分拆竞争、垄断与管理——“反垄断”政策的背景报告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产权与制度变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5条)

 
 

  •   周其仁教授本身在新制度经济学或产权经济学方向有深刻造诣,该著作对理解中国的土地产权和国有企业改革大有裨益,当然,将中国电信改革和中国的土地改革置于同一系统是否合适,有待于商榷。
  •   本书对于研究经济发展和从事政府管理的人员非常必要加以阅读,特别是农业制度变迁对制度经济学研究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   很多年之前曾经买过第一版,之所以还要花些银子买修订版,是因为周其仁的文章实在值得学习,会受益匪浅。周其仁的经历非常丰富,早些年受曾带领学生到贵州作者牛车进行社会调查,也曾经到加州大学从白吃英语开始学习经济学最终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因此,坚决买下
  •   效率是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制度变迁也就可以用效率进行解释。好书
  •   看周先生的书,如同陪他在共同探索中国的改革实践,我也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好书
  •   对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和生产现象进行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剖析。严谨,论证环环相扣,对我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来说,真是振聋发聩的声音。以后一定多多拜读周其仁老师的书。
  •   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30年的变迁也是对此书最好的旁证。
  •   我觉得周其仁教授写的挺好的!
  •   周其仁爷爷的书,针砭时弊
  •   周其仁老师的著作,虽然难懂,但是是一个思维的激荡,让人茅塞顿开之感
  •   大学期间就喜欢他的书
  •   政府公务员应该看此书,多学点经验。
  •   其书是著名学者的著作,对这个社会的某些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   内容不错,对很多问题说的很透彻,值得买。
  •   了解一下体制问题,过去没有细想过,但现在需要好好思考
  •   还没有读,导师推荐应该不错,希望能启发论文思路
  •   昨天下的单,今天就到了
  •   还没看,但是据说很不错。《看见》里面提到过
  •   虽然还没读,随便翻阅了,还不错的了
  •   客观的学者风格作品,是本人的偏好
  •   买了还没看囤着
  •   此书为经典代表作 推荐
  •   重新温习了一下历史
  •   周老师的书真的很好~!!
  •   此人才子,力挥千言,感知乡土,实乃佩服
  •   如题,值得购买
  •   分析的很透彻,建议阅读之前有相关的知识基础!
  •   好书,推荐一读
  •   周先生著述不多,却享有盛誉!可想而知其质量了!
  •   很有见地,长见识了,值得一读。
  •   娓娓道来、不急不徐、层层剥茧、丝丝入扣、平和的语言、闪光的思想,就是这本书给我的印象。
  •   周老师的书很好,可是上他的课更好,很喜欢他的课~~~
  •   此书写的很好,深入浅出
  •   分析很深刻,值得收藏品读。
  •   挺有用的,能更了解充实专业知识
  •   周其仁不是“普通经济学家”,而是“专门经济学家”。对产权与制度改革的研究是其最负盛名的研究领域,那篇著名的文章《可惜了,科龙!》因此,在这个时候,回望十多年中国改革走过的历程,周其仁及其研究,是绕不开的话题。
  •   书是相当棒的.周其仁是当今中国最好的经济学家.文章比较老,但价值不减.应该是用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转型的代表作了.
  •   产权促使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国的改革成功根源也在于此。作者做了结合实践的分析,不错。需要研究中国成功经济的朋友值得购买。
  •   周其仁的研究抓住了改革的本质问题,产权是改革的关键。
  •   为什么有这个问题 这时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变迁
  •   这本书,以一个专家的视角为我们分析了产权制度的变迁,适合学习与深度专研
  •   周老师的经济研究真的很棒。不论是对农村,还是当今电信行业,都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脉络和解析。
  •   很规范的研究,对于非常学术性研究者帮助较大,但对于一般的研究者可能作用不是太大。因为他们用的方法,一般研究者没有办法用。这里的一般研究者可能包括许多大学的教授副教授等等。因为他们都没有受过这种训练,只有文字思辨到文字思辨了
  •   了解中国改革的书
  •   看了之后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彻底领悟!
  •   向看教材一样学习,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   书挺好的,刚看完前面几页,原来是写的英文,后来翻译为中文的吧,读着有点拗口。
  •   屯了 还没有看
  •   书的质量一般,但是内容还是很专业的
  •   佩服周老师
  •   大体可以
  •   不过还没来得及看
  •   文章不错,只是最后部分写多了,多了案例的感觉,少了分析!
  •   通过本书,使我们对产权理论有着更加透彻的理解,对如何将产权理论用以分析和研究真实世界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   像是盗版,字体和纸张让晦涩的话语更加让我难以理解和接受
  •   周其仁在经济观察报连载了五十篇,对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有很深刻的见解,这本书是林毅夫还在职时,周其仁写的,也是他对我国农村产权看法的思想的表现。就是太贵了!
  •   还可以 是正版 满意 没什么特殊需要 就是兴趣读读
  •   有些困难,毕竟不是学经济学的,以后学学
  •   别人推荐的作者, 所以书买了几本,感觉还行。
  •   非常深刻的好书,想对深层次问题有研究的可以买来参考。
  •   非常好的一本书,都是作者的代表文章。我现在只看了农村改革和人力资本那几篇,感觉逻辑很严密,解释力也很强。能给人启发。
  •   非常满意 活动给力 继续努力
  •   非常易读的经济书!
  •   周其仁老师的学术文集 不可错过
  •   JIKUIHI
  •   对产权理论论述角度不错
  •   必须买啊!书好!电商好
  •     《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一书里收录周其仁老师的多篇演讲报告、专题论文、课题组研究等,论著本身的事例详实、别开生面,想必在其他的读书报告已赞誉颇丰,但相信极少有人注意到周老师小号字体作为备注的旁征博引,其实也是开卷有益的。所以在这里不妨写一些对周先生备注的私人化思考,或有阅读方法上的裨益也未不可知。
      
      1、取舍有度
      第6页的备注“张五常:中国信报出版社,1985版,第205页”,周其仁引用张五常惊人准确的推测以证明经济理论在真实世界中威力无穷。
      事实上,这篇论述的英文原版标题是Will China Go ‘Capitalist’?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中国会走“资本主义道路”吗?——产权和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文章的最后张五常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说:“倘若中国领袖们能够维持当前门户开放、政治稳定及增加生产力的政策的话,共产主义凭口号坚持的优越性,将要受到全面考验。在这种情形下,高斯格言的反面将仍然成立:当中国人民清楚地掌握了共产主义的论据后,假以时日,他们必能知其谬误。”
      这样看来,自信的张五常不仅在经济推测上大获成功,更是否定了当时(乃至现在)中国政治的核心原则之一。但周老师很明智地回避了这一段,连听起来不甚和谐的英文原版标题都没有使用。类似的情况是31页的备注,点明当时吴敬琏对分权方针“举措失误”引发的一段学术讨论,周老师含蓄地说:“虽然此时被批评者不可能公开回答任何批评了。”
      
      2、冰山一角
      周先生备注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水面上看得见的“冰山”远远少于水面下看不见的。一段尽可能简洁的备注背后可能有盘根错节的政治、历史背景。
      在22页,周先生以两个备注说明1962年以后,由于强调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和生产队为基础,使得乡级以下官员升迁不可能,生产监管者(队长组长)转而寻租逐利,监管权变为监管特权。这导致1960-1978历次农村政治运动,都以清算社队基层干部的经济问题为号召——正激励无效后,只有依靠负激励即惩罚来保持公社效率。备注提及刘少奇对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程度的过度估计,以及四清运动中毛刘之争。
      如果我们追本溯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话,这个细节是和当时整个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紧密联系的,而这场运动,上承大跃进和反右派斗争,下开文化大革命的先声,《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的这一章读起来可谓是高潮迭起:
      八字方针调整虽然仍在奏效——这被周老师视为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的大规模预演 ;
      但是毛泽东坚持“反修防修”方针——这又与先前匈牙利、波兰的风波和苏联支持下的伊犁暴乱直接相关,使得八届十总全会中断纠左进程;
      于是城市五反农村四清,大规模地反贪腐,最终毛刘因为方法、定性的严重分歧而分裂。
      所以周先生一句简单的总结:“制度、组织和机制方面的问题,又变成干部个人的道德问题,并引发无穷尽的政治斗争。” 这其中不知道包含了多少艰深的材料和厚重的史实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3、另辟蹊径
      有时在备注中,周先生也不吝笔墨,会以较长篇幅表达论点和余思。比如,在探讨70年代末的改革背景时,他在备注里表达了一个在我看来新颖异常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末,和缓的国际局势对中国采取的放权改革政策的积极影响。他引用邓小平“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和诺斯对英法西中央集权政府与征税权关联的历史考证作为佐证,指出很少国内有人对此研究,“但是在制度演化的经济史上,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上一条中我对60年代国内形势的总结也就可以作为反例,辅政这一点了:60年代,美国在越南鏖战正酣,直接威胁我国南疆;中苏迅速破裂,中国脱离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东欧动荡,工人游行遭镇压。被称为三尼一铁公司集中反华高潮(肯尼迪、尼基塔·赫鲁晓夫、尼赫鲁和铁托);在国内,苏联直接插手造成新疆三县边民外逃事件;蒋介石提出反攻大陆的口号。这一切都或多或少导致了60年代的政策放宽只能是短期现象。
      当然,要想把周先生的这个“推测”彻底从理论上说清楚,可能需要专门著书阐述。重点是,相比于周先生的著作论文,备注里的只言片语也是他作为一个数十年研究者的综合思考,不一定完全成熟,但在启发思考、发散思维方面的益处也决不可忽视。
      
      4、意料之外
      周先生为了论述的完备准确,不仅经常以“异常现象”为研究主体,如果一般性规律里仍然有无法排除的“奇怪”,那周先生就会在备注里点出。比如32页的备注2,专门指出7000人大会是个打破自上而下决策程序的例外;又如13页说乡级以下,“在整个集体化时期,绝大多数大队和生和生产队干部,并不列入国家官僚的备选名单。”指出山西昔阳的大寨干部就是从大队做到国家领导人级别的极少数——我想之所以不点名道姓可能源于周先生的风范吧,纵使后来吴敬琏的调查证明陈永贵人品口碑均极差。
      
      这样看,周老师的备注涉及政治、历史、经济的方方面面,说是“其文虽已没,千载有余思”或许过誉,但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来总结周老师的精彩备注该不为过吧。
      参考文献:
      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2.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张五常,中国会走“资本主义道路”吗?——产权和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香港:中国信报出版社,1985年。
  •     《产权与制度变迁》
      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重点并不是人性为私,而是“人在约束条件下尽可能追求他的私人利益。”
      产权是私人谋取自我利益的社会性制度约束。
      
      根据诺斯的研究,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顺利完成了从土地公产制向私产制的转化,民富国强从此而起;差不多同期的西班牙被既得利益——养羊团——拖住了土地制度改变的步伐,国家就在竞争中落伍。【与城镇化差不多时期】
      
      列宁提出的如下理论曾是计划公有制的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可以像一家超级公司那样来组织社会生产,而全部社会成员将成为国家的雇员。据说年轻的科斯反复考虑了上述理论后的结论是:要使国家运用公司制的命令、计划和权威来协调全部社会生产,因为消灭了市场活动而节约了巨大的交易费用,但这家唯一存在的“公司”将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组织费用”。
      
      +++++++++++++++++++++++++++++++++++++++++++++++++++++++++++++++++++++
      《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
      国家保护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长期经济增长点关键。但是,国家通常不会自动提供这种保护,除非农户、各类新兴产权代理人以及农村社区精英广泛参与新产权制度的形成,并分布通过沟通和讨价还价与国家之间达成互利的交易。
      
      Michael Mann(1984)把“基础结构的权力”定义为,国家权力有能力渗入市民社会,但必须而且越来越依靠与市民社会之间制度化的协商和谈判来执行政治决定。
      *他指出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趋势是基础结构权力的加强,因为一个基础结构化的权力才能够更有效地动员公共资源。*【发展趋势是,国家更多依赖与国民的协商维持下去。】
      
      国家通过指令性生产计划,产品统购统销,严禁长途贩运和限制自由商业贸易(哪怕由集体从事的商业),关闭农村要素市场,以及隔绝城乡人口流动,事实上早已使自己成为集体所有制配置其经济要素(土地、劳力和资本)的第一位决策者、支配者和收益者。
      
      社会主义国家控制的“全民”经济使一切排他性制度安排(在国内)成为多余。而取消了权利排他性,*也就取消了资源利用的市场交易*。这一点,在我看来是理解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市场倾向的关键。【计划经济的优势:省下了交易费用】
      
      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真正区别,在于国家支配和控制前者但并不对其控制后果负直接的财务责任。【即全民所有制,国家财政担保就业、工资和其他福利;集体所有制时,集体并不能完全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甚至怎样生产,更无权涉及市场,但要承担分配任务,如工分等。】
      
      什么动力机制使国家的控制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深入到乡村一级——【这是中国以往任何传统时期都不曾做到过的。】
      
      传统中国农业剩余的主要部分即地租(加利息),在土地改革中被全体农村人口平分掉了。农民平分地租增强了他们对新政权的政治支持,但是,加快国家工业化的既定战略不能容忍20%的农产品从剩余转化为农民私人的消费和投资。【正因为如此,1953年之口,国家与农民关系紧张,表现为:农民惜售,国家收购困难。国家试图通过扩大征税,但高征税引发农民集体抗议,赋税达到农产品的15%即是极限了。】
      
      国家权力逐渐侵入农民所有权。【step1:规定每家粮食和棉花生产指标,订购定销,禁止集市贸易——限制农民产权的使用、收益和转让;step2:互助组运动(联合农民的生产活动),初级社(归并农民主要财产),高级社(消灭土地和牲畜分红),人民公社(更大范围内推行公有化)】
      
      国家如何在事实上取消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但又被认为是合法的?【土地改革形成的产权制度,即是土地的农民私有制。国家让农民快速合法地得到了土地,就把自己的意志铸入了农民私有产权。】【好吧,也就是说,暴力革命给你的分红,最终决定权还在我,我随时对它拥有支配权。】
      
      【土改的农民受惠于政治运动和国家,单凭他个人的努力,不可能平分地主的财产。】
      通过政治运动制造了所有权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政治运动改变所有权。
      
      在一个国家可以任意指定所有权和改变所有权合约而无须经由与社会协商的环境里,即使全盘照搬一个最有效的产权制度,也无助于长期经济增长。【周其仁的意思是:这一切都是政治运动的结果。】
      
      
      
      
  •     这本论文集,我个人觉得写得最好的是第一篇《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这一篇之所以好,是因为其中关于国家控制农村经济的收益和费用的图表,表明了国家进行产权改革的动力,也表明了国家为什么从农村社会生活中撤退,确实涉及到了所谓的“在国家职能曾经被滥用的约束条件下如何重建产权秩序”的问题。这比一般的泛泛而论的观察要更solid。
      
      然而,这本书也表明,国内经济学家从产权角度对征地、垄断部门的改革等等问题的学术分析,也不过so so。无非是用了制度学派的理论架子,来套中国的现实问题。
  •     
      这本是其仁老师的论文和文章集子。先看了前言(原版前言)关于探究中国的改革——私有产权的发生——如何在计划公有制下产生,相当精彩,文中的前四部分是其仁老师的思考轨迹。此外阅读的是集子中的最后一篇《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一门方法,颠覆自己对实证经济学的理解以及对有价值的研究的新的理解。
      
      先说前言,其仁老师随他的导师胡润生先生并在先生的指导下做过9年的农村改革调查,这段经历需要再读其仁老师的一本书《农村变革与中国发展》。其仁老师的核心问题自然是私有权利究竟怎样从国家维护的公有制里产生。张五常在《中国的前途》中认为计划经济维持了很长时间是因为制度费用中——改变经济制度费用极高,但在邓小平改革后,这一成本得以降低,因此原本昂贵的体制(公有体制)就难以得以继续。其仁老师赞成这个观点,但有自己的疑问。在读到阿尔钦关于产权的定义(产权是社会强制执行的对资源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其仁老师认定答案可以在产权经济学的学术传统中找到。在芝加哥大学访问以及UCLA的研读生活中,其仁老师读过关于产权经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文献,如巴泽尔、奈特、阿姆拜克、诺斯等人的研究和观点,亦是非常精彩的真实案例作为研究的基点。而其仁老师收获最大的则是其关于人力资源的认识,作为经济增长的一项基础要素,它是天生的附着在个人身上的资产。由此其仁老师推演出的几个论断,如个人在实际上控制着人力资产的发挥和生产性供给。其仁老师把关于人力资本的认识是一个认识上的支点,有助于他理解和研究核心问题。
      
      不过在人力资本这块没有想明白,如何是核心问题的支点呢,只是觉得是经济人的假设——利益最大化,而其仁老师批判过这个观点,应是在约束条件下尽可能追求他的私人利益。至此,前沿部分也快要结束,没有其仁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当然这并非是这本集资所要集中去讨论的。感觉想到一个问题,由这个问题触法的探索和思考过程非常美妙。很想去阅读其仁老师在改革问题上的探索以及“人力资本”如何成为老师认识上的支点。
      
      最后一篇《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看完之后,兴奋大于肤浅的愧疚。没有读过科斯的惊人之作,张五常竟是花了3年研究科斯的一篇论文——《社会成本问题》(这篇即是科斯定理之源,发表在芝加哥大学的《法律与经济学报》》)。张五常被科斯认为最理解他的观点的人。要静心阅读。当然没有仔细阅读,更不可能提炼出科斯的研究的意义。它是一门研究方法的更新,在陈腐的工匠式的经济论文写作的逆流。
      
      我把有价值的研究分为两类。凭借思想的论文或者基于实践调查。这是在上个学期在学年论文的写作以及实训课堂的体会,并且提出否定“引用数据并进行分析,严格来讲,并不是实践”。只是我所谓的“实践调查”为基础,但不全然接近科斯的研究方法。也发现,自己认为的凭借思想的论文,可以是实证经济学的一部分。
      
      罗宾逊夫人和弗里德曼关于实证经济学有他们的观点,但恰恰是科斯所批判的。不过,我看不出罗宾逊夫人和弗里德曼观点的差别,前者强调理论的精确性可以用假设和事实的一致性得到基本检验,后者认为可用经验实施检验的推测是经济学的核心。只是罗宾逊夫人过于强调假设的“易于处理性”,而科斯是非常强调假设的“真实性”。
      
      科斯1932年到美国之行,从美国的工厂里发现了企业存在的理由,1934年写下草稿,三年后发表,即《企业的性质》。其仁老师把科斯的研究方法归纳为三步,在真实的世界中寻找学问——重点调查问题的约束条件——把实例中得到的认识一般化。因此,科斯的研究方式是开创性的,是超越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如同科斯在获得诺奖的演讲中说道,他没有给经济学贡献过什么高级理论,但他的工作——寻找一个更显示的前提假设——却给经济学带来根本变化。我知道的做这样的研究工作的人不多,科斯、张五常、周其仁,阅读面太窄了,不过几位的作品要赶紧阅读了,会发现更多的前辈。本身做这样的研究对“制造论文”世界中遵守规则的人来说,效用太低。
      
      科斯的研究方法以及其仁老师强调的“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大大扩展了自己关于实践调查的理解,非调查而调查。这比“在调查中铺垫经济学原理”更进一步,因为需要去发现和抽象一般化。
      
  •     
      《产权与制度变迁》-周其仁
      
      张五常评论说周其仁是中国最能把握现实的经济学家,并非过誉。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里头——“
      对自发性毫无理解的人要称懂得市场经济,恐怕只是他们在自说自话。”
      
      这也是这本书所有文章的最好注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就是在管制放松甚至
      管制从未放松的前提下,自由和不自由的经济个体的自生自发与强大的政府博弈的过程。
      
      
      不过还是不太喜欢周老师写的经济学论文,不过其实我对大部分制度经济学的论文都比较
      厌恶,仿佛用词构造从来就是生僻冷硬的样子。和他写得文气纵横的几篇论述电信行业的
      几篇文章相比,确实有点逊色。
      
  •   不so so分析长什么样子的?
  •   周老师的老师是杜润生,不是胡润生,名字写错了
  •   对自发性毫无理解的人要称懂得市场经济,恐怕只是他们在自说自话。 懂米塞斯、哈耶克的人肯定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