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

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马戎  页数:705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先后出现过一些多族群大国。这些政权的创建,通常是通过军事征服、政治兼并等直接途径,并配合以经济扩张、文化融合等间接手段,有时则是通过不同政权统治者之间的家族联姻而建立起来的。这些多族群大国,如古代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蒙古帝国,以及近代的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等,它们大多已在内乱或对外战争中先后崩溃。至20世纪后半叶,在这些历史上建立的多族群大国中,保存下来的只有两个:苏联和中国,它们分别继承了前沙皇俄国和满清王朝所统治的多族群政治实体。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正式解体,苏联的解体随后也波及和促使部分多族群东欧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的分裂。在此之后,西方政界、新闻媒体和学者们,都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这个多族群国家,其中有不少人期待着不久前在苏联所出现的事态,也许将会在仍然坚持实行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重演。  中国作为一个多族群国家已经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华民族的各个族群就已开始在东亚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通过族群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各族群历经战乱迁徙和相互通婚等各种形式的不断融合与演变,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说,中国的各个族群“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去我来、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1989:1)。在中华民族各族群之间,存在着延续了几千年、无法割断的血肉联系。这与沙皇俄国在短短二百年间通过军事扩张,从位于乌拉尔山西侧的一个内陆莫斯科大公国扩展为横跨欧亚两大陆的庞大帝国的征服兼并历程是不一样的。

内容概要

本书为“民族社会学”课程教材,全书共为18章,内容涉及(1)“民族”和“族群”的定义;(2)族群意识;(3)理解中国族群关系的理论框架;(4)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5)如何衡量与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族群关系;(6)族群关系之间的结构性差异;(7)族群集协和在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8)人口迁移与族群关系;(9)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10)族群居住的政策因素;(11)族际通婚;(12)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13)族群平等和影响族群关系的政策因素;(14)现代化进程中族群关系的演变;(15)族群关系与“民族主义”(16)群族关系发展前景的展望。    本书以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吸收了人口学、政治学、种族与族群研究等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案例,结合了定性研究与定量要析,其理论来源涵盖了西方民族社会学、马克主义民族理论、中国民族关系演变史等内容,并介绍了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读例。书后附有修记后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4年春委“课程大纲”可供任谭教师参考。    本书使用对象为:各高等学校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地、市党校研究生或培训进修生。

作者简介

马戎,1950年3月出生,回族,1987年获得美国布朗大学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北京任教。1990-1991年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民族与族群社会学、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教育社会学等。发表的著作用《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年同心出版社)《民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导言  一、族群社会学在社会学科中的位置   二、当今世界与中国都需要发展族群社会学  三、西方族群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论特点  四、国外族群社会学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五、族群社会学 个专业方向的内容及其特点  六、中国族群社会学目前的研究工作  七、我中族群社会学专业发展景  八、小结第二章 关于“民族”“族群”的定义  一、“民族”定义问题是族群社会学基本理论的理要组成部分  二、近代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定义的认识  三、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四、当前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民族”定义  五、“族群”概念在我国民族研究中的引入  六、小结第三章 族群意识  一、“族群”是人类社会群体层次划分的种类之一  二、群族意识的产生  三、群族识别  四、群族身份与实际利益  五、“族群”的象征意义  六、族群总识的变化  七、族群意识与民族主义  八、小结第四章 理解中国族群关系的理论框架  一、费孝通教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二、关于中国民族史的其他研究  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族群统一体的多层次性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五、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  六、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团结与协作  七、“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  八、小结第五章 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I)  一、中国传统的族群观和族群关系理论  二、苏联时期的民族关系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新天关于民族问题的纲领  四、西方学者对于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和共产觉国家民族政策的研究  五、小结第六章 族群关生活费的社会目标(2)  一、在欧洲社会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族群观  二、美国族群关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三、“内部殖民主义”(Interlal coionialisn)理论  四、内部赫克托“扩散模式”在中国适用性的讨论  五、西方学者对族群关系理论的其他探求第七章 如何衡量与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族群关系  一、戈登1964年提出的变量体系  二、戈登1975年提出的理论模型  三、对族群关系进行实际调查时可操作的变量指标  四、对衡量族群关系变量指标的读者讨论  五、小结第八章 族群集团之间的结构性差异第九章 族群集团在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第十章 人口迁移与族群关系第十一章 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第十二章 族群居住格局与族群关系第十三章 族际通婚第十四章 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第十五章 族群平等和影响族群关系的政策因素第十六章 现代化进程中族群关系的演变第十七章 族群关系与“民族主义”第十八章 族群关系发展前景的展望附录1 “民族社会学:社会前的族群关系研究”课程教学大纲附录2 ”分离指数“的计算附录3 “Kappas”通婚指数的计算与应用附录4 “同化指数” 计算附录5 中国各族群人品统计基本数据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群的团结和统一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当然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但总趋势是团结而不是冲突,是统一而不是分裂。香港和澳门已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回归祖国,台湾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迅速发展的大潮流是任何政治势力所无法阻挡的,这些也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统一的大趋势。  五、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  原来的多元一体格局之所以会出现危机,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所在的东亚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近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建国以来重建这一格局的历史条件与几千年前初创这一格局的历史条件是很不相同的,其主要不同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鸦片战争之前,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东亚大陆的文化中心  几千年来,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和中原地区,在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生产技术、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均领先于各少数族群,是东亚大陆的文化中心。这种情况使各少数族群集团存在着很强的仰慕汉族和汉文化的向心力。在经济上,各少数族群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依赖于中原汉族农业地区的各种产品,“茶马贸易”是牧区各族人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补充。在行政上,中原王朝的行政体制是复杂和有效的,并拥有强大的武力,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族群往往仿效内地的行政组织形式,但在军事上始终无法与中原王朝竞争。在文化上,中原地区的文学、医学、教育、算术、绘画、手工艺品、音乐舞蹈、冶金、陶瓷、丝织、建筑、种植技术等各方面都很繁荣发达,长期被各少数族群视为文化中心,不但中国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族群仰慕中原王朝,甚至曾经连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的学生都以到中国的京城学习为荣。近代的满清王朝虽然由满族建立,但基本上保持了汉族的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字实际上仍是通用的语言文字,儒教伦理占据统治地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族社会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马戎的这本《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是一本教材式的介绍民族问题的书,其以族群为眼对我国的民族研究有着重要作用,看完此书再联系其《民族与社会发展》,会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思考,此书绝对值得研读。
  •   如果你是马戎老师的学生,或者要上民族社会学这门课,那么无须多说了,买吧~。如果不是,而是对中国的民族问题比较关注,这本书对你的帮助会十分大。如果都不是,那建议你还是买一本更通俗的科普读物吧。
  •   这是一本关于民族社会学的书,具体的内容还没看,应该不错。
  •   很有深度,是社会学领域必看的书籍
  •   社会学专业必修课用书哇哇哇
  •   我很喜欢这本书,所以买的导论和书一起准备好好学习,民族学的奠基著作。
  •   有位老师推荐,于是拿来看看,应该是本好书
    我可是奔着马戎老师来的
  •   中西兼顾,博古通今,读此书,畅游世界古今!
  •   内容资料涵盖面广。
  •   这本书很好,对我帮助很大的。
  •   很好!只是物流有点&;hellip;&;hellip;
  •   很好,速度很快,书也非常喜欢!
  •   书不错,发货也挺快的!
  •   发货速度挺快,书质量也很好
  •   此书是一本从社会学视角,借助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族群关系的社会学著作。作者以族群关系为主线,从民族与族群的基本定义出发,详细论述了族群意识、族群关系目标、族群结构、族际通婚以及任空军迁徙、语言使用、居住格局、族群演变等基本内容,同时又立足于中国实际,阐述了影响族群关系及其变迁的若干因素。此书作为一本族群社会学论著,充分体现了族群社会学研究不仅具有鲜明的学理特色,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书虽然是一本社会学的著作,但作者在其中应用了诸多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人口学、政治学、种族与族群研究等理论、方法和案例均贯穿于全文。
    然而,就笔者的知识体系和学科背景来说,此书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书被认为是民族社会学课程教材,民族与族群两个概念一直在学界争论不休,从诸多研究成果来看,民族与族群是不能等同的。因此,以族群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本著作恐难以被界定为民族社会学的教材,如此行事,势必会对教学产生误导,使学生误以为民族社会学就是族群社会学、民族与族群可以等同。第二,民族社会学作为一门民族学、社会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或民族学分支学科,其基本特点在于兼容了两个学科的基本特性。无论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民族问题、民族现象,还是从民族学的视角研究社会现象,民族社会学都必须兼容这两个学科的基本特点。民族关系、族群关系应该只是整个民族问题或民族现象中的一个内容,而不能将其等同于整个民族社会学的内容。
  •   写的可以,比那几个关于民族学的书好一点.
  •   学校指定用书,找了好久,幸亏当当网上有,当当网的书可真全。
  •   内容全面,实用性强。但文字不够精炼,有些内容,多有重复。
  •   质量啊,服务态度都好
  •   很好的书,正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