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陈寅恪传

出版时间:2005-0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汪荣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参以陈氏的文集、诗词,完成这本系统论著,深入研讨了陈氏一生的学术历程与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成就与地位有持平之论,对陈氏寄托感情的《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等力作亦有中肯的评析。本书初版由香港波文书局1976年印行,后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1977年先后两次增订再版;其间,1992年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以《陈寅恪评传》为题出版简体字版。此次再版,据1997年联经版,并经作者重新校订。

作者简介

  汪荣祖,原籍徽州,1940年生于上海,抗战胜利后即随父母移居高雄。1961年台湾大学毕业,1971年获美国西雅图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大学(柏堡)任教三十一年,曾任美中学术交流协会访问学者,上海复旦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嘉义中正大学讲座教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咨询委员,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纽约Peter Lang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研究丛书》主编。出版中英文专著十余种,包括《史传通说》,《史学九章》,Search for Modern Nationalism:Zhang Binglin and Modern Nationalism(Oxford),A Paradise Lost: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Hawaii)等;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散文集两种,《学林漫步》与《诗情史意》。 附: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

书籍目录

北大版弁言增订版自叙再版小记初版前言第一章 旧时王谢家第二章 思想在同光之间第三章 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第四章 清华学苑多英杰第五章 转徙西南天地间第六章 为不古不今之学——佛教史考证第七章 为不古不今之学——唐史研究第八章 为不古不今之学——诗史互证第九章 为不古不今之学——六朝史论第十章 去国欲枯双目泪第十一章 流寓岭南第十二章 论韩愈第十三章 异代春闺梦里词第十四章 然脂瞑写费搜寻第十五章 废残难豹隐第十六章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附录一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式讲话附录二 陈寅恪与乾嘉考据学附录三 胡适与陈寅恪附录四 关于陈寅恪在英治眼医学报告书附录五 “剩有文章供笑骂”——敬答余英时先生参考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家陈寅恪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一直心心念念说看完陈寅恪的传记就去中大看看陈寅恪的故居,终于看完《史家陈寅恪》。想象陈先生在中大校园内散步,去中山二院就医,去从化泡温泉,觉得很是亲切,一个人的历史与印迹会沉淀为一座城市的文化与记忆,我眼中陈先生至于广州,大概就是如此吧。
      除了对陈先生的生平有所了解外,另一个收获就是知道了一些清末时期政界与文化界变革的细节。果然并非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简单粗暴。陈先生祖父陈宝箴时期,也即李鸿章、张之洞时代,中学为体、学习为用的思想还是很有作用的。有一件事情很是困惑,我对日本历史没有刻意的了解,但仅从动漫,都知道了一些日本黑船压境以来明治时代的细节:幕府、长州藩、维新志士、虾夷战争、新选组、废刀令等等,可似乎国内没有什么客观的影视剧反映中国在遭遇强敌后所经历的挣扎、困顿、图强、变革、维新等的历史细节。
      大学时代的专业课,初知陈先生,因为陈先生的著作的推荐数目,找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论述稿》来看,记得当时甘借的是《柳如是别传》,如今书已毫无印象。从这本书的论述看,陈先生是唐史印象深远的专家已是无疑的了。
      陈先生时代的人,如胡适,在新旧文化过渡之间,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有足够的新思想和眼界,所以大概我们现在所学习、根据的观点,很多都是那一辈人创立起来的吧。文化、教育的流变,在他们是一个转变的时代,也是他们促成了转变。
      陈先生给王国维大师写的碑铭的结尾很喜欢,之所以对陈先生印象如此之深也是因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句,如下: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私以为此书不错,但其中未免有贬低胡适之意。陈寅恪和王国维当时确实有先见之明,也颇有中国知识分子古遗风。陈、胡二人只在于观点不同,因此二人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未免有把各自主张偏极之说。在看了胡适的书之后,我认为二人也有许多观点是契合的,只不过主张稍微不同罢了。
      
      一、在当时分为了两派,即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派和以郭嵩焘、陈宝箴为代表的一派,一激进一缓渐。我与陈宝箴先生的观点一致。在高中时期便很不认同康有为了,感觉此人浮虚,还不如戊戌六君子那么坦荡,但是一直对梁启超的印象很好。陈宝箴在湖南做官也很久了,对中国官场比较熟悉也有做官经验。因此中国并不是像康有为想的那么简单,一个封建帝制有五千年的民族岂有那么简单?康想通过一系列激进的措施便在短日之内改变中国走上另一条中国人民闻所未闻的道路,我想不仅是士大夫惊讶,就是那些天子统治下的改革会受益的民众也会大惑不解吧,这种想法天真且愚蠢。
      二、慈禧并不反对变法,因为变法并不会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并且如果是好的改革反而会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慈禧,一位老练的政治家,会反对吗?她不会,至少光绪帝敢于颁布措施也是得到了慈禧的允许的,从后期慈禧实行的新政来看,措施更激进,所以慈禧并不反对变法。而康有为却反对慈禧,想来一场对慈禧的革命,这对于毫无政治基础的光绪帝来说,反抗是无力的。
      三、中国若是走上君主立宪制的道路,或许更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自由、民主的思想文化结合。统观中国今日,传统文化和国人的优良品质几乎消亡殆尽。浮夸、拜金,功利到了极点。对执政党和所倡导的意识相态反感至极,或许和思想表达方式有关。
       倘若中国是君主立宪制,传统文化和道德则会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得以保留,对传统的遵守和热情会再次在国人心中沸腾。比如英国,至今也有贵族和平民之分,法律有规定吗?没有。但是这种思想却根深蒂固,君主的存在很奇怪,却很能凝聚人心,也很能唤起国人心中的古遗风。在中国实行此种制度,受益最大的无外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因为这是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甚至是整个古代政治的根基。若是印度实行君主立宪制,那便一点好处也没有,因为受益最大的种姓制度。这样,整个国家,无论是从统治层面的稳固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凝聚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但是中国没有走上那条道路,我们所知道的的便是历史教材说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必定失败。必定失败吗?是康有为式的改良道路必定失败。
       再来看看今日,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生硬的毛概、思修、马原已经不受欢迎了,或者说从未受过欢迎。这种思想灌输方式不太适合今日的情形了。但若是换一种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道以公民教育的形式、借助新闻媒体行业的强大宣传力向公众渗透,此种意识形态控制则是高明。但是具体实施却很难,只是希望有人能想出高明的手段吧。
       为什么美国的公民教育做得那么棒,我想是因为他们的公民教育和宗教结合在了一起。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很生硬,信仰?这便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不是宗教,因为中华民族从不是一个信教的民族,这个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这才是中国五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所在,这才是我们要守住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物。
      
  •     1、考據與義理:考據不是研究的終點。由考據求證史實,從史實提煉史識。考據纔能由單純的求知手段與義理對接。
      
      2、學術、學人與時代:學術儘管與現實有距離,但它不存在於真空中。不同時代的不同學者身處的環境,面臨的困境,要解決的問題不同,這必然影響和改變著學術的面貌。學術、人物、時代,三者要連接起來,整體觀看。
      
      3、文史互證:文學和歷史、文學與思想,真的沒有分得那麼開。古代文學自說自話的日子是不是久了點?
      
      4、學問的根基:校勘、考據、辨偽、小學功夫、徵用材料的範圍,一言以蔽之,處理文獻的能力。此外,經典的閱讀亦不可少。所幸自己的思路一直都是對的,希望能堅持下來。
      
      5、詩文修養:為傳統文史學問之人,詩文修養不可少,老弟這方面功夫還要加強下。采藥兄昔日之言,猶在耳邊。
      
  •     不管怎样,这本书对于了解陈寅恪还是很有帮助,如果懂一些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会更容易读这本书。
      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中国只有乱世才能出大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很难做到?
      文革对文化的摧残不亚于日本侵华战争
  •      汪荣祖先生的学问是没的说的,《史家陈寅恪传》也自有口碑,本书作为《史家陈寅恪传》的再版仅仅把名字换了,加了三篇文章,内容无可挑剔。但本书校对实在难以令人满意,错字百出,或因形近而致误,或因声同而有错。“廿秋”作“甘秋”,“金源”易“金圆”,举不胜举,更有些许缺字、空字的情况。好好的一部大作令人读起来甚是不悦。这还是新版,不知旧版如何?
  •     他的确是一位大师。
      
      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天才,可能会有吧。
      
      这本书写的倒还是挺好——不过仅仅是从我主观的角度。因为我没有详细考证过陈寅恪先生的生平,所以说,书里面写什么我就只好相信什么了。
      
      把这本书读完了,倒是突然想去读读那本《再生缘》。不知道跟前的书店有没有卖的。
      
      其实陈寅恪也好,乾嘉学派也好,学术精髓大抵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而这四个字,恰恰也是我最喜欢的 :)
      
      不过像我这样鄙陋的人,估计在考据上也是没什么希望了。谁让我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呢?谁让我在大学学的是工科呢?
      
  •      这部汪著早在1992年就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以《陈寅恪评传》之名收入国学大师丛书中出版,此次北大版实际上是上一次的增订版。
       国内有关陈寅恪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十年前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三联书店,1995),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陆著将陈寅恪晚年的无奈与凄凉描述的淋漓尽致,作者的悲愤之情亦充溢于字里行间。但是与陆著充满情绪化的表述不同,汪著在叙述与评论上显得更加稳重客观,而且更多的透过作品去探究传主的心理历程,这也是汪著的最大特点。
       汪著在第一章详细的介绍了陈寅恪先人尤其是祖父与父亲的生平和思想,这些在别人的传记中亦可见到类似情况,但在陈寅恪传中就更显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陈寅恪对自己的评价,即“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亦如此,更彰显作者意欲在思想与学术的层次剖析传主的目的。
       在探究陈寅恪的思想与生平时,作者显然也受到了传主史诗互证的影响,大量引用了陈寅恪的诗,其说服力自不待言——只是苦了吾等不学,与汤著详尽的注释方式不同,汪著的注释基本只是仅仅注明出处而已,诗中的典故固然不解,甚至行文中的人物,由于常常只以字号称之,亦常常不知所云。同时,作者边叙边议,对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也多有阐发。在讲述到抗战前,即传主的学术成就基本奠定之后,更是用了四章的篇幅分别详尽的评述了陈寅恪在佛教史考证、唐史研究、史诗互证和六朝史论中的思想,再加上评论作者晚年的《论韩愈》、《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对于传主的作品及思想研究几乎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而在这些评述中,正如作者数次指出陈寅恪带着“同情”——即与古人站在同一境界上,以历史的现场感去研究历史——一样,作者也始终带着对传主的“同情”去阐释陈寅恪的思想,乃至长篇大论的批驳岑仲勉、李树桐、黄云眉等人对于陈寅恪的批驳。这种同情,在数次提到陈寅恪因为书箱遭窃,导致《世说新语笺证》等未能成书时是扼腕叹息,而到了叙述陈氏晚年目盲后耗费十年之功完成《柳如是别传》时,殷殷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然而汪著也是客观的,对于外界盛传的陈寅恪通三十几种文字并能写典雅的拉丁文一说,汪著引用陈氏的信件指出“寅恪的外文,旨在应用,不求精通,自谓‘至外国文字弟皆不能动笔作文’”(47页);对于陈寅恪在考证钱谦益诗时的一处缺漏,也直言不讳,并替陈氏感到惋惜(193页)。同情而又不失客观,窃以为既是传记作者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追求了。
      
       还有几句题外话。该书的错误之多让人瞠目结舌,正文与注释中均有几处明显的错字和语句排错,甚至同样的出处的引文,前后也不一致。另外,由于根据的是繁体字版,怕是编辑就简单的用了繁简转换,把“贰臣”就简化成了“二臣”(196页),而书后的参考书目本来是按作者姓名的繁体字笔顺排列,居然变成简体后顺序也没变,真是奇乎怪哉!
  •     他是在近现代很“别致”的史学家,从他的经历我们可以对历史研究有新的认识!
      
      等经历了太多曲折的发展之后,回望陈寅恪的史学研究,能让我们更好的反思历史研究的方法。
      
      本书作者给我们穿插介绍了陈寅恪的史学研究之路、他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和他的家庭在近现代中国大变革时期的遭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陈寅恪和他的家庭,还让我们了解了近现代中国学术,尤其是历史学的曲折发展之路。
      
      我还是很同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的治学理念,没有这样的理念,我们的研究很容易失于偏颇,走向歧途。为了坚持自己的这一基本理念,他失去了很多,还遭到了不少本不该承受的打压和折磨。陈寅恪不愧是一个传统的文人,它很看重自己的“独立和自由”,这也是几千年中国正气文人的气质。
      
      对于近代中国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思考,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陈寅恪的太多也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他认为“稳健才是至要的政治和文化态度”。回顾近代中国历史,更让我感觉到这句话的温暖人心。
      
      读完这本书,我对陈寅恪的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带着这一系列的思考我将开始翻看陈寅恪的一系列著作。
  •   英国历四百年才建立君主立宪,之前又有三千年的文明积累。大清用一二十年可以么?你这想法和康有为一样激进
  •   汪荣祖自己在北大版的序言中,极力批评过百花文艺的旧版,删减等等做法,可以看一下北大版或者台湾联经的版本,即使北大版最后一章的标题也换了好像。
  •   多谢指教
  •   原来如此啊,真后悔买了百花的。百花做书真是越来越差了
  •   还有第五十六页,提到陈寅恪《制度渊源略论稿》的那段,居然将“日寇”误为“日冠”。
  •   有错字算校对问题,尼玛有的地方段落分行都出问题了是闹哪样……哎,吐槽太无力了,百花是训练我们辩伪存真的史学能力么?
  •   很理解你
  •   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
  •    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 什么意思啊
  •   已经订了这本书
    看了楼主的评论有点失望
    恐怕也只能是看了之后才能知道到底是如何吧
  •   汪荣祖这条狗,看了他写的书,真的是不想吃饭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