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尼兹勒的世纪

出版时间:2006/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彼得.盖伊(Peter Gay)  页数:360  译者:梁永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准确地说,本书所描写的并非“西方”的布尔乔亚(中产阶级),而是英法德美“各国”的布尔乔亚。彼得·盖伊想要读者注意的,正是19世纪布尔乔亚内部多姿多彩的差异性。引领这一次欧美文化旅行的向导人物,不是我们通常会提到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而是生活在维也纳的一位风流人物施尼兹勒,他当过医生,天赋却在文学领域,终以剧作家而名垂德语文学史。在家庭问题、性生活态度、内心焦虑、女权问题、工作态度、艺术品味诸方面,施尼兹勒的个人经验都有相当的代表性,是我们进入布尔乔亚文化内部的入口。    对那些想要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社会文化史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上佳之选。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Peter Gay),美国文化史家,德裔犹太人,1923年出生于柏林,1939年离开德国,1941年移民美国,后加入美籍。先后就读美国丹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48~1969年执教哥伦比亚大学,1969一1993年在耶鲁大学任教。现为耶鲁大学斯特林荣休教授,纽约公共图书馆学者与作家中心主任。盖伊著作等身,论题涉及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以倡导“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化史”而闻名,此外,他还致力于探讨弗洛伊德对德国文化以及历史学研究的影响,是心理分析史学的实践者。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以“启蒙运动:一种解释"第一卷(1966年版)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期完成五卷本巨著((布尔乔亚经验:从维多利亚到弗洛伊德》(1984一1998年版)。2004年,盖伊荣获美国历史学会(AHA)杰出学术贡献奖。

书籍目录

序言  一个阶级的传记序曲第一部分  基本事项  第一章  (诸)布尔乔亚  第二章  家,有苦有甜的家第二部分  驱力与防卫  第三章  性爱:狂喜与症状  第四章  侵略性的托辞  第五章  焦虑的理由第三部分  维多利亚时代的心灵  第六章  讣文与复生  第七章  “工作的福音”问题重重  第八章  品味方面的事情  第九章  一个独自的房间终曲参考书目人名索引名词索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可以把过去看作一个异邦,我们最好的导游就是皮得·盖依。在《施尼兹勒的世纪》一书中,他把一生的学养浓缩为三百余页美文,以历史学家罕有的风趣、智慧、宽厚和深刻,带着我们在19世纪的欧洲和北美进行了一番目不不暇给的观光。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从历史类作品中获得这么大的乐趣,学到这么多的知识,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大卫·纳沙(普利策奖传记类得主)盖伊探索了欧洲和美国布尔乔亚的性生活和其他一些非传统的方面。他把哲学、心理学、文学、科学、宗教和家政等方面的发展趋势编织在了一起,又常常会把纺线延伸到一些出人意表的领域。例如,他对维多利亚时代人的焦虑、其起因及疗方的叙述就相当有娱乐性。——《图书馆杂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施尼兹勒的世纪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这是一部杰作。作者彼得盖伊在美国历史学界是扛鼎级的大师,但可惜他在中国学界的影响力却不高。盖伊的历史学写作开启了所谓“观念社会史”和“文化社会史”的学派,注重探究各种观念、文化、价值、社会规范、文学流行的社会因素。基于这种思路,他的历史写作的主题可谓极为多样,中译本有《弗洛伊德传》(不是传主的个人传记,而是探究精神分析法流行的社会史)、《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以及本书。本书透过一位维也纳的风流人物、文学名人,书写了欧洲布尔乔亚的生活和小资文化。其实,盖伊的这种历史书写方式,如果有中国学者能娴熟地运用于中国历史的写作,例如书写徐志摩以及民国的小资文化,那么我们的历史就将丰富多彩。顺便说,本书作者盖伊荣获多项奖项。其中他的《启蒙运动:一种解释》的第一卷获美国国国家图书奖。这本书可惜到今天还没有译成中文。事实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即中国的启蒙运动,如果能从思想的社会史角度,重新加以研究,那将会别有洞天。因此,阅读盖伊的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获取而已,而且还有可能触发历史写作的更新换代。
  •   施尼兹勒的世纪文化
  •   看看中产阶级在国外的作用
  •   非常好的书,翻译的很好,质量也很好
  •   通过施尼茨勒一个人写了欧洲的中世纪而且国内关于施尼茨勒的传记是第一本很不错的
  •   文科学生的课外书
  •   觉得比预期的要好,内容比较有趣,用一个故事串联起来,带出很多有意思的观念。
    有点观点也是意想不到的,值得一看哦.
  •   新文化史的东东,说实在的,现在还很难欣赏。这本书,或许是作者关于中产阶级的结论部分,因此相对来说,感觉是过于简单。
  •   帮人买的,评价很高,相当好
  •   本书呈现的细节东西太多,理论性不强,看完没多少收获,如非专业研究这个领域的,不需要看。
  •   翻译的还可以,文章读起来有趣
  •   这是一本非常独特的好书,值得一读,收获颇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