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出版时间:2006-6-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傅伟勋  页数:2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除了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如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更进一步从作者熟研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了脱生死的智慧,并以此来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

作者简介

傅伟勋,生于1933年10月7日,台湾省新竹市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主攻现代欧洲伦理学研究)。曾在台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俄亥俄大学等哲学系任教,也曾担任美国费城州立天普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主持佛学与东亚思想博士班的研究工作。著有《西洋哲学史》、《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学佛学》、《中国哲学指导》(英文版)等中英文专著。于1996年11月去世。

书籍目录

序:一个不平凡的人,一本不平凡的书 杨国枢自序: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傅伟勋导读:生死大事 郑石岩一 引论 1 现代人的死亡问题 2 美国的“死亡学”研究与“死亡教育” 3 我在美国学府的教学经验二 死亡的尊严 1 自杀与安乐死的问题考察 2 末期患者的精神状态——库布勒·罗斯医师的“五阶段”模型 3 托尔斯泰小说名著《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启蒙意义 4 黑泽明电影巨作《活下去》的生命启示 5 聂尔玲近作《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三 世界宗教与死亡超克 1 生死问题与宗教探索 2 基督宗教 3 印度教 4 传统佛教 5 儒道二家的生死观四 现代生死学建立课题 1 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科际整合的一大课题 2 傅朗克“意义治疗学”的理论启示 3 “森田治疗法”——禅与精神治疗的结合 4 心性体认本位的现代生死学试探五 结语——我与淋巴腺癌搏斗的生死体验附录 记取来时路 潇洒走过死亡——傅伟勋专访 生死交关——透视死亡学——傅伟勋与作家平路对话 死亡的挑战,智慧的回应——劫后余生的再探索 从医疗到照顾,从绝望到解脱——《一起面对生死》读后有感 读傅伟勋教授生死体验的新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未知死,焉知生?——读傅伟勋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有感 调整焦距看生死——评《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死得有品质 临别心苦,愿记来时路 附记

章节摘录

~托尔斯泰小说名著《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启蒙意义任何读过19世纪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日记与传记(不计其数)的读者都知道,西方文学史上几乎找不到一个作家,像他那样惧怕死亡,也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自幼幻想死亡(情状),凝视死亡(真相),并想尽办法超克死亡。他在1884年完成的“死亡文学”的不朽作品《伊凡·伊里奇之死》,便是显著的例证。这一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1881年一位法官濒死之前,针对往逝的生命)-JS~~自我总结与评价的真实故事。托尔斯泰经由夫人的转述得知此事,大大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与灵感。我们可以说,《伊凡·伊里奇之死》虽取材于那位俄国法官的生死挣扎,实质上却反映着托尔斯泰自己多次有关生死问题的亲自体验,充分彰显了他日后在《艺术论》(Wh口t Is Art?)中所极力标榜的“艺术为人生”(art for life’s sake)立场。总之,这一中篇小说是托尔斯泰为了超越生死大关,而获得终身不渝的宗教与道德的根本改信之后,首次发表出来的力作。从此以后,他的一切作品(包括第三部长篇小说《复活》与《艺术论》在内)全然抹去纯文艺色彩,只为耶教的博爱主义与道德的社会主义服务了。《伊凡·伊里奇之死》1ti版之后不久,著名作家斯塔索夫(Stasov)函告托尔斯泰说,他从未读过如此精彩的杰作:“人间还未产生过这样伟大的创作。与你这篇70页左右的作品相比,其他一切作品就未免显得无足轻重了。”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也在日记中写道:“我刚读完《伊凡.伊里奇之死》,因而更加确信,托尔斯泰是地球上最伟大的作家。”由此可见《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文学成就之高,尤其在“死亡文学”这一领域里,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最高成就。1880年威尔(Robert Weir)教授所编成的《文学中的死亡》(Death in Literature),就在结论部分专门收录了这一篇作品,可见它的现代意义与文学价值。它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是“死亡学”与临终精神医学研究以及“死亡教育”经常使用的不可或缺的阅读资料。我们如果细读《伊凡·伊里奇之死》,则不难发现,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淋漓尽致——如伊凡对医生的不信任,对上帝的“埋怨”,对妻女外出的嫉妒与愤恨,绝望无助的孤离感,在生命尽头对于死亡的“接受”等等,已经预见了库布勒·罗斯医师观察所得的心理反应及其阶段之种种,实在令人叹赏……~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由一位不平凡的人用自己的生命所撰写的不平凡的书,这是一位学员中西的实力派学者在罹患淋巴腺癌两次开刀及50多次电疗后短短几个月内写成的书,这是一位生命垂危者以渊博的知识与对生死的深刻体验锤炼而得的成果。——杨国枢(台湾大学心理学系知名教授)你在人间做客,行李无须贪得太多,简单够用即可。轻便才是愉快旅行的真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的问题是生活。死亡教育有助于一个人培养恬淡的态度,回归生活的本身,涵养悦乐的襟怀,让自己展现人性之美。本书有助于读者充分了解死亡,从而参悟人生的丰富意义和使命,并从中看出那个在尘世中生活的主人——真我。让自己生活得有尊严,也让自己死得有尊严。——郑石岩(台湾地区著名作家)在意识仍很清明之时,尽可能地运用做人的自由。这样,在死后的世界会获致更完全的自由。做人的自由虽是严厉而辛苦,但人的尊严就在此一自由的践行上面。我在临终阶段还如此辛苦地写书的理由,不外是“想要积极地生活下去,探索做人的意义到最后时刻为止”。——岩井宽(日本著名精神病理学家)

编辑推荐

怎样理解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怎样挚爱这美好的人生?怎样告别这美好的人生?这是一位生命垂危者以渊博的知识与对生死的深刻体验锤炼而得的成果;是一位蜚声海内外、学贯中西的实力派学者在罹患淋巴腺癌、两次开刀及50多次电疗后短短三个月内写成的书;是一本由一位不平凡的人用自己的生命所撰写的不平凡的书。《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不仅适合研究生死及相关问题的专家学者阅读,适合徘徊在死亡边缘或意欲轻生的人阅读,适合退休之后的准老人、健康老人、衰弱老人或绝症患者阅读,也适合意欲了解生命与死亡问题的大学生、高中生及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2条)

 
 

  •   阅读这本书直接缘起于我对教育与人的尊严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从我生活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观察到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我突然意识到如今有太多的学生和孩子处于一个没有尊严的学习环境之中(为了分数,有太多的家长和老师剥夺了孩子做人的尊严。对此,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没有尊严的学习是痛苦的学习),我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教育问题,涉及了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涉及了被教育者做人做事以及未来的发展,更涉及了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整体素质问题。所以,在网络上我搜寻了有关探讨生命尊严的书籍,看到了这本书。拿到这本书后才发现2007年出差在上海的书店里曾经见过这本书,只是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作者傅伟勋生于1933年,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曾在台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俄亥俄大学哲学系任教,也曾担任美国费城州立天普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这部书是作者在1993年罹患淋巴癌期间两次开刀及50多次电疗后用生命写就的,目的是想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作者在尝试探索建立现代生死学的途径,在面对病痛的当时,这种精神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有人评价说这本书是一位生命垂危者以渊博的知识与对生死的深刻体验锤炼而得的成果。书中探讨的问题涉及了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等领域。全书共分引论、死亡的尊严、世界宗教与死亡超克、现代生死学建立课题和结语五个部分。在结语部分,作者描述了他与淋巴癌搏斗的生死体验,是想通过他自己的生死体验告诉读者应该珍惜、挚爱我们的人生,直到最后一天告别人生为止。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其中饱含了作者浓重的情感体验,饱含了作者对生命至真至善至美的向往。阅读后使我对生命、对生死、对宗教又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我明白了生命就是一个不断的更新和进步的过程,只要生命不停止这个过程就将继续。我懂得了,作为人的尊严,生命最为辉煌灿烂的时刻就是在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因为死去的那一刻集中了生命一生的修炼、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努力,这一刻理应成为生命的至真至善至美至为壮阔的一刻。作者在探讨儒道二家的生死观时,谈及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我才意识到“天人合一”指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或每一个生命集体的行为都能与自然的运行规律保持一致,这是一种境界,是生命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他要求我们要做到至诚无欺,做到真实自然。而我们不能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美感觉,皆因我们没有做到至诚无欺。人们一旦能够做到真实自然,也就不难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妙处,也就会明白生活和人生原来是如此的简洁美好!不按规律办事,不按规律生活,不努力做真实的人,才使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变得杂乱而丑陋。作者在第四部分现代生死学建立课题中,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一节提及了宗教的制度化问题。他说一部分人在制度化的宗教权威之下失去了反思能力,我因此明白了宗教被认为迷信的的原因了。懂得了这种制度化的宗教不是本质意义上的真正宗教。以往我一直注重一个集体的文化建设,也就是精神的建设。而集体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规范和督促一个集体中落后的那部分人,规范集体的秩序,使集体保持一个发展的节奏。但我通过这节的文字对制度进一步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制度有使人思想僵化的危险,有限制和束缚人创造力的倾向,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当我们行走在人生正道上时,不妨藐视制度。所以,对待制度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能片面的理解。回到我阅读这本书的最初缘由,生命的生长最初阶段如果剥夺了孩子的生命尊严,伴随着孩子成长的必是不断的痛苦,而不是学习的快乐。这样的孩子也就自然无法体会到死时的尊严,死亡的尊严需要在生的整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啊!生的时候无尊严,死的时候又怎么会有尊严呢?所以,教育和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能够创造并快乐,那么就请先赋予孩子尊严吧!近些日子头脑中萦绕的问题,促使我阅读的这些书籍使我越走越远,但我不能停止脚步。书中提到的海德格尔“向死的存在”的观点又吸引着我要了解和学习海德格尔……对问题的追随,伴着我快速的成长,也迫切的希望能早有新发现!
  •   也许由于傅先生是一位教授的缘故,书一开头引论的3篇一种探讨课程学术语态,说实话我差点不想往下读了。但由于对这个命题实在好奇,当他谈到库布勒、托尔斯泰、黑泽明、聂尔玲无论是研究、文学、电影或是个人生平,我才开始理解傅先生想讲什么。死亡是绝对个人化的问题,他人只能给你关怀而不能为你分担,没有活着的人知道真相,大部分人避而不谈却又心存恐惧,因而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无法安身立命。多好的命题,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人生命题。
    紧接着的一部分正是傅先生的伟大贡献,他将世界各宗教对生死的态度进行横向比较,寥寥几句却能直指本质,虽然在南怀瑾大师的书中也多次看到这番思路,但却没有依次横向铺排开来。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傅先生虽然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可对东方儒释道的理论体系却一点不觉表面,经过比较最终的观点依然落到的是东方哲思对生死的高度,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觉得是多么幸运又是多么的惭愧。
    第四部分介绍了很经典的方法论之后,他说到“要早日培养具有日常实践意义的生死智慧,以建立实存的本然性态度,不必等到罹患绝症或已到临终阶段才慌慌张张地临时抱佛脚而找不到安生立命之处。”何尝不是呢,在生命旺盛的阶段,在最有理性学习力的阶段,我们不应该总把死亡抛在脑后而一味追求无益于生命高度的得失,而是该为那一刻的到来做好准备,以至能在最后时刻说一声此生无憾。
    最终,我把书上出现的每个字都看完了,意犹未尽。面对这个大命题,本书只能算蜻蜓点水,但也是打开了一个思想的门,启发我们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傅先生虽然去了,但以他丰满的一生,应是无憾。向傅先生学习,向他致敬。
  •   傅老首提死亡的尊严品质,是医学应该倡导的一种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   他是一个研究死亡的哲学家,这本《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却是他用自己的死亡经验作为研究途径所写出的著作,感人至深。
  •   死亡美学,西方死亡哲学,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三足鼎立!妙哉妙哉!
  •   推荐看看~~ 佩服作者深厚的佛释道及对耶教思想核心的把握~~ 对死亡有关的思想研究甚为深入
  •   关于生死和尊严,可以了解的很多
  •   就像性的话题在中国的大地上海没有得到十分健康明晰的意识一样,死亡的话题,中国人都是避而不谈的。或许这正因袭着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教诲吧。
    死亡的话题,在我见过的许多葬礼上,都是人生最后一出闹剧,或者说是喜剧。人们尽量吹拉弹唱,让凝重的丧失气氛不那么沉重。死者亲属的哭喊声,送葬队伍的吹拉弹唱声,鞭炮声,吵吵闹闹的,将死者送入那最终的归宿。中国的丧事,素有喜丧之称。这也许表达着人们对死的一种硬心肠的冷漠吧。
    这本书给我们的,或许没有特别深沉的教诲,但绝对是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死亡的一本导言之书。
  •   当我们了解了死亡,能面对死亡微笑淡定时,生活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恐惧不安的呢?
  •   坦然面对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把握生命。
  •   这本书是等了许久发现终于上架了。可说是毫不犹豫地就下了定。因为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曾拜读过一次。于是极想有一本自已的。死,究竟是什么?怎么看待生与死?这是从小让我及周围的人感觉神秘的问题。大家一贯讳莫如深的态度,还有避忌的行为,总让人觉得那是件让人无奈同时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可见真的是因为无知。于是,便产生了甚至打肿脸充胖子也要铺设排场,或为活人造豪华大墓的许多见怪不怪的行径。有位亲戚的一句话道出了真相:“这样子儿孙也有面子!”没错,全是为了活着人的面子!……
  •   生命之旅丛书
  •   书的内容不错,不过,因为宗教的内容多,看起来有一点吃力。
  •   这是一本很严肃的专著,选题严谨,作者的写作态度也很严谨。
  •   向同事极力推荐的一本书
  •   很有深度的一本好书,值得好好品味
  •   别人推荐的书,还没看
  •   付老的书非常值得一看,希望出版社能发行更多付老的著作。
  •   临别心苦,愿记来时路
  •   为了省钱选的平邮,除了慢点其他都很好,书也蛮新的,五星
  •   帮朋友买的,朋友建议我看,说很好看!
  •   正是我所寻找的书籍。
  •   我在图书馆借的,然后果断上网买。
  •   不知死 焉知生
  •   通过阅读确实对这方面有所了解
  •   喜欢有关死亡的书,了解死亡可以让我们更珍爱生命,也更加有意义的面对死亡
  •   傅先生的书非常有深度,给人以思考与启迪...
  •   生老病死虽为人之常情却是自然规律。其实生死一体,一旦呱呱坠地随即走向衰老死亡。究竟什么是老、死?人何以生又何以死?至今生物医学没有明确的定义,宗教、哲学也没有清晰的说明。以至世人对老、死的理解和态度难以相同,各个宗教的生死哲学也迥然有异。本书作者根据自身淋巴癌的体验,参考前人对死亡学(thanatology)的论证,认为死亡是生命的最终阶段,生命与死亡在尊严上等同,人们应该理解、善待死亡,只有参透死亡,才能实实在在地生活,生命才能自尊而安详地过渡到死亡。
    作者这一生死大义的中文著作有其开拓性。遗憾的是,过多在概念上转圈子,缺乏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当然,研究起来很困难,临死的人虽有感受却不会说,旁观的人只能凭主观臆断。谁都不愿面对死亡前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所以我主张安乐死(euthanasia),免得个人受苦,家属受累。
  •   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死亡的意义,从而彰显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尊严!
  •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关于死亡的书。
  •   国内很少人研究死亡哲学,几乎没有大学开这方面的课。这本书是文化学老师推荐的,对死亡哲学感兴趣就买了,打算寒假看。书还没看,但是充满期待。当当的配送很好,速度也比较快,书是新的,没有破损。当当还是很信得过!
  •   这本傅伟勋的书,在春季期间看完,之前看过一本关于临终关怀滴《再活一次》,看这书也想着可能是偏于哲学方面考虑生死,看完之后觉得这书是生死学的入门级书籍,若对生死学、临终关怀有兴趣的,可以一看
  •   附录中的内容更值得阅读,懂得了死才能更好地生活
  •   只是语言拖拉生涩难懂,欧化汉语明显,汉语能力欠缺。
  •   希望会精彩
  •   想凑齐一套书,就买了这本,还没细看
  •   刚刚收到,装帧还好,内容未读。
  •   尊严很要紧
  •   非常不喜欢,尽管有些名士夸他,而且也是逝者,应该尊重,但他写的东西味同嚼蜡,频死的感受力还这么差,这么教条,真让人遗憾。
  •   满足了我想知道的东西
  •   至今未看完,学术味浓
  •   认识死亡、生命的意义,才不会恐惧
  •   写论文有参照这本书。 对死亡这个话题有了进一步了解。 死亡 也该有尊严。 有选择死的权利和自由。
  •   货物很完整,没有破损
  •   从各个角度剖析了死亡,还是挺不错的。
  •   让我懂得人生为了什么。和以后我和我身边人死去我应该怎么做
  •   从神经学、宗教学、神学等多方面讲了生与死,再加之作者深厚的个人阅历,这本书格外有内涵。
  •   书的纸质,很不错,封面很简洁。
  •   这是作者作为一个病人和老人的切身体验,结合学术上的成果凝练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值得一读。我写论文拿来做参考的,很有启发!
  •   书很新 正版的,物流太给力了 谢谢!
  •   虽然还未看完 但已经收获颇丰
  •   中国人写关于死亡的书,感觉比较贴近我们的观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