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社会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赫德利·布尔  页数:32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本书中,布尔探讨了三个主要问题:世界政治秩序的本质是什么?在当代国家体系中,秩序如何得以维持?通往世界秩序的何种替代道路是可行的和适当的?与许多肤浅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主权国家体系没有衰落,它并不是世界秩序的障碍,而是其重要的基石。    本书第一部分试图界定秩序,以说明世界政治中并不存在着秩序,探讨了世界政治中秩序与正义的关系。第二部分说明了秩序在当代国家体系中是如何通过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和大国的特殊地位等国际社会的制度得以维持的。第三部分分析了世界政治组织的替代形式。

作者简介

赫德利·布尔,英国学派最具代表性和学术影响的理论家。他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基石学府执教、访问、讲学和研究。在此期间,他还先后担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系主任、牛律大学蒙塔古·伯顿讲席教授、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主席。其代表作《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至今仍是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要研读对象。

书籍目录

Foreword to the Third Edition by Andrew HwrellForeword to the Second Edition by Stanley HoffmannPrefaceIntroductionPart 1  The Nature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es  1 The Concept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2 Does Order Exist in World olitics?  3 How is Order Maintained in World Politics?  4 Order versus Justice in World PoliticsPart 2  Order in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System  5 The Balance of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6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7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8 War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9 The Great Power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Part 3  Alternative Paths to World Order  10 Alternatives to the Contemporary States system  11 The Decline of the States System?  12 The Obsolescence of the States System?  13 The Reform of the States System?  14 ConclusionNotes and ReferencesIndex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无政府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谈起对国际政治的社会学分析,在国际关系理论中首先被想到的往往是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温特当然借助了很多社会建构论和社会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二分提出了国际关系中重要的身份建构和利益构想问题。但仅仅借助社会建构之皮毛,似乎还不能妄言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若真把国际关系当作一社会,当然不能仅凭社会主体的互动建构就解释各种利益冲突、权力格局,遑论产生一套完整的社会“秩序”。真要担当起国际政治“社会”理论大旗的,似当数布尔的《无政府社会》。    谈到国际政治的理论分派,布尔往往和马丁怀特等人一起被划进“英国学派”的行列,这当然不仅仅因为他在英国接受教育、与英国学者们互动多。布尔的智识渊源,来源于欧陆经典的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理论,同美国流行的“三大理论”颇为不同。自沃尔兹以后的结构现实主义,已经同源于欧陆的摩根索和卡尔式的古典现实主义拉开了距离,摒弃了基于人性、道德和秩序等多重冲突的分析,而最强调无政府国际结构作为一个最根本的因素;新自由/制度主义则建基于兴起在美国的博弈论、理性理论和经济学方法上;(美式的)建构主义借用了社会学理论中新兴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建构分析(温特倒是借用了一下霍布斯等经典理论家的名字)。古典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理论在美国式理论中虽然扔涉及,却已经不是最根本的理论渊源。    布尔的“无政府社会...”理论,却是从欧陆古典理论中生发出来。也因此,在美国理论的视野下,他似乎跟三大流派都有共通之处:政治学(霍布斯、洛克)的启示,使他极度重视国际政治秩序的权力基础,重视大国博弈对秩序创生和维持的作用;法学(主要是格老秀斯)的渊源,让他强调国际法和其他国际制度(近乎一切法律、行为规范和规则)对国家行为规范和维持国际秩序的意义;社会学(布尔没有明确点名,但似乎有孔德和涂尔干的影子),又使他把国际社会的最根本特征定为一个各国共同遵守的目标和由此而成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各国的互动和冲突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但由于布尔同三大理论的理论家们有着相当不同的智识根基,他也确实无法被归入任何一个派别里面。某种意义上,布尔的三个渊源其实也是一个“社会”具备的三个面向:一个由精英阶层主导、处理权力和权威分配的政治秩序;一套具备法律形式、社会个体共同遵守并不断演化的行为规则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组织形式;而两者的共同根基则是社会个体们明示或默示认可的共同目标和规范——往深里说,也可以说是社会个体们对自己作为某个群体之成员的共同认可,有了这个认可才能开展一个群体(社会)内部的互动。布尔自己可能不会同意这样的解读:他是把社会学框架套用到国际关系上。但在他调和“无政府”和“社会”两者矛盾的时候,明显是坚持国际秩序其实是可以被当成一种“社会关系”来分析的。    布尔论证的焦点在于:不同于国内社会,在国际无政府的根本条件下,国家之间是否有可能、或者已经构成一个“社会”?布尔拒斥了霍布斯式“人人对人人”战争状态的论述,强调国际间人和人、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不仅仅是权力与威慑的无休止反复,国际秩序完全有可能存在;但也反对源于康德哲学的“民主/人权和平/共同意识形态”的世界大同式理想,认为其过于理想化、回避现实冲突问题,逐步摒除国家界限的理念有些危险,也没有确切表述国家间共同认可之规范和目标(题外话:我未细读温特的书,但我现在高度怀疑温特的霍布斯、洛克和康德文化是否借鉴甚或抄袭了布尔的划分)。布尔所倾心的,乃是格老秀斯式的自然法体系,此体系下民族国家的主权和相互独立得到最高的尊重,国家之间既有共同认可的目标和规范(权力均衡、国家独立和主权等),并以国际法和其他国际制度维持,也并不寻求彻底消灭权力博弈和武装冲突,而是以规则和范式将其限缩在一定的规模和形式内,为最终维持秩序及社会个体的生命、财产和信誉而服务。在格老秀斯式秩序下,国家之间的主要联系是(航海)贸易和外交联系,这些都有相应的国际法和国际制度加以规范限制。虽然无政府的国际现实,使得武力和政治权威不可能像国内社会那样集中在一个单一的政治中心手上,但共同目标、各种规范和规则,却确保了武力在无政府的状态下仍然只会得到有限制、有规范的使用,不会出现一个或少数国家横扫其他所有国家、毁灭现存秩序的情况。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布尔既然认识到格老秀斯秩序下贸易的重要性,为何在全书中对当时风头甚劲的经济、贸易和金融全球化甚少着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书第一版出版的同年,大洋彼岸的约瑟夫奈和基欧汉也推出了极其重视国际经济与政治交错所产生之后果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在布尔的智识基础中,没有(同为英国人的)斯密和马歇尔传承的经济学理论,可能有经济学同其他智识渊源融合的困难。又或者,在他极端强调历史脉络的分析中,自19世纪以来的欧洲国际关系社会里,政治安排、社会规制和共同目标是最为核心的因素,欧洲(尤其是欧陆)秩序的维持和扩展主要也是靠着这些因素进行,经济交换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因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繁荣也是新兴才十多年的社会新现象。他并不确定,在两极体系下维持经济交换是否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目标,是否有可能冲击现存的国际秩序并创造大量的国际新规范;他对于国际社会纯然以社会/个人/经济福利作为根基,也有着自己的疑虑(详见下文)。从后来的历史来看,他在这一点上或有过于保守之嫌。    总之,布尔是通过借用古典理论渊源,以社会的视角去解读国际关系。在他的视野中,欧洲国际秩序经历了早期的基督教神权社会(教皇和教义超然于皇权之上、作为维护社会规范和权力秩序的重要因素)、西法利亚体系后直到19世纪中晚期的国家社会(民族国家的主体性得以确立、权力均衡和战争成为维持国际秩序的重要手段)、二次大战中经历挑战和崩坏但国际法等国际制度仍然得到某种程度尊重的时期、及经历二次大战之后国家间社会逐步扩展到全球的过程。在国际社会中,个体(民族国家)之间交往所表现的现象,也一如各种“社会”下常见的那样,呈现出人类社会互动中常见的形式:正常的交往(外交关系和使节联系促进相互沟通、维持象征性的社会联系),权谋博弈(均势政策试图阻止某些国家过分独大),社会规制的建立和维护(国际法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形下的作用),合法或不合法的暴力冲突(战争和其他武装冲突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合理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及精英个体在政治权力和秩序创造欲维持的作用(大国政治和博弈虽然使得国家间社会必然不可能做到道德上的公平公正,但却是创生和维护现存秩序的重要力量,绝不可能绕开大国政治谈秩序)。国家间社会之外的国家,必须接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共同目标和社会规范,才能成为国家间社会中被认可的成员,恰如人类社会以各种条件限制和规范外来成员加入社会群体中。当代国家间社会逐步扩展到欧洲以外地区,如卡尔所言是欧洲中心把世界其他地区“卷入”了历史进程,需要更加小心地维护和重构国家间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规范。国家间社会的运作,大抵如此。    布尔一直强调,民族国家成为国际社会的最主要主体、国际秩序变成“国家间社会”的形态,有其历史偶然的因素,并非不可质疑的真理。布尔也大方地承认,国家间社会这种形式不可能避开历史背景和大国争衡的权力斗争,肯定与国际正义、环保、经济福利和个人权利等道德目标存在较大的冲突,要全面实现后者的目标,可能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他也承认,诸如全球政府、区域一体化、国际全面非武装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更多地干预各种事务,乃至全球阶级革命等对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和对新秩序的构想,都各有其合理性,从不同角度为修正现存的国际秩序提供了参考。但布尔同时也强调,现存秩序确实最有利于民族国家这一尚未受到重大挑战的国际社会主体。他在全书的最后几章一一分析道,任何对国际秩序构成重大冲击的图谋,不仅各有缺点,而且明摆着挑战现存的(尤其是精英个体的)社会利益,必然会受到民族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反击,更往往面临解构了现存社会规范和共同目标之后,却未能建立起什么新的共同目标和规范去解决权力分配和互动模式的问题。例如,对于国际非武装化,他争辩说这只是废弃了现代战争模式,没有摒弃集体暴力,而且缺乏监督制衡往往很容易有利于工业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悄悄地再武装;对于全球采取同一意识形态,他直言各国不可能做到这样的文化和政治同一化,而且欧洲国际社会传统是尊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模式而非强行同一化;对于退回到国家“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去,他表示各国和民众可能不会接受经济福利和文化享受上的倒退;对于国际组织和区域一体化,他指出两者都无法摆脱大国博弈,而且在组织和区域内也会形成新的权力冲突;对于经济和福利方面的强调,他认为这既是建立在现存的国家间社会秩序基础上,而且民族国家也难以允许跨国公司和个人福利过分地超然于国家主权和独立,再者经济和福利的分配性问题不可能不导向权力政治;对于阶级革命,他则怀疑原先宣称没有国家利益只有跨国阶级利益的阶级,在掌握了国家机器权力之后是否会始乱终弃。布尔的怀旧情愫,最明显地表现在他把正在扩展中的国家间社会秩序的模式称为“新格老秀斯”或“新中世纪主义”:他认为国家一方面跟各种次国家、跨国家和非国家主体分享着主权和管治权力,另一方面联合国、欧盟和各种地区组织等超国家主体又促使国家把某些主权向上集中,但总体来说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最重要主体,国际法和其他社会互动模式也仍然是主流。    可以说,布尔一方面毫不留情地揭示现存国家间社会的历史渊源和种种问题,突出其作为特定历史和智识条件下的产物;但另一方面他又念兹在兹地守护着国家间社会的成果,并怀疑一切激进地挑战这一秩序、却没有深厚历史根基的蓝图。他在全书结尾意味深长地写道,他并不寻求为国际秩序的问题提供什么答案或结论,这种想法会侵蚀作为智识工作的国际研究,而且往往不是因为有现实基础、而是为迎合某种需要而提出来;他承认未来的不可预测,人类似乎总要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但他坚持应该努力让人认识到黑暗的现实,而不是装出一副可以看到光明的样子。这种面对两难困境时,难以清晰表述、但又处处表现出来的索问、忧虑与挣扎,同老祖宗摩根索和卡尔在面对利益与道德、人性与理性、权力与秩序、战争与和平等二分难题时候的反思与焦虑,如出一辙。他对国家间社会的深切思考,也同许多图谋改变“社会”秩序的人的思考有共通之处:缺乏现实根基的激进改变,和寻求不触动根本社会秩序、引发社会崩溃和动乱、而逐步进行的渐进改良,各有优劣,在不可能精确预测未来的前提下,孰是孰非?尽管布尔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没有也不可能把社会学理论一一套用到国际关系上去,但他从社会秩序的总体角度提出的这个问题,应该具有颇为深远的意义。    对于中国学者和决策者来说,布尔的理论当然不可能提供什么实际的政策指引(如上文所述,他自己从根本上鄙弃做这项工作),但或许在智识思考上,能提供一些有益的问题。现在许多学者和决策者口头上宣称,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各流派的学说,可以为修正现存国际关系的思维和秩序提供有益的参考;皇朝时代的华夷和朝贡体系,也对外交决策和地区秩序重构有积极意义。如此说来,中国是否积极寻求以自身的历史根基去挑战和改变从西边扩展而来的国家间社会的某些共同目标和规范?仅限于中国或东亚圈内的文化、历史和智识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渗透到欧洲中心的国家间社会中去?面对民族国家作为国家间社会主体的现实,封建时代的文化和智识,要如何嫁接上去?扩展中的国家间社会对中国这个文明源流截然不同的大国,是会像当年面对土耳其一样,通过某种“文明”测试后允许其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抑或不排斥以战争作为合理的惩戒或社会化手段?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漫长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积累后方能解答,但比起争先恐后地为外交博弈献策出点子来,恐怕是更为根本性、也更需要深切思考和观察的问题。 阅读更多 ›
  •   质量很好,是英文本的。
  •   东西收到了 非常快 不过这两天忙着考研没时间看这个咯 总体看来还不错 等我忙着仔细研读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