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学导论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威汉  页数:2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发展的基础。 全书分述“叙论”、“词”、“词汇”、“词汇学”、“词义”、“词语的运用”,从字面看来,与现有同类的词汇学书并无二致,但内容多具特色。 本书先后述例有复出者,一方面是笔者对同一现象在不同的场合要求作典型有效的选用而不加避复;另一方面是内容重要特一再强调,自度虽复无妨。

书籍目录

叙论一、汉语名称的由来二、汉语的特性三、汉语的分支四、汉语词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年轻的学科五、汉语词汇中的特殊表示法第一章 词第一节 词是什么一、古人对词的认识与说解二、今人对词的认识和说解三、为什么对词的认识和说解难以准确四、进一步认识和说解词的几点提示第二节 词与非词一、区分词和字(这里指语素)二、区分词和词组三、审察语素汉字和复合词的理据第三节 词的构成一、述要二、单音节词及其特点三、复音节词及其特点四、复音词的产生主要是应词汇内部调节需要五、复词构成的最早探讨第四节 词的虚实一、实词二、虚词三、词虚实的分辨四、杨树达虚词力作(《词诠》)示范五、注意复音虚词六、注意古今差异七、词与信息论、符号学八、词孕育范畴胚胎第二章 词汇第一节 什么是词汇一、词汇与民族文化二、今人对词汇的认识与说解三、词汇和词不能画等号四、词汇受语法支配五、词汇在语言中的结构层次六、词汇、语法、语音相互渗透,交错反映七、词汇规范化及面临的新挑战、新发展、新检验第二节 各时期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一、甲骨文时期词汇的主要特点二、西周金文所反映的诃汇主要特点三、春秋战国时期词汇的主要特点四、从秦汉到隋代词汇的主要特点五、唐宋词汇的主要特点六、近期词汇的主要特点第三节 词汇体系一、词的内部形式的联系二、词的外部形式的联系三、词的构成形式的联系第四节 词汇成分一、汉民族的共同语二、成语的来源和特点三、典故的形成和运用四、别具一格的歇后语五、外来语的吸收六、谚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汇成分七、敬语、谦语、委婉语——特殊词汇成分第三章 词汇学第一节 词汇学的历史前奏第二节 国外学者汉语词汇学先期研究的实用目的及科学信息第三节 近代重要论著对词汇学研究的启示一、两部名著的零珠碎玉二、其他若干论析的零珠碎玉第四节 现代语言学家词汇学研究的新尝试一、力求科学地系统地作分析二、将词汇规范化提到新日程三、促进了词汇研究四个变化四、承继已有认识进一步观察第五节 词汇学及其研究范围第六节 汉语词汇研究的独特性第七节 汉语词汇研究的现实性第八节 目前汉语词汇研究的迫切任务一、对词汇学独立分科研究要有总体性认识二、要建立词汇学的基础理论三、具体分析语料,深入揭示规律四、提倡严谨学风五、重视科学方法论第九节 现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生气勃勃第十节 近代汉语词汇学研究春意盎然第十一节 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成果喜人第十二节 古汉语词汇综合研究承前启后第十三节 词汇学与诗律学第四章 词义第一节 词义和语义第二节 词义和语音的关系第三节 怎样掌握词义第四节 词义的概括性与客观性第五节 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第六节 词义的继承、充实与深化第七节 词的概念义、联想义、社会义一、概念意义二、联想意义三、社会意义第八节 词的本始义、引申义、假借义一、本始义二、引申义三、假借义第九节 词的多义、同义、反义一、多义词二、同义词三、反义词第十节 词的释义一、释义与义界二、义界区别于定义三、说解的多角性四、多方面结合第十一节 整理总结前人词义研究成果第五章 词语的运用第一节 意义的选择第二节 声音的选择第三节 多多积蓄词汇第四节 注意词汇规范化一、吸收方言词的规范二、继承文言词的规范三、吸收外来词的规范四、生造词、破裂词的规范第五节 为读者着想第六节 从写作实践中提高用词能力一、多练习用词二、多请教别人参考书目辑要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词  第一节 词是什么  古今行文,往往综合运用词汇、语法、修辞等各种手段,而我国古代对词汇、语法、修辞没有作独立分科的系统研究。今天的词汇学、语法学研究首先要涉及词的问题,“词是什么”或“什么是词”便作为汉语词汇学和语法学的一个特殊问题提出来了。所谓特殊,就是其他语言中一般少有这个问题,而汉语中有这个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可能关系到汉语语法和词汇中一连串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也影响到对古文献及一般书面文字的正确理解。下面就对词的问题作一些具体说明。  一、古人对词的认识与说解  古人没有对词汇现象作系统研究,《尔雅》、《说文》、《方言》之类,只是汇集语言里的语词(字),将它们按某种次序排列,并加解释以供查阅的工具书,未能显示古人对词的科学认识。  科学认识固然说不上,但可以断言古人已初步知道哪些是词,哪些不是词。这可由贮藏在《尔雅》、《说文》、《方言》等书中的语言单位(是词,不是句子)的实际情况得到有力的证明。  古人不仅知道语言单位中的词,还能区别虚词与实词。比如《说文》释“者”为“别事词也”,释“皆”为“俱词也”,释“各”为“异词也”,释“只”为“语已词也”;郑玄笺注《诗经》里的“勿”为“禁词”;高诱注《淮南子》也注意到“矣、也”等等虚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汉语词汇学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