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的底线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晓明  页数:559  
Tag标签:无  

前言

写作一部较为全面地论述德里达及解构理论的书是我多年的夙愿。解构主义在中国已经盛行了十多年,“盛行”之说可能言过其实,或者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现在解构主义已经变成习以为常的概念术语,举凡对抗、批判、戏谑、PK等等,都叫解构。不管是在学术对话中,还是在媒体娱乐狂欢的场合,解构都变成一种时尚的佐料。如此的通俗化和庸俗化,对于解构一词的普及可能不无益处,但在学理的意义上,却是对解构的草率行事。也正因为人们把解构挂在嘴边,似乎谁都通晓解构,谁都可以解构,这就遮蔽了解构真正的学理意义。真正追问大学生、研究生乃至于一般的学界中人,解构为何物,恐怕还是不甚了了。正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目前解构在中国还属于“学术谣言”,这就是说,还属于“传说”阶段,难免走样和似是而非,因而,更坚定了我重新写作解构的决心。因为早在80年代后期,我所写的博士论文——《解构的踪迹》——即是关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但是由于那个时期资料匮乏,加上文学系对论文的专业限制,论文最终成为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先锋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上未免不够纯粹,这一直是我的一大遗憾。这本论文经过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转折时期,1994年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我在北京三联书店与德里达相遇时将这本论文送给了他,上面用英文写了给他的献辞:“您的思想对中国青年一代学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与他做了短暂的交谈。大师看到十多年前居然有用中文写的关于他的博士论文,很是惊讶。或许是出于客套,大师用英语说:他的著作能被中国学者重视并发挥作用,这是他最大的欣慰!当时张宁博士(时为德里达助手)也在场。可惜,我一向出于矜持(或担心给人添麻烦),不善于要求与名人照相,那次我们的交谈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很是遗憾。不想,大师于2004年10月9日去世,再也无缘拜望。

内容概要

  德里达本人的写作史、阐释德里达的历史,以及历史语境本身都在十肖然发生变化,这使我们有必要重新阐释德里达,以及解构的历史。《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在整个后结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背景上来阐释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考察解构主义在当今知识领域产生的必要性。作者就德里达的代表性文本展开具体分析,追踪其解构思路展开的路线,揭示他解构的意义和困扰所在;同 时,对解构主义进行一次“寻底”探讨和重新“修复”。

作者简介

陈晓明,男,195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解构的踪迹》、《剩余的想象》、《表意的焦虑》、《无望的叛逆》、《不死的纯文学》等十多部。

书籍目录

自序导言:后现代的开启与解构的未来面向一 后现代的开启者二 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三 德里达的思想阶段转变,历史性与肯定性问题四 解构与后现代的信念问题第一章 解构的底线:“解结构”的历史性问题一 战后的法国思想界:萨特的时代二 结构主义的时代三 结构主义的统治与对抗的开始四 对福柯的“我思”的批判五 解结构的无底游戏第二章 解现象:主体意向与历史性问题一 现象学的根基二 “生成与结构”的历时性解构转换三 先验逻各斯的历史性质疑四 意向性还原的非历史性五 声音、书写和补充第三章 解一文字与存在:清淤与清除起源根基一 文字与言语的对抗二 写下的存在和被写的存在三 普通语言学中的语音中心主义与逻各斯的合谋.四 对卢梭和列维一斯特劳斯的文字观念的解构五 关于卢梭的替补的批判第四章 解构的关键词:延异的无限运动一 延异思想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二 延异的其他思想渊源三 符号的延异与索绪尔语言学四 延异的基本含义五 延异的历史性问题六 关于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第五章 解构的策略:文学对抗哲学一 解构的修辞学或柏拉图的药二 颠倒与嫁接:文学对哲学的改写三 起源的缺乏:不在之在四 延异的历史性:补充与替换五 文学对抗哲学的另一种态度第六章 解文学性:奇怪的建制与劫持一 文学性与“奇怪的建制”二 文学类型、法律与女人三 在法律面前、署名的语境四 被劫持的文学性第七章 解构的伦理面向:他者、宽恕与责任一 关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二 解构暴力与形而上学三 人的终结与人的伦理学四 宽恕的无条件性与不可能性五 关于动物、死刑与死亡的馈赠第八章 法律、暴力、正义与绝境一 关于正义的权利,从法律到正义二 本雅明:暴力、革命与救赎三 绝境:解构的向死而生第九章 友爱政治学与他者的人道一 “也许”与他者的伦理学二 友爱与幻影朋友之回归三 友爱的现实情境:绝对敌意与人道四 民主正义与他者的人道第十章 马克思的异质性精神与弥赛亚性一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历史语境二 幽灵化:为什么是幽灵?三 驱魔道,历史无法终结四 以解构的名义继承,以及幽灵学的悖论五 面向未来的弥赛亚的肯定性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解构的底线:“解结构”的历史性问题多少年过去了。德里达1966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讲演依然是人们理解解构主义的基本依据,这篇题为《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的论文,当时掀起轩然大波。1966年,人们还沉浸在结构主义的自满中,德里达却给了当头一棒。确实,这篇文章针对性强,观点鲜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切中要害,相当全面地提出了在当时看来完全是异端邪说的解构主义观念。也许是由于浓重的反结构主义色彩,德里达的那些论断显得彻底而不留余地。对结构的整体性问题,对起源和中心,对形而上学的历史以及历史本身的含义:德里达都提出了与当时流行观点截然不同的看法。关于解构主义的最初解释与后来的印象,都与这篇文章的一些说法相关。而在随后的解释中,德里达又反过来不断强化了这些基本观念。因此,人们有理由把解构主义看成是与结构主义针锋相对的理论学说,尽管人们可以从德里达的思想来源,从解构思想最初的起源清理出德里达与现象学或海德格尔更为密切的关系,但解构主义之被命名从一开始就与结构主义结下了最为紧密的关系,没有人会怀疑它们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确实,要理解解构主义就要理解结构主义,这并不是德里达的初衷,也不是德里达的解构思路展开的基本内容,但结构主义就像一面反光镜,照出了解构主义与之最不相同的对立面。

编辑推荐

《德里达的底线》一书在整个后结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背景上来阐释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考察解构主义在当今知识领域产生的必要性。作者就德里达的代表性文本展开具体分析,追踪其解构思路展开的路线,揭示他解构的意义和困扰所在;同时,对解构主义进行一次“寻底”探讨和重新“修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里达的底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的内容很详细,很具体,也很全面。这是我看过的第二本关于德里达的书,(我喜欢德里达的思想,但说实话,不太喜欢他的写作风格,所以只能看诠释性的著作)。应该还是不错的,我基本都能看懂。不过有几处实在费解,比如解释“柏拉图的药”这篇文章,作者说了一大堆,但我还是不懂,这可能是由于法语的语言独特性吧。还有就是关于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的两章,写的较为勉强,这可能和作者的非哲学背景有关吧。不过总体来说,书挺好的,不能苛求。在了解德里达之前,我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很多人要么对包括德里达在内的后现代主义进行庸俗的欢呼雀跃,要么视之如洪水猛兽。在了解德里达之后我才发觉德里达的思想很有深度和批判性,绝非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可以比之,某些人言必称的所谓“多元”,实际上是故作高深,玷污德里达的思想。同时,他的思想也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是非理性主义,关键看你如何理解理性了。
  •   很喜欢,内容丰富充实,是德里达解构主义论述最全的著作,把难懂的问题讲得很清楚。送货还很及时。
  •   大二的时候对“解构主义”研究过一段时间,时隔一年……粗读此书,觉得有极好的“反刍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