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与文化

出版时间:2009-10-2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姚卫群  页数:407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文集。收入了我的三十余篇文章。这些文章基本在刊物上已正式发表。由于在写这些文章时并未考虑以后要一起结集出版,因而文章与文章之间自然就缺少呼应。特别是一些内容会有重复,体例仅考虑所发刊物的要求,没有考虑这些文章结集出版时的统一。近日对文章做了一些修订,主要是在体例方面的加工,力求按照一本书的统一体例来规范这些文章,实质性内容则没有大的改动。  再有,本书中所收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约有二十年,它们反映了笔者在不同时期对佛教的理解水平,一些文章彼此间的观念可能有差别,对十分明显之处笔者在加工时做了少许调整,但仍可能看出不同。  本书定名为“佛教思想与文化”,是因为它可在较大范围内容纳本人写的这些文章。书中所收文章的侧重点是佛教的教义或哲理,但有些则偏重于佛教的历史、文献等。这些文章既包括与佛教自身有关的内容,也包括一些宗教哲学比较类的探讨等,各类文章的内容或多或少都与佛教有关。  书中所收文章虽然包括中国佛教的内容,但主要的篇幅是印度佛教的成分,中国佛教部分论述不多。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联系印度历史上的其他思想流派展开论述的。因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与佛教同时发展的有许多其他派别,离开了对这些文化背景的把握和对有关派别的了解是很难完整准确地评述佛教的。

内容概要

《佛教思想与文化》是对佛教思想与文化的研究文集。作者就佛教的义理、佛教在中国、佛教与其他思想派别、佛教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书中对佛教的研究立足于印度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对有关问题的考察-般都追根溯源,使用资料翔实可靠,评述概括客观平实。书中在重点研究佛教思想的同时,还对印度的其他宗教哲学,如婆罗门教或印度教中的哲学思想等作了不少论述,并对佛教与基督教等宗教的思想及其他有关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学术性和知识性较强。

作者简介

姚卫群,1954年生于江苏徐州。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道教教研室主任,外国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佛教和东方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赴荷兰、日本、奥地利、英国、法国、德国、印度、美国、蒙古等国学习或访问研究。主要著作有《佛学概论》、《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编译)等书八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一)佛教的基本义理 初期佛教基本教义中的“空”观念 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 佛教的“涅槃”与“世间”关系观念 佛教的“有为法”与“无为法”观念 佛教中的“性空”与“识有”观念 佛教中的“心性清净”与“如来藏”思想 佛教中观派的“不生”观念(二)佛教在中国 《坛经》与般若思想 三论宗创立者吉藏与般若中观思想 汉文佛教大藏经中的两部“外道”文献 关于玄奘所译的《胜宗十句义论》的年代 古代汉文佛典中的“同词异义”与“异词同义 古代汉文佛典对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 汉译佛典中“心”的主要含义及其在中国佛教中的使用(三)佛教与其他思想派别 佛教哲学的否定型认识及其与婆罗门教哲学的渊源关系 佛教阿含类经中记述的“六师”思想 从“常”与“无常”观念看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基本教理差异 从《百论》中佛教对“外道”的批驳看中观派的理论特色 《成唯识论》中的唯识空观及其对“外道”的批判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奥义书思想 佛教的“如来藏”思想与婆罗门教的“我”的观念 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四)佛教与社会 佛教思想与当今世界的若干问题 佛教思想与当代社会 佛教等宗教派别的伦理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禅宗的“佛法在世间”思想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 佛教的人生现象观念 佛教的学术研究和大学教育(五)综合 印中伦理思想比较 佛教与基督教的“神”观念比较 印度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 古印度哲学中的“智慧”与“解脱

章节摘录

  在批判外道时,瑜伽行派具体分析了不少在古印度影响较大的派别的理论。如《成唯识论》卷第一中批判了数论派的“二十三法”和“三德”等实有的观念,认为数论派的理论“但是妄情计度为有”;批判了胜论派的“句义”实有理论,认为“胜论者实等句义,亦是随情妄所施设”;批判了顺世论、耆那教等派的“极微”实有理论,认为“彼所执,进退不成,但是随情虚妄计度。”这里说的“妄情计度”、“随情妄所施设”、“随情虚妄计度”等都是“识”的作用,即是一种虚妄的认识形态。虚妄的认识从逻辑上说应具有“性空”的本质。  在批判小乘时,瑜伽行派侧重分析了说一切有部等小乘佛教提出的许多基本观念。如《成唯识论》卷第一中说:“余乘所执离识实有色等诸法,如何非有?彼所执色、不相应行及诸无为理非有故。”即认为小乘所主张实有的色等法离开识是不存在的。在详细分析了色法之后,该论卷第一中说:“实无外色,唯有内识变似色生。”在论及心不相应行法时,该论卷第一中说其“如余假法非实有体”。在分析了无为法后,该论卷第二中说:“诸无为,许无因果故,应如兔角,非异心等有。”此处的“内识变”、“如余假法”和“非异心等有”实际要表明的含义是一样的,即认为诸法都是识的变现,并没有实在的东西。在这种变现中,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对“我执”和“法执”总体批判时,瑜伽行派也突出了“识”的作用。《成唯识论》卷第一中说:“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这里就清楚地表明了在“一切唯识”基础上的事物“空”的本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教思想与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研究论述还好……
  •   很不错的书,需要精心看
  •   没读呢、还没时间.有时间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