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美学与诠释学

出版时间:2009-10-2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赖贤宗  页数:233  
Tag标签:无  

前言

《意境美学与诠释学》一书除了展开禅宗道家的意境美学之外,也印证于禅画、书法、当代水墨与油画的抽象山水等造型艺术创作,参考海德格尔的此有诠释学与存有思想,来建构意境美学的本体诠释,进行以诠释学为核心的中西美学对话。“意境”(境界)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范畴,“意境美学”(境界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基本理论,在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过程之中,意境美学是被阐释最多的美学理论。此中,王国维、宗白华已将意境美学提升到中西比较美学的高度来考量,海外学者刘若愚、杜国清、叶维廉、王建元、叶嘉莹等人也将之关联于西方当代的诠释学现象学,从事中西比较美学之研究。《意境美学与诠释学》一书阐明作为中国美学的思想基础的意境论,进行意境美学的本体诠释,会通于当代诠释学现象学美学思想,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情境中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视域。我发挥海德格尔(M.Heidegger)的存有思想以及成中英、贝克(H.Beck)等人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k),对中国哲学进行当代诠释。除了《意境美学与诠释学》一书之外,此次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拙著尚有《佛教诠释学》、《道家诠释学》与《儒家诠释学》三书。

内容概要

《意境美学与诠释学》除了展开禅美学、道家美学的意境说的系统之外,也印证于禅画、当代书法美学、当代水墨与抽象山水的实作,参照海德格尔的诠释学与存有思想,来建构意境说的当代艺术理论。

作者简介

赖贤宗,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及中文系系主任、台北大学人文学院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创办人。

书籍目录

论现象学诠释学美学在台湾的发展 导论 第一节 诠释学现象学美学在台湾当代美学中的发展 第二节 诠释学与意境美学之会通:诠释学现象学美学在台湾当代美学的发展之前瞻 第三节 论台湾当代水墨与抽象山水的美学诤议 结论抽象与意境的融合:当代书法美学的一个尝试 导论 第一节 草书的抽象之美与其意境美学 第二节 草书意境美学的意象论 第三节 当代意境山水与禅道草书的一些尝试 结论禅艺合流与石涛画论的禅美学 导论 第一节 禅艺合流 第二节 禅宗的“不即不离”与禅艺合流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不即不离”在禅美学的应用 第四节 石涛的“一画论”与禅的意境论美学 结论浑之三义与道家意境美学 导论 第一节 老庄思想之浑的三义 第二节 老庄哲学之“浑”的三层义与道家意境美学的思想形成史及其体系 第三节 “浑”的三层义、意境美学与中西比较美学 第四节 从浑之三义的道家美学到诠释学美学 结论东方抽象绘画的美学反思与意境美学 导论  第一节 中西比较美学问题的提出与东方抽象的美学反思 第二节 中国绘画的抽象画美学之建构 第三节 中国绘画的抽象画美学的两个延伸讨论 结论崇高美学的重检:康德、海德格尔和中国雄浑观的对比研究 导论 第一节 美学史中的崇高Erhabene(sublime)概念 第二节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dasErhabene,sublime)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存有思想的艺术真理性的课题 第四节 中西雄浑观的对比 结论意境与抽象的融合:当代水墨抽象艺术的美学反思 导论 第一节 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当代水墨艺术的一个范例 第二节 当代水墨抽象绘画的一个美学阐释 第三节 当代水墨抽象美学在抽象绘画史中的地位之相关讨论 第四节 当代水墨抽象绘画与文学艺术的会通:以观点理论为例 结论海德格尔、诗禅一致与跨文化美学 导论 第一节 诗禅一致、意境诗学与海德格尔的存有思想 第二节 诗与禅的意境美学的基本内涵:以《十牛图颂》、唯识哲学、境界美学与佛教诠释学的关系为解释的中心 第三节 意境美学的系统地位与东西美学 第四节 刘若愚、杜国清的中国诗学的基本模型与中西比较诗学  结论海德格尔与禅道美学:当代艺术的一些省思 导论 结论附录 海德格尔与道:海德格尔论道(Tao、Weg)之原典与相关报道之中译与注释 前言 第一部分 直接引用:海德格尔讨论老庄之道 第二部分 课题类似:海德格尔作品、演讲相通于老庄道家的课题 第三部分 海德格尔论东、西方思想关系 第四部分 关于海德格尔与中国、东方思想的关联的报道

章节摘录

插图:一、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的比较研究:诠释学现象学美学在台湾当代美学中的发展的课题的两个研究方向的第一个研究方向诠释学现象学美学在台湾当代美学中的发展的课题,可以分为两个研究方向来加以探讨,首先,是海德格尔与道家美学的比较研究,可以以叶维廉与王建元为代表。最为积极运用海德格尔哲学的道家意境美学的比较,来进行东西美学对话,而在台湾出版专书的是叶维廉及王建元。叶维廉在《秩序的生长》(1973)和《饮之太和》(1980)的早期著作就尝试运用比较文学的成果,来重构传统中国美学,在他1983年于台北出版的《比较诗学》①一书就总结前两书关于中西比较美学的构想,并做出较为系统性的理论说明。在这些论述之中,叶维廉以传统中国美学的特质在于“意境”,以“离合引生”的道家思维来说明意境的生成,而运用于文论、诗学、画论的美学诠释,并援用海德格尔思想作为西方当代美学与道家美学的会通的理论根据。例如叶维廉在“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一文,比较了中国与英美的山水诗,进行了道家美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以及提出全文的关键性问题“山水景物能否以其原始的本样,不涉及概念世界而直接占有我们”,叶维廉在此看到了海德格尔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亲近性,他指出“这【课题】不仅是研究山水诗最中心的课题,而且是近代现象学里(如海德格尔)的中心课题”。叶维廉在此看出了海德格尔批评西方形上学的存有神学构成,主张对存有进行根源性的思想体验,安居在泰然(Gelassenheit)之中,这和道家思想强调道本无名和归根复命,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境界美学成为叶维廉所论的中国美感的生成基础,海德格尔和道家的比较研究也成为他的中西比较美学的理论基础。进而,叶维廉在“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的视境”的“视境”一词来自海德格尔《存有与时间》的早期思想所说的时间性是存有意义开显的Horizont(视域、界域),所以,叶维廉在此阐明的是能够突破二元分离的概念性思想而能开显存有(道)的中国诗的诗境。

编辑推荐

《意境美学与诠释学》是由中国哲学与诠释学丛书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意境美学与诠释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向世人说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诠释是创造的开端,自由的创造是其目的。而更好的创造有赖于完善精妙的诠释过程,自由的创造是立基于更具有跨界沟通的交流内涵的广大诠释之上。赖贤宗先生《意境美学与诠释学》一书便借助新颖独特的诠释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情境中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视域。

    此书是作者的论文集之一,收录了1998年以来所写的美学论文。作者参酌了多年的教学与研究成果,对旧稿进行大幅度补充与修正,并于每篇后特别声明“旧稿废弃不用”。新稿的篇章设置比较独特,每章由导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作者在导论中点明研究观点,在结论中重申创新之处与研究意图,即便正文部分有艰深之处,也丝毫不妨碍读者充分理解文意。各章之间摆脱了教科书体式的单线因果关系,侧重问题研究,由美学实践成果分析逐步推进至中西美学对比研究,在相互融合中归于对当代艺术的省思。

    作者对意境美学进行本体诠释,印证于禅画、书法、当代水墨与油画的抽象山水等造型艺术创作,进行以诠释学为核心的中西美学对话。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对话”具备扎实的实践基础,并非纯理论层次的推理。作者“期勉自己是进行钩深致远的哲学家和实践者”,而他本人在诗歌、绘画方面的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作者以自己的作品《寂光禅林》为例论述“意象重迭与象征”;以《梦魂山林》作为“诗书画一体”的当代尝试,从创作者的视角体察书、画与诗的交融与心灵治疗。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作者“企求一种高度心灵的提升,体现融合造型艺术、哲理与宗教本怀三者于一体的深远玄微之意境”。他对唐人张怀瓘与清人刘熙载的传统草书意向论予以反省,阐明草书的生动性和隐喻性就是禅悟与知觉经验的不即不离。由于对此有切身体会,作者能够“开出诗书画一体化的继续深化之路”,真正完成了由诠释到自由创造的过程。

    本书的附录《海德格尔与道》对于海德格尔研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是一篇“资料论”。作者整理了海德格尔论道的原典及与道家思想相类似的著作原典,按照“直接引用”与“内容类似”的划分方法将相关文献分为四组,即直接引用老庄的文本,与老庄思想明显相关的文献,讨论东亚思想与西方思想沟通的文献,其他学者回忆复述海德格尔关于道家思想的讨论。这项工作补充了部分被忽略的文献,弥补了学界对这些材料缺少相对集中翻译及注解的不足。

    由于书中涉及诸多概念及艺术作品,作者无法在保证行文通畅的情况下一一详解并附上图片,这给读者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麻烦,需要参阅大量页下注及作者其他论著,如《佛教诠释学》、《儒家诠释学》、《道家诠释学》等。但高质量的学术作品值得付出耐心,那些仍旧秉承传统书斋研究模式的同行,或可从中汲取新鲜的养分;那些致力于理论创新与艺术创作的人,或可觅得齐头并进的良方;那些对美学与诠释学感兴趣的读者,亦可得到双重的体验,找到新颖的结合点。
  •   台湾学者比较中西传统文化研究的的杰作;尤其对海德格尔与中国道家对话机制感兴趣额的朋友,重点推荐。
  •   挺好的,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   赖贤宗先生的意境美学与诠释学,意欲把意境论这一中国美学的思想基础进行“本体阐释”(深奥),再会通于当代诠释学现象学美学思想,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情境中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视域。学习中。
  •   要静下心,集中精神才有收获,否则只能是不求甚解了,
  •   书内容不错,就是写得有点晦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