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新探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何寄澎  页数:204  
Tag标签:无  

前言

  唐宋古文,世所熟闻,历来研究,亦有可观,本书自前人较少注意之角度,探索部分重要相关问题,提供研究者斟酌参考。其中虽不乏新意,但以学力所限,自知有待日后修订补正之处恐不在少,未敢称为定论,故名之日“唐宋古文新探”。  全书收文七篇,皆近年教学之余研究所得之代表。第一篇探讨唐代古文家与佛教之关系,旨在藉以深入了解唐代古文运动之儒学性到底如何,并企图指出运用非文学性资料、从非文学性角度观察文学问题之重要性。由于时间所限,探讨之对象犹欠全面,柳宗元以外,如刘禹锡、自居易,乃至晚唐诸家,自须于今后继续研究;而宋代古文家与佛教关系之探讨,厥为接续所当从事之工作,自不待言。  第二篇韩愈古文作法探析、第五篇欧阳修古文作法探析,则属同性质问题之论述。笔者所以撰此二文,实有感于元、明以来谈古文作法者虽繁,而皆不免琐碎抽象;而洎民国以来,又因新文学运动崛起,古文之学为世所轻,学子习文遂迷津渡,故斯文之作,务求具体,俾有助于读者了解韩、欧二家究竟如何作文?又如何借此塑成其独特风貌?笔者相信,经由文中所述,读者当于韩、欧古文能有更深入之体会与更具体之掌握;从而亦能见其彼此间之传承关系与互异样貌。

内容概要

  文学问题如果运用非文学性资料、从非文学性角度去探讨,是否更能有助于看清事实的真相?已经成为定论的说法,已经为大家所习焉而共认的见解,是否又往往隐藏着值得挖掘的宝藏?面对唐宋古文这个世所熟闻却又日受轻视的旧题,《唐宋古文新探》便是根据前述理念,将有关运动本质、创作方法、关键人物及其主张等各个层面问题,分别作重新审视与探索,仍能从前人未尝注意或开发未深之处屡获新见。

作者简介

  何寄澎,1950年生于澎湖,先后毕业于辅仁大学中文系,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现为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散文、中国现当代散文。

书籍目录

序唐代古文家与佛教之关系韩愈古文作法探析范仲淹的文学观及其时代意义欧阳修古文理论的核心——试论“简而有法”欧阳修古文作法探析司马光的文学观及其相关问题I唐宋古文运动中的文统观

章节摘录

  皇甫浞亦韩门弟子,投入韩门虽较晚,却最得韩之器重——韩曾嘱皇甫于其死后为作墓志,由此可以看出韩传衣钵于皇甫浞而非李翱;从而可见韩愈所重毕竟在文,韩文特质毕竟在奇。虽然李翱的排佛不够全面,但在对佛教教迹的反对上与韩全然一致,韩不传李,证明他重“文”不重“道”;李翱倡平易自然之风,皇甫浞则尚奇崛,韩愈传皇甫,证明他重奇不重易。至于皇甫浞对佛教的态度,最可能的还是并不在意;换言之,排或不排,似不措怀。虽然皇甫浞有《送简师序》,对简师佛名而儒行、夷狄其服而仁义其心、不满于韩论佛骨而遭贬而浮屠之徒欢快以忭的行为表示难能可贵,又有《送孙生序》,对孙生于天下胥化佛法的情况下独发愤着书、攻而指斥表示推重,似乎反映他也是排佛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简师将适潮州访韩愈而求序于皇甫,皇甫又岂能不为序予以肯定之?孙生斥佛与其师韩愈一致,皇甫又岂能不推重之?换言之,二序的写作都有其特定背景,固不足以论断其排佛。何况皇甫另有《庐陵香城寺碣》,其中说道:“炅师作主,亘公来禅。大饰图像,益崇榱椽。百祀来胜,江山助妍。宜序于铭,以刻于坚。既序既刻,光流亿年。”颇美佛寺之经营而愿其永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宋古文新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