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与拜物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岭  页数:173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中国曾经涌起了几次“美学热”,在当时“沉寂”的世界美学天空中,成了最绚丽的星座。然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美学热”在消退,而世界美学却不再“沉寂”,此消彼涨,中国美学已不再亮丽。中国还会有“美学热”吗?这是中国的美学研究者很感兴趣但又无法预测的问题。今天的社会的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无论是用“后现代”、“第二次现代化”、“审美化”还是“图像转向”来描述它,都意味着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由“硬”向“软”、由“实”向“虚”的转向。在一个虚拟柔软的社会里,艺术和审美将会越出它们的边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以艺术和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也有可能越出它的边界,成为人们普遍采取的生存策略。中国文化本来就以推崇空灵著称,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应该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时代转向。在我们看来,从今天的时代条件来看,中国很有可能再次出现“美学热”。为了推动“美学热”的出现,我们需要做许多扎实的研究工作。公正地说,前几次“美学热”给今天的美学研究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但也留下了不少沉重的包袱。

内容概要

自19世纪以来,一个日渐突出的现象是商品化对于审美文化的影响。本书围绕着对这种影响所做出的理论阐释及其思维模式的梳理与考察,就构成其核心的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存在方式和发展变化做了分析和研究。

作者简介

高岭,1964年生,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当代活跃的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

书籍目录

期待“美学之夏”——丛书代序前言导论  商品拜物教:商品社会的产物  第1节  商品拜物教概念的起源  第2节  西方经济学家对商品经济所做解释的局限性  第3节  “物与物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  第4节  商品拜物教是审美文化中的观念性问题第1章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内在逻辑第2章  西方思想家商品拜物教批判之路径  第1节  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物化现实的批判  第2节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第3节  本雅明的承上启下作用  第4节  巴特对商品社会的符号学解码  第5节  勒斐弗尔和德波尔的消费社会和景观社会批判  第6节  鲍德里亚的符号拜物教论第3章  审美文化转型:商品拜物教批判的文化结构  第1节  文化结构的形态流变概述  第2节  传统文化形态的哲学美学特征  第3节  传统文化解体的历史原因  第4节  大众文化第4章  审美观念转型:商品拜物教批判的逻辑悖论  第1节  传统审美观念的逻辑起点与思维模式  第2节  现代审美观念的突围  第3节  商品拜物教问题的文化逻辑起点及其悖论  第4节  文化语境中商品拜物教批判的复杂性、多样性与开放性第5章  大众审美文化与商品拜物教批判  第1节  大众审美文化的共享性、相对性与霸权性  第2节  对大众审美文化的文化政治批判  第3节  现代艺术与商品拜物教批判第6章  商品活动与审美活动之相互关系  第1节  商品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差异性  第2节  商品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第3节  商品化:审美文化发展之悖论余论  审美文化与马克思参考文献人名中外文对照表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只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在论述商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的时候,第一次涉及了商品拜物教这个话题。自从以劳动价值学说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产生后,这些西方的经济学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要么放弃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转而热衷于从人的心理因素出发解释面临的经济问题,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取代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从而使西方经济学逐步演化为单纯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己任的实证经济学;要么从微观或宏观的角度解决商品经济中面对的具体问题,而对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却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马克思与以往的西方经济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把自己的使命归结为“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不仅仅是解释更重要的是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内在结构和规律,因此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政治几个方面展开了数十年的研究和批判。虽然他没有建构起传统分类学意义上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政治理论,但他对人的命运(人的解放和人的幸福)的深切关注已经大大超越了理性逻辑的学科建构本身;而且,他从人的现实的劳动实践出发来考察人在社会中的分裂和异化的状况,寻求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说明他的学说在本质上的进步性和批判性。这也正如英国学者戴维·弗里斯比在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支配法则所做的探索时,对马克思的学说的评价:“批判性社会科学的任务——与只复制‘关系’如何在当事人面前‘显现’的‘庸俗经济学’相反——在于直面‘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及其‘神秘的特性’,目的是替商品形态‘破解密码’。

后记

本书是在我四年前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记得论文从开始酝酿到确定选题,再到几易其稿的写作,前后近两年的时间。它是我考人中央美术学院做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总结,更是我多年来关注当代文化艺术理论的一次集中表达。如今,这份论文在我毕业四年之后,即将付梓出版,而且出版社竟然是我的第一母校北京大学的出版社,真是令人感慨。在上世纪80年代,我曾有幸在北大哲学系度过了七年的本科和硕士学习生涯,在自己的精神深处迄今保留着北大人特有的风骨和对母校深深的眷恋。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我因为自己自小对艺术的喜爱而长期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复于七年前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得到了美术理论界先贤达人的指教和帮助,时至今日,他们当时的身影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指导教师王宏建先生自始至终关注着论文的进展情况,从主题、结构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对于有些关键性问题的探讨,可谓耳提面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在论文开题和小稿初成之时,对论文展开论述时的客观性和正反两方面观点的辨证性,提出了需要注意的方向。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还得到好友、师长易英的热情关心和指教。

编辑推荐

《商品与拜物:审美文化语境中商品拜物教批判》:美学与艺术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商品与拜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