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做对了什么

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其仁  页数:201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天,确认中国经济经历了奇迹般增长的事实,已经无须罗列很多数据与图表了。每个在过去不同时段里访问过中国的外国人,都不难通过对比印证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人自己,更可以各自的经历验证中国经济巨变的方方面面。甚至我本人也提供了一个证据:1978年年初的时候,我还在东北边陲的北大荒从事农业劳动,仅仅九个月之后,我就和成千上万时代的幸运儿一起,经过一场文化考试的选拔,到北京来念大学了。这当然是以前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正是无数像我一样的普通中国人得到的以前不可想象的机会,才成就了“不可想象的”中国经济增长。  怎样解释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变化呢?人们见仁见智。2002年美国劳工统计局出版了Banister撰写的一份评论,指出虽然中国工资上涨的步伐从1999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上升12%,比以前大大加快,但中国工资的加速升势根本没有拉近与发达国家工资的差距。2002年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小时工资只有0.57美元,仅相当于同年美国、日本和欧洲的3%,新兴工业经济体的10%,或墨西哥和巴西的25%。作者的结论是,“中国显然享有工资水平显著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的优势”。这似乎为很多重大经济现象找到了一个答案: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顺差?为什么美国出现庞大的逆差?为什么在近30年内中国的出口年平均增长高达24.4%?以及为什么在出口导向模式的拉动下,1979-2007年的中国GDP年均增长近10%?全部问题的根本,就是因为中国拥有举世罕见、数目惊人的廉价劳动力。

内容概要

本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2009年的最新文集,其中收录了包括作者在芝加哥大学“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上的发言“中国做对了什么”在内的25篇文章,内容涉及产权结构、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区域协调等多个领域,既有对30年改革历程的回顾与总结,也有对当前热点问题的分析和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和前景的展望。

作者简介

  周其仁,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  1978年从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在杜润生先生指导下从事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  1989年5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1991年秋进入UCLA,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起,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并应邀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长江商学院开设课程。  作者的研究兴趣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制度变迁理论,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

书籍目录

纪念中国改革30年  重新界定产权之路  中国做对了什么?——在芝加哥大学“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上的发言  改革30年感言  公司理论与中国改革  一部未完成的产权改革史 通货与通胀  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谨防一错再错  货币、制度成本与中国经济增长  币值稳定是第一民生  货币的教训——美国次贷危机的思想影响  货币不能松  还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吗?  货币似蜜,最后还是水转型的困难  让相对价格发挥更大的作用  向内需转型的困难  体制政策要靠前  未来的瓶颈 新形势,新挑战  未来中国经济的挑战与走势  经济新形势下的新起点  以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  为什么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打通城乡土地市场  城乡兼顾是一篇大文章  试办“土地交易所”的构想——对成都重庆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个建议  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城乡协调  成都经验的启示——在成都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章节摘录

  重新界定产权之路  改革开放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场伟大的变革,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历过很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回顾起来,有两个事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准备。  第一个事件非常不幸,就是1959-1961年间中国发生的饥荒,使较大规模人口在和平年代里非正常死亡。其中最早报告到北京的是河南“信阳事件”,这个地区当时人口850万,根据时任行署专员的张树藩回忆,非正常死亡人口当在百万以上。这当然极其严重,引起国务院和中央的强烈反应。有记录说,就在决策层讨论信阳事件之后,周恩来总理受中央委托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其中有一条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允许农民保留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里,给农民私人权利划下的第一道政策界线。当时没有讲新政策执行的时间多长,也没有讲这是什么性质的权利安排,因为根本来不及。差不多同时,大饥荒还逼出了波及全国多个省区大面积的包产到户。回头看,60年代初的自留地和包产到户,为十几年后中国农村的改革准备了经验。

编辑推荐

  回望改革,面对未来。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为邓小平启动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无可更改的背书。如果用最多数人口的日常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作为评价标准,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一定会被载入史册。正是改革开放大幅度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制度成本,才使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机会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  ——周其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做对了什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7条)

 
 

  •   很洞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部说的很坦白的中国开国以来经济历史,以及对未来的洞悉。周其仁是我们老师很敬佩的一个人,写得不错。
  •   中国做对了什么——回望改革,面对未来,写的很好,值得一看
  •     周其仁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从事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的题目包括土地产权和承包合约、乡镇企业、以及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
  •   回望改革,反思改革,我们需要这样的书,中国人需要思考
  •   不多说了。很好。很实在,很有用。这样的有用的实话,对喜欢经济和历史的朋友应该看看。。希望作者多写点类似的书。
  •   一本书读懂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
  •   界定产权,货币,价格,通货膨胀,税收这些事情在这本书里深入浅出讲得得那个透彻,果然是大家。
  •   分析特别透彻,浅显易懂
  •   较权威的解读
  •   很好很正点
  •   书质量很好,如果有优惠劵就更好了
  •   一直看他的评论
  •   今年3月份,国务院调整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经济学家周其仁和李稻葵、夏斌三人,正式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这充分证明了周其仁教授在当今中国经济界的影响力。
    周其仁教授的《中国做对了什么》,是一本演讲、访谈、会议发言以及为财经杂志专栏撰写时评的合集,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文章比较短小精悍,观点都很鲜明,既涉及宏观经济问题,又关注微观经济领域。特别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评述充满了真知灼见,从“中国特色的产权界定、企业家职能的发挥、市场经济框架的完善和国家权力的约束与规范”等方面,分析与揭示中国经验的秘密,既令人信服,又通俗易懂。不满意之处在于,作为经济学家,作者在不同场合发表演讲或接受采访,观点都必须保持一致性,因此我们在看这本文章合集的时候,会发现部分文章的内容有重复的地方。
    相对于面向未来而言,回望历史往往会更容易一些。作者在大力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还用比较大的篇幅给我们提出了他自己对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些热点、难点性问题的观点。如通货膨胀问题,并结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货币政策执行的效应进行解读。其中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观点与时寒冰和向松祚等人的观点有明显的差异。这次入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我相信会对未来人民币汇率的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作者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提出了建议。
    中国经济在次贷危机的优异表现让世界刮目相看,似乎真有什么“中国模式”。其实冷静观察中国经济发展,30年的改革,我们积累的问题和改革取得的成果同样多,改革改到现在,剩下的都是攻坚战。而改革的动力又因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而减弱,改革的压力却因在改革中利益受损者的反对而变得越来越大,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保驾护航,中国经济改革的列车在能否继续一路绿灯、高速前行?面对未来,中国还能继续做对吗?这不仅仅是一个对与错的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的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课题。
  •   无论中国做错了什么,但生活确实提高了,那么究竟做对了什么政府?
  •   把本书结合张五常、吴敬琏等人的一些文章,能较为清晰地理解改革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   有思想,有良知.作者确实知识足够渊博,有自己的思路.在中国混混成堆的学者队伍中,有过自己思考和研究的确实不多.
  •   观点是对的,说的也明白,就是多篇文章观点重复,因为是不同场合的讲话稿吧
  •   很不错
    少数文章稍有不足
  •   相当的期待看这本书。朋友极力推荐这本书籍。连我们老板都在看呢!
  •   观点尽管有点正统 但是还是挺不错的一本书,有意思想
  •   都说这是本好书,希望能领悟点东西
  •   对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   周老师只要出新书都买来读读
  •   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他的演讲稿的汇编,而且内容雷同,唧唧歪歪的就是说一件事,产权制度的理清,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   读完了,内容一般,没有新东西。
  •   还木有读呢,不知道咋个样。。。
  •   内容基本都是网上抄来的,对理解资本市场,根本没啥用

    买来垫桌子还可以!
  •   周先生的文章值得看
  •   周其仁教授的佳作,喜欢
  •   关注历史,展望未来!
  •   书很不错 适合细读,学习的好东西
  •   做对了什么不重要
  •   个人认为周是为数不多的有道德的经济学家
  •   有一定自我思考的经济学书籍
  •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可以说是历经中国大发展大踏步的一位亲身经历者,从其1978年在东北边陲的北大荒从事农业生产到其历经如今中国发展成一个受世界关注的新兴经济体,在当今,确认中国经济的奇迹般增长已经无需罗列很多数据和图表了。
       1978年,周教授当时还在东北边陲的北大荒从事农业劳动,他是幸运的,在仅仅九个月后经历一场文化选拔后来到北京念大学了,这里就是中国腾飞的开始,1978年!
       很明显在中国于2002年正式加入WTO之前,中国被公众认为经济大幅增长的理由恐怕是“廉价劳动力优势说”,但很显然这个理由在书中被推翻,因为在1978年 之前中国拥有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但没有出现“中国制造”更没有形成“成本优势”,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大幅降低了中国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这一由阿罗教授于1969年定义的“经济体制运行的成本”。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改革绝不是那么容易的,更加不是国家领导人的心血来潮,在邓小平于芝加哥大学关于“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上的发言,在1962年邓就明白了“合法承认”对特定生产关系的意义,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应运而生,尤其是在传统的中央的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但原先不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容的非公经济,包括私人财产、个体户、私人企业与外资却在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占了一席之地,到今天已占全部国民产出的50%以及全部就业的75%,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是纪念中国改革的30年,第二则是通货与通胀,第三是转型的困难,第四则是新形势,新发展,第五是打通城乡土地市场,在这其中我个人比较关注第四部分,因为这涉及中国未来经济的挑战和走势,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中国未来走势的背景,周教授提出了两个基点,这是对我国经济所存在巨大冲击的两个点,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言及重点,深入人心。
       其实由最近中国所发生的一些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瞩目程度,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于26日担任IMF副总裁,而且是专门为其增设的职位,法国财长拉加德正式就任的第二天就表示,全球经济已经从2007年至2009年金融经济中反弹,但这种反弹并不平衡,如中国和印度等老工业国家已经成长成为新兴市场,无疑增加了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增加了中国在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但这只是起步,将来要走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因为IMF还有24个执行董事组成的执行董事会,代表187个成员国啊因此要有耐心。
      
  •      《中国做对了什么——回望改革,面对未来》,周其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本书是作者有关近年中国经济问题的讲演、评论和访谈的合集,主要涉及改革开放三十年、通货膨胀、转型的困难、打通城乡土地市场以及未来的形势与挑战等方面。作者是文革时期的下乡知青,曾在东北边陲狩猎长达八年,1978年通过高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由此开始了系统的经济研究历程。
      
       作者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如果用最多数人口的日常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作为评价标准,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一定会被载入史册。”同时对伟大成就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不同于若干观察家认为的“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竞争力的根本,作者指出,“知识扩展才是中国经济成就的基础”,综合而言,“早已存在的要素成本优势、改革开放显著降低制度费用,以及中国人力资本的迅速积储,共同成就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至今已历三十余年,作者指出,当年邓小平关于中国的许多预言都已应验,然而有一点却是例外,即贫富差距。不论是官方统计和报道还是国内外学界的研究和调查,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观察,贫富差距的扩大都是不争的事实。“基尼系数”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更大的威胁和隐患在于不正当收入(尤其是利用公权力所造成的腐败)在中国有增无减、愈演愈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比解决一般的经济问题困难得多。
      
       (蔡舰 2011年3月9日)
  •     读完全书其实就是一段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作者在展示自己看法和立场的时候,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很多经济学的理论,比书本里面的更加浅显易懂。 是一本不错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宏观经济学简化成了MONEY,微观经济学简化成了PRICE。这是个不无新颖的观点,虽然有点片面,但是也涵盖了这两门经济学的主要部分。
      
      回到周先生自己的经济观点。概括起来就是注重产权和相信货币。产权继承了斯科的理论但是加上了自己的观察 - 中国的情况并不是严格的斯科性质的合同之后的产权,而是产权之后的合同发展。 这个观察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倒不是发现这个结果又多少意义,而是这种思考的方法非常有意义 - 即使诺贝尔得主的理论也有很多之前没有看到观察到的例外,什么东西都不是绝对的。 对于体制改革,周先生认为将来的政治改革模式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传送通道。 因为这个在包产到户中得到了证明。 但是那个时候的政治环境是在30年的动乱后邓小平出山后迫切需要的环境下的改革,而现在的政治环境是利益集团利益再分配的问题。 自从朱镕基后中国就陷入了这种状态。
      
      其它的一些看法。 这本书是周先生在不同场合发言的集合本。如果你仔细看每篇文章的时间的话,时间是很连续的。 几乎每隔几个月就有一篇这样的稿子。 我在想周先生什么时候静下来做学问呢? 如果仔细读这些文章的话,会发现很多文章都是内容重复论调统一,翻来覆去都是周先生自己一直坚信的产权和货币。 能称为经济学家的应该是安下心来做出一些学问,而不是这样经常的到处宣讲。那应该叫经济活动家,而不是经济学家了。
  •     需要一连串对的事情
      ——评周其仁《中国做对了什么:回望改革,面对未来》
      李华芳
      
      要解释中国改革为何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新制度经济学派是绕不开去的。这一发轫于科斯、经张五常光大、到周其仁传承的学派,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明晰产权,其余的交给市场。周其仁的新书《中国做对了什么》就对此进行了一个总结性的回顾。
      
      国外理论界用“邓小平戏剧(Deng’s Drama)”来描述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周其仁此书的重头文章也是《邓小平做对了什么》,这是周在芝加哥大学“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上的发言,核心的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论”以及“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论”的实用主义态度,无形中暗合了产权改革的思想基础,同期的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取向都是发展经济做大蛋糕,几股力量合在一起,催生了中国经济的三十年增长。
      
      周其仁经常讲的一个故事是,大冷天,农民在公家的地里枕着锄头柄睡觉,一放工回到自留田里拼命的干活。这个朴素的观察让周其仁对“产权”有极其敏锐而深刻的理解。周其仁后来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都是从产权入手。不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新时期农地制度的考察、甚至之前的电信改革和医院改革,无不是从产权角度入手看问题。
      
      不可否认,个人对自己的事情总是比对公家的事情上心。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清晰界定给个人的私有产权,将会促使个人想出各种办法来获得产权上的好处,或者尽可能的保护产权避免损失。这也是过去三十年来围绕中国改革发生的最重要的故事。
      
      但光有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地区的产权改革,对于庞大的中国而言,是无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身过程的。试点改革和局部改进,尽管有其意义,但局限性一样明显。中国改革的进程是渐进式的,但重要的是不断扩展和延续的。周其仁回顾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农村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活力的释放。这两个领域无疑值得浓墨重彩的描述。
      
      当然另外一个使中国改革获得成功的因素是长期相对稳定的人民币币值。周其仁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解释货币与通胀的关联,不过没有明确指出正是因为中国的人民币在过往的改革时期保持了相对稳定,使得在开放的同时,国内的经济并没有因此遭受全球的冲击。当然,这也得益于中国目前的资本项目管制政策,但币值稳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此书的副标题是“回望改革、面向未来”,对于周其仁而言,从之前的农地和国企部门的改革可以总结出的经验就是明晰产权,并实施一系列产权保护的制度。那么中国未来的改革动力何在?将会朝哪个方向去?周其仁的看法是继续推进产权改革,并从对外开放转到对内开放,通过向内转型推动中国进一步往前走。
      
      这意味着需要在更多的领域和更广的范围内继续推进基于产权制度的改革,要让中国做一连串“对的事情”。但周其仁同样意识到这并非易事,在“转型的困难”、“向内转型的困难”、“未来的瓶颈”以及“体制政策要靠前”等文章中,周其仁对中国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表示担忧。因此寄希望于通过“规则的确定性来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性”。
      
      向内转型或是中国未来需要做的一连串对的事情里重要的一件。而向内转型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理上要向中国广袤的内陆地区推进包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二是整个改革的方向要从对外开放倚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到扩大内需的内源性增长模式。
      
      这就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周其仁在书的最后几篇文章中着重讨论了“土地交易所”模式,依旧着眼于从土地制度作为突破口,走城乡统筹之路。既回望了改革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也指出了中国未来的道路在于城市化。如果改革的成功是因为做了一连串对的事情,那么理解改革也需要一连串好的解释,周其仁就是这一连串好解释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0h3k0.html
  •     渐渐清晰的一个概念是,人的解放促成了30年的经济成就。
      
      但是,30年后,怎样继续解放禁锢着的人性,成为一个更加艰难的课题。
      庞大的利益群体构成的权贵资本主义,已经盘根错节,缠绕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的局面谁人可以破解?
      邓以绝对的党内权威推行经济至上,颠覆了之前的禁锢,但物质主义的后遗症也在30年后的今天愈演愈烈,河蟹派是靠不上的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政治英雄出现,那么,一场自下而上的异动是可以想见的,这将会导致更大的社会成本,升甚至是灾难性的。温总昨天和网民对话,听其言,不可谓不明事理,实在是盘根错节的利益链让他们寸步难行,何况自身的品行同样值得拷问,言与行之反差,使他爆得“影帝”大名。
  •     喜欢周老师的逻辑和语言风格。这是周老师近两年文章和演讲的结集,其中的长文——《中国做对了什么》是应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科斯之约,对中国经济腾飞和增长的解释,同时清醒地指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将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我所知,胡舒立《新世纪周刊》拟于近期刊发该书的书评,并为此征集书评作者。有志于此者,如获刊出,不仅会有不菲稿酬,还会有《新世纪》周刊和《中国改革》改刊号相赠。
  •   我倒是觉得“内容重复论调统一”是有必要的,他的听众都是第一次听,所以他每次都需要深入浅出;对于经济学的门外汉来说,看书以后经过多次强化也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理论,有很好的科普作用。专业人士会去看他的学术专著吧,也可以从演讲中得到共鸣。积极做活动家也是经济学家经世济民、开启民智的直接方式吧。
  •   不入流
  •   这不是上一期财经萧敢的稿子么?
  •   我的确邀梁捷为财经写了一个稿子,但这个稿子是我给东方企业家写的,我想里面的内容十分不同,梁捷对周老师有婉转的批评。老别兄,任意的判断之前,读完基本的文章内容,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更是对你自己的尊重。
  •   本来以为周曾经是赵的智囊而对你青眼相看,可惜
  •   对我而言,看得懂,有收获,就是好文章
  •   书名明显用的张五常原话。但是周其仁对通胀的看法、对所谓“县际竞争的制度”都和张五常大异其趣。
    前些时候周其仁答《中国青年》记者赵涛问更是说“目前国际国内都有这么一个倾向,就是试图在理论上把中国转型中的制度和组织模式化,似乎官商不分的现实正在构建出一个新文明,似乎超级国家公司的中央计划经济模式虽然失败了,但变成碎块的小超级国家公司仅仅因为彼此之间展开着商业竞争就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经济制度。我对这些倾向持保留态度......”
    不知道匪盗老师对此有何评论?
  •   大一新生,看的第一本经济学的书..很有意思..但很多不懂..继续学习..
  •   什么言行反差啊...爆个料呗
  •   儿子,新天域。
  •   改革的僵局是改革的动力问题.既得利益集团拼命维持现状.
  •   从来都不能指望某一英明领袖能够救大众于水火,一点一滴,抬升共识才是出路,但那样何其漫长?
  •   《新世纪》已有一篇书评刊出,你在goole搜索“坚持做对了的事情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那里有转载。
  •   多谢 winterless,这个《坚持做对了的事情》,据我所知,是周其仁老师的弟子所写,作者杨典是笔名。
  •   坚持做对了的事情
    《新世纪》周刊 杨典
      中国究竟做对了什么,得以成就现在的经济辉煌?这是一个价值千金的问题。多年来中外学者对此一直在孜孜探求答案,各种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其中,周其仁的分析无疑具有独到的价值。
      2008年夏,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之邀,周其仁赴芝加哥大学参加“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科斯指定给他的会议论文——中文名称是“中国做对了什么”——便是用以总结中国改革30年成功最为重要的经验。
      周其仁是承担此任的上佳人选。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社科院农村研究所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从事农村发展调研起,无论是作为早期的决策参与者和推动者,还是后来的研究者,他始终没有脱离对中国经济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并笔耕不辍。对于这个问题,他早已成竹在胸。
      诚然,如作者所说,一篇论文难以全面回答这个宏大的问题。这篇论文,以及他在此前后所写的评论文章,集结成《中国做对了什么》一书,其实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作者对于中国经济运行的调查与认识——其中大部分成果都发表在各大媒体的专栏上,并已集结成册,都可以构成回答这个问题的要素。从《数网竞争》算起,这已经是第七本书了。“回望改革,面对未来”这八个字,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可以当之无愧。
      数十年如一日地深入实地调查,周其仁对中国的情况已了如指掌,但从了解到理论高度的升华,得益于系统的新制度经济学训练。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张五常,在其学术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回到香港大学任经济学院院长。当时同行们纷纷表示不解,只有科斯坚决支持。科斯认为,张五常的制度分析本领,对于研究中国刚刚开始的改革大有用武之地。这同样适用于周其仁。
      经济学的制度分析,尤其是对产权的研究,在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中,比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远为重要。相对而言,市场经济国家中的产权划分要清晰得多,保护产权的制度也成熟得多,而中国经济的改革起点是一个私有产权基本缺失的体制。在这个环境发生的改革,经济研究者运用制度分析方法自然可以得心应手。
      周其仁正是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来解释中国经济改革的翘楚。他在解释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时,把30年改革的进程凝聚成一点,就是通过各种权利的不断重新界定,大幅降低原本高得使中国经济无法运转的制度成本,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经济蕴藏的巨大潜能。其中的关键,是允许整个社会自发地尝试,向各个方向探寻各种成功的可能性;而国家政权的容忍、默许、承认,乃至将其中合理的成果合法化和一般化,则是更为重要的条件。邓小平无疑居功至伟。
      精到的理论概括来自对经济现实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经济分析的核心是研究人们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行为。在周其仁看来,其中最为关键之处,就是要真正了解具体、各不相同的“约束条件”,舍此则无法真正理解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而要了解各种约束条件,就非得亲力亲为进行考察不可。
      周其仁对中国经济的解释力的基础,正是源自他在理论和真实世界间的无数次来回碰撞。在其多年前出版的《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一书中,这一点就显露无遗。在回答“中国做对了什么”的时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回答了“中国哪里做得不对”,以及可能改进的途径。
      正如诺奖得主诺斯所说,经济增长不是常态,不增长才是常态。那些能保持持续增长的经济体,其原因是找到合适的制度。中国正是找到了能大幅降低制度成本的制度,才有了30年来的高速增长。但是“无论在产权的重新界定、企业家职能的发挥、市场经济框架的完善,还是国家权利的约束和规范方面,中国都面临着大量未完成的议题……”
      不过,“……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被实践证明做对了的事情,继续推进尚未完成的改革事项,未来的历史将有机会再次证明人们关于中国的乐观断言。”
      这两段话是周其仁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基本判断,也是他多年来乐此不疲地从事经济调研的基本原因。
      周其仁 《中国做对了什么——回望改革,面对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112398&time=2010-01-31&cl=115
  •   2008年,读过《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在芝加哥大学“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上的发言》一文。那张报纸珍藏至今。
    这篇文章也应该是全书的核心。
    杨典的书评太过于浅显了。
  •   这耕象使一篇百度百科资料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