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出版时间:2010-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平原  页数:352  
Tag标签:无  

前言

还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自序》谈到的,我主张“小题大作”。口子不妨开得小,但进去以后要能拓得宽挖得深。并非每个“小题”都值得“大作”,这要靠对重点文学现象的理解和把握。就整个中国小说史来说,从1898到1927年这三十年未免太短暂了些;但就其承担的历史重任——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而言,这短暂的三十年值得充分重视。对这三十年小说发展的历史,可以从文体学、类型学、主题学、叙事学等诸多角度综合把握(一开始我正是试图这样做);但如果抓住表现特征最为明显而且涉及面较广的叙事模式的转变,也许更能深入论述。当然,选择这被称为“形式革命”的叙事模式的转变作文章,不无对以往过分强调“内容层面”的研究进行反拨的意图。在论述过程中,我借用了一些现代西方文学研究方法。这既不值得夸耀,也没必要隐瞒。任何研究方法都只是一种假设,能否落实到实际研究中并借以更准确地透视历史才是关键。不曾与研究对象结合的任何“新方法”都只是一句空话;而研究一旦深入,又很可能没有一种“新方法”足以涵盖整个文学现象。

内容概要

  本书的写作的一大愿望是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意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并为此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但写作结果不尽如何所愿,只好保留小说的书面化一章作为附录,而把其他更不成熟的部分删去。 本书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从确定选题、通过提纲到最后写作成文,始终得到了我的导师王瑶先生的悉心指导。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书籍目录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上编 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第二章 中国小说叙事时间的转变   第三章 中国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   第四章 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变 下编 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   第五章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第六章 传统文体之渗入小说..   第七章 “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   第八章 结语 附录一 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与叙事模式的转变 附录二 说“诗史”——兼论中国诗歌的叙事功能 主要参考书目 书评摘录 索引 新版后记

章节摘录

中国小说家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无意中选择“情节时间”为突破口,这并非偶然。中国古典小说大都以情节为结构中心,作家们最为关注的自然是故事的布局;而金圣叹、毛宗岗辈以古文笔法评小说,关注的仍然是故事的布局。这就难怪20世纪初的中国文人只能从“布局”角度来评判外国小说。更为重要的是,当年翻译介绍进来的外国小说,“大都只能译出原书的情节(布局),而不能传出原书的描写方法”,因此,即使作家们想学习借鉴,“也只能模仿西洋小说的布局罢了”。而对外国小说“布局”的赞叹,又大都集中在小说的开篇。居然可以“后者前之”,不从神猴出世或者洪太尉误走妖魔讲起,而是直取故事中心。惊叹之余,不免纷纷模仿。在颇长一个时期内,如此简单的“开局突兀”居然成了不少“新小说”家和“新小说”理论家喋喋不休的话题与互相标榜的旗帜。1894年上海广学会出版李提摩太节译的政治小说《百年一觉》,1896-1897年上海《时务报》刊出五篇中译福尔摩斯侦探案,1899年福州刊行林纾翻译的“言情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这三部早期译作,不单开启了“新小说”三个重要的故事类型,而且代表了“新小说”家学习外国小说叙事时间的三种倾向和三个阶段。

后记

十五年前的著作,现在仍常被学界的朋友提及,而且被列为相关课程的教材或重要参考书,对于作者来说,是很值得骄傲的事。年少时意气干云天,以为自家著述真的能一本比一本好,羞于表示对旧作的眷恋。年龄渐长,方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便才气纵横的大学者,也都不该有这种“痴想”。著述一事,同样受制于天时地利人和,事过境迁,很可能再也没有那份激情与敏感,也再不会采用那样的表述方式。这也是我不悔少作,也不想修改少作的原因。明知不无纰漏,但当北大出版社希望重刊此书时,我还是非常兴奋地答应了。全书不做大的改动,百余处修正,均属语词或标点符号,涉及论述的只有两处:一是第一章《导言》中的“表三”,改动的四个数字,乃原先计算百分比时出的错,不影响大局;二是附录一《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与叙事模式的转变》篇首所引录的“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原先考定作者为梁启超,现在看来证据不足,还是照初刊的样子,称“佚名”更合适些。

编辑推荐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9条)

 
 

  •   陈大师是那种可以引领学术潮流制造学术热点的学者!博士论文即以小说叙述模式为题,参考了当时最新最权威的叙事学理论,并能不囿于西方叙事理论的圈套,而是结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实际情形予以考辨,得出许多精彩绝伦的见解!语言流畅幽默,从中可见大师的睿智与才华!
  •   一直很喜欢陈平原教授写的书。不仅有宽阔的视野,而且有圆润的细节。
    此书是陈老师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做出的完全透视,从中可以学到中国小说的太多知识,也可尽见陈老师之学术风采。
    推荐对文学感兴趣的同学读!
  •   中国小说叙事研究的经典之作。
  •   如果没有对中国小说的通彻了解,如果没有对小说理论的深入研究,这个题目是挑不起来的。
  •   陳平原教授本科和碩士期間在中大中文系求學,
    後來去北大深造,
    我曾經讀過那本著名的《千古文人俠客夢》,
    為陳教授的專業精神和深入淺出的展示,\
    這本更加學術的文體學研究專著則揭示了中國古典小說和現代小說在多種視角下的轉變,
    值得一讀!
  •   陈平原的博士论文。著述受制于天时地利人和,即使是二十几年后,也恐难以超越。但是,为啥子书有污渍呢,哭了噜。
  •   和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而且观点比较有启发性。
  •   好,很不错的文学专业书~~
  •   北大出版社的书,有保证
  •   我很喜欢陈教授的书籍。
  •   这个新版本,真不错,书页纸张质量很好。
  •   书还是不错的。但是书的包装不好。角都烂了
  •   值得一读,学有所益,推荐阅读
  •   书是正品。很喜欢。
  •   书很精美,发货也很快
  •   给学生讲叙事学买的参考书,挺不错
  •   可惜还没来得及读,下一步的阅读计划中。
  •   书的质量很好,看起来是正版。
  •   大家就是大家。想写写小论文,小文章,但一不留神就做大了,陈平原教授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写就成了一部专著了。“中国小说家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无意中选择‘情节时间’为突破口”。读者也可从这里入手。
  •   正在看,值得推荐。。
  •   没读过 根本没收到书 没货啊 话说退款给我退到哪里了
  •   好书,详尽
  •   这一版比原来多了几个书评文章。
  •   当作语文教材的补充读物来读 哪种都好 只是再便宜一些就更好
  •   有点像教材,不过还可以啦
  •   书很好,可惜印刷的时候换了页。不仔细看也发现不了!
  •   陈平原的书被许多老师开列在必读书目里,去图书馆借又往往被别人捷足先登,所以在卓越上看到价格也不贵,就买下来了。还是喜欢买书啊,可是囊中羞涩,只能钱花在刀刃上了,呵呵。
  •   这是本值得阅读的书!对中国叙事模式的剖析很精准!
  •   陈平原教授的书,很好!
  •   没办法,考研必看。啊
  •   叙事学专业的博士都看过这本书,说明它是经典的
  •   书的品相很好,但封面书角可能是运送中有折痕。
  •   写的很不错,挺有启发的,不过可能由于叙事学不是很了解,所以看得不是太懂。
  •   很喜欢的书,自己买一本收藏就不用跑图书馆借了
  •   毋庸置疑的优秀研究著作
  •   从前从友人那里听过陈先生的大名,拿到这本80年代出版的书籍,里面的研究范式仍然具有启发价值!非常感慨!
  •   较早的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中国小说的研究作品,看看。
  •   书的质量很差,包装也不是特别的好,弄得整个书脏兮兮的。更重要的是,书中很多都是黏贴上去的,书的质量极其差劲。不是集中印刷的,好像是整本书被拼贴上去的。购买的,千万要小心了。
  •   为写论文买的。不错的书。
  •   对写叙事方面的论文有帮助
  •   一直想买这本书。趁这次做活动买了。这是陈老师的博士论文,但今天看起来,依旧很给人启发。
  •   陈平原的成名之作
  •   现代文学
  •   朋友很喜欢,内容不错。 送货速度也快
  •   活动时买很合适
  •   优秀博士论文参考对象
  •   八十年代的作品
  •   喜欢陈先生的书
  •     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来说。时间串连。
      1898-1927为书研究中心。1898-1916梁启超,林纾等“新小说家”,1917-1927五四小说家
      1902-1906,1906-1911,1912-1916,1917-1921,1921-1927
      
      1叙事时间参考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故事与情节的区分,不是热奈特的“情节时间”与“故事时间”区分。
      到二十世纪接触西洋小说前,中国小说基本采取连贯叙述写法。
      情节时间:政治小说一起之突兀,侦探小说令读者骇其前而绎其后(见尸体倒叙在回看),言情小说之前后倒置(看官可曾晓得*的来历,原来,另表一说等),五四小说理论家对叙事的淡漠(很少有人谈及,不管是倒叙还是插叙,这种文法都理所当然了,但这种写法已与小说家的主观情绪及政治思想观更好的结合了,如狂人日记)
      
      
      2叙事角度相当于热奈特的“焦点”
      文言小说(唐传奇至明清小说)部分采用限制叙事(1第一人称,2史传笔法,对人物纪其行状,如柳毅传)章回小说全知叙事; 新小说家从谋篇布局角度切近限制叙事,借一人来叙事(老残游记中前面是游记,到后面写了翠巧的事情,又变成了全知。去查),录见闻的第一人称叙事(吴研人(读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五四时期第一人称叙事受青睐便于抒情,日记体,书信体小说风行(丁玲《萨菲女士的日记》、卢隐《海滨故人》),因第一人称如长篇的话就变得过狂热单调了,第三人称纯客观叙事(鲁迅的《药》),真实感的追求。离间与反讽,诗趣。
      
      叙事结构:作家创作时的结构意识。情节,性格,背景三要素选择何种为中心。
      小说三分法,风土人情,山水名胜让位于人物和情节,作家突出人事的政治层面含义的创作意图,景物被自觉地遗忘。(以前文人对风土人情重视,从南朝《荆楚岁时记》起重视,新小说家也有,不过不出彩,只是表态,未审美,只是为了增加小说真实感。胡适也说道中国小说缺乏风景描写技术——到了写景的地方,骈文诗词中的许多成语便自然涌来。老残游记中黄河结冰那一段比较好,看下),注重内面的新小说(“性格”被凸显了,如《老残游记》),政治小说中情节功能的削弱,五四小说结构重心的转移(不注重情节奇巧而是贴近生活,“我”有个性有心理),独白,诗意(五四作家在构思时,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风韵”,开始追求小说语言的表现形式)
      
      第七章 史传与诗骚传统219-245
      强调:1中国作家热衷于引史传、诗骚入小说的原因
      2影响中国小说发展的是“史传”与“诗骚”
      3史传、诗骚影响中国小说的具体表现
      
      长篇小说本身就是史书,如三国演义水浒;
      小说中常出现:“有诗为证”。
      五四作家,个人抒情,短篇小说较长篇多,翻译的童话多,赵景深的《安徒生童话》,冰心的。用诗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