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卡迪奥·赫恩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牟学苑  页数:252  
Tag标签:无  

前言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术文库”是近数十年来以北京大学学者为主体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集成,它是这个学术群体数十年来在“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中所积累的对于这一学术的理解和从事的学术实践,现在以“系列书系”的形式公刊于世。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复兴以来,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如果从学术层面上考察,可以说出现了三代主峰。以朱光潜、黄药眠、杨周翰、李健吾、钱钟书、季羡林、金克木、李赋宁、周珏良、陈嘉、范存仲诸先生为代表,他们是“文革”之后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第一代学者。以乐黛云、饶子、陈悖、钱中文诸先生为代表,他们是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繁荣和发展的第二代学者。目前,在跨入21世纪之后,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第三代学者。他们中间已经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学人。在几代主峰中间,也都存在着许多过渡性的学术桥梁。前一代主峰学者的学术与精神正是经由这些“学术桥梁”传达到了后一代的主峰层面上,承前启后,把学术推向新的境界。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建立与发展,与中国比较文学事业发展的轨迹相一致。它的前身“北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创建于1981年,由杨周翰教授领衔主其事。这正是第一代学者们致力于复兴中国比较文学学术的产物。它被定位于北京大学,或许这正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新文化与新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内容概要

  拉夫卡迪奥·赫恩(Lafcadio Hearn)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的著名作家。他原是英国人,后加入日本国籍,取日本名为“小泉八云”。赫恩的作品及其传播与接受涉及多重文化语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绝佳素材。《拉夫卡迪奥·赫恩文学的发生学研究》以“比较文学发生学”为理论基础,对赫恩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赫恩文学发生的多元文化语境及赫恩文学本身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赫恩文学的“实像”,探索了赫恩文学的发生轨迹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并进而引出对东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简介

  牟学苑,1977年生,山东淄博人。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比较文学及西方现代派文学。曾在《外国文学》、《大众电影》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节 赫恩其人第二节 赫恩的研究史第三节 本书的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一章 赫恩的“实像”与“虚像”第一节 关于赫恩的几个问题一、赫恩的眼睛二、“归化”与赫恩的身份认同三、赫恩对日本文化的“狂热”第二节 赫恩作品的基本传播状态第三节 赫恩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形象塑造一、赫恩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二、赫恩在日本的形象第四节 赫恩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形象塑造一、赫恩作品的汉译二、“小泉八云”的虚像第二章 赫恩文学的发生学考察(一)——“学徒期”的文学准备第一节 赫恩的文学观念及文学趣味第二节 戈蒂耶、洛蒂等法国作家的文学影响一、戈蒂耶美学思想的影响二、赫恩与洛蒂的“异国情调”第三节 赫恩对斯宾塞的崇拜第四节 《奇书拾零》及《中国鬼故事》的发生一、《奇书拾零》的赫恩式改编二、《中国鬼故事》及其故事来源考证三、《中国鬼故事》文本分析第三章 赫恩文学的发生学考察(二)——“日本创作”发生的文化语境第一节 “日本创作”的引路人吉卜林、洛威尔一、吉卜林对赫恩的影响二、赫恩与洛威尔第二节 日本人对赫恩创作的“中介”作用一、导游真锅晃二、同事西田千太郎三、隐身的“中介”——妻子小泉节四、赫恩的学生们第三节 赫恩与欧美日本学研究的关系第四节 怪谈类作品的发生一、赫恩对日本民间文学的挖掘二、赫恩对日本怪谈类作品的改编三、赫恩的怪谈类作品背后的中国渊源第四章 赫恩“日本创作”的发生学意义上的文本分析第一节 赫恩笔下的日本形象一、东方的第一天二、赫恩笔下日本的“异国情调”第二节 “爱日本者”的矛盾一、克己与忠义二、克己、忠义与神佛三、赫恩的思想矛盾第三节 赫恩“日本创作”的学术化转型一、作为“西方哲学家”的赫恩二、赫恩在民俗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创作第四节 《日本试解》的分析一、《日本试解》的主要思想二、《日本试解》的发生与矛盾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一 赫恩略年谱附录二 赫恩主要著作目录附录三 《拉夫卡迪奥赫恩作品集》分卷目录附录四 日本主要赫恩(小泉八云)研究资料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在前面两章中,本书梳理了赫恩“日本创作”发生的主要文化语境,其中既包括赫恩创作时的生存状态、心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氛围”的层面,也包括赫恩在这种复杂的文化场中的“认知型态”的分析。但相对来说,像《中国鬼故事》、日本的怪谈故事等改编类作品往往有较明确的原本,在几种文本对照的情况下其文本发生的脉络较为清晰。但赫恩“日本创作”中的大部是游记、随笔之类,属于纯粹的原创性作品,解读这样的“日本创作”单靠考证和比较已不能完全胜任。所以本章将在比较文学发生学的意义上对赫恩的“日本创作”进行文本分析,结合文本周边的特殊文化语境,探索赫恩笔下的“日本形象”、日本认识、日本观念的发生轨迹。  从广义上说,赫恩的“日本创作”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在建构一种“日本形象”。他的创作将西方已有的“日本形象”添补、变形、改造后再传送回西方,制造了一种赫恩式的“日本”。但赫恩笔下的日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合体。在日本定居的14年中,赫恩的思想、观点、心态都在不断变化,创作形式也多种多样,所以赫恩的“日本”并不是一个完整鲜明的整体,其中也分为多重层面。  从创作心态来看,赫恩抵日后,思想上有过几次变化。刚刚抵达日本的赫恩,其实跟普通的西方旅行者并无二致。虽然此前从书本上获得了一些关于东方文化的粗浅知识,但真正面对这陌生的日本时,其文化的“震惊感”依然是非常强烈的。对赫恩来说,一切都充满了新意,一切都那么迷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即《陌生日本之一瞥》,特别是第一卷。从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赫恩的关注点其实也就是普通西方人对“日本形象”的关注点:佛寺、神社、工艺品、鬼怪、盆踊、奇异的风俗、淳朴的人民当然赫恩也提供了一些增补和修正,但这都是在传统的“日本形象”框架内完成的。赫恩带着西方的“日本形象”所赋予的“期待视野”前去观察,然后又用优美的文笔将这个形象涂抹得更加光滑。从这个意义上说,赫恩与他的前辈们——那些写过“日本行记”的旅行家、传教士或是“异国情调”的作家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由于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失望,赫恩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精神乌托邦。随着对日本了解的深入,赫恩开始将日本认定为自己的理想。这也就是赫恩对日本的狂热期,所以周作人称他为“爱日本者”。许多日本人或是中国人都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赫恩的。但赫恩所爱的只是日本的一方面,即他所说的“老日本”(old Japan)。赫恩并没有因爱失去理智,他无奈地接受着日本的变化,看着日本由老变新,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远,加速奔向那个他所厌恶和逃离的方向。而与此同时,日本的种种负面也在他面前暴露出来,此时的赫恩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一方面对现实的日本充满了失望,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自己费尽心力找寻到的理想。所以这个阶段的赫恩越来越少写那种热情洋溢的游记,开始将创作转向一些无需暴露内心感受的记录性的文字或是怪谈类作品。  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赫恩的“日本创作”,从动笔之初,其“隐含读者”就是西方的读者。所以无论是游记,还是在狂热期写下的“代日本立言”的阐释性文字,赫恩的角色一直像一个导游。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赫恩的作品开始出现学术化转型,《日本试解》即为这类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出现这种转变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一者赫恩对日本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具备了创作这种作品的自身条件;二者由于思想上的矛盾,希望借不动声色的学术性作品避免表明情感立场;三者是由于接触的许多日本学家的影响;四者则是因为在大学任教的现实压力。但赫恩依据的材料往往是他人的研究成果,此外又缺乏正规的学术训练,所以他的学术化作品往往不为日本学研究者接受,相比于《陌生日本之一瞥》、《心》等作品,影响也小得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拉夫卡迪奥·赫恩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