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上下册)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秀明 主编  页数:1002  
Tag标签:无  

前言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迄今,中国当代文学伴随着时代社会的沧桑演进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比之于绵延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来说,当代文学经历的五十多个春秋只是短暂瞬间。然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它所具有的现代意义的文学特质以及内含的极其深刻丰富的历史经验,却是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无可比拟的。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当代文学,也早已作为一门重要基础或主干课程列入高等教育内容之中。“文革”前17年,当代文学研究,附庸于政治的、时评式的居多。由于刚跨入新中国的门槛,时问短,缺乏丰富的文学实践和积累,当代文学一时没有也不可能修史;作为一门学科,它还没有独立出来,而是基本依附在当时并不那么发达的现代文学范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积累的日趋丰富,才陆续产生了几部史著。尤其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的文学观、史学观的推动之下,倏忽之间,文学史的编写蔚然成风,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先后出版了数十部质量不等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一向比较孱弱的当代文学学科迅速强大起来,并摆脱附庸的地位,成为高校新开设的一门独立的课程,以知识的形式在大学教育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家教育部还将它与现代文学合在一起,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称谓,规定为大学中文系名下的二级学科。有条件的学校还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面向全国招生。凡此种种,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影响,使其成为近20年来的一门显学,同时,当代文学研究也引起了国际汉学界的广泛关注。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与其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同,这是一本“活”的文学史,对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既有深入浅出的概括分析,又有充分细致的史料展示。所“写”之“真”,即在于论述分析的客观,和所收史料的丰富全面。此书在手,可免读者“海选”资料之累。 与简明本比较适合于教学不同的是,这个全本信息更丰富,是目前很多考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生的重要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前 言  一 当代文学的概念内涵与历史范畴   二 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与时代新质   三 当代文学的学科特点与本书追求的文学史编写目标 上编 1949-1978年问的文学  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政治调整与文学的迷茫   第三节 拨乱反正与文学的新时期  第二章 诗 歌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郭沫若的诗歌   第三节 闻捷、李瑛的诗歌   第四节 流沙河、公刘的诗歌   第五节 大跃进新民歌与天安门诗歌   第六节 毛泽东等的旧体诗词  第三章 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   第一节 郭小川的诗歌   第二节 贺敬之的诗歌  第四章 散 文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魏巍的散文   第三节 刘宾雁的特写   第四节 邓拓及其“三家村”的杂文  第五章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第一节 杨朔的散文  第二节 秦牧的散文   第三节 刘白羽的散文 第六章 小 说(一)   第一节 中短篇小说概述   第二节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   第三节 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宗璞的《红豆》   第四节 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   第五节 李 的小说  第七章 小 说(二)  第一节 长篇小说概述  第二节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  第三节 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   第四节 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   第五节 浩然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  第八章 “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的小说   第一节 赵树理及其“山药蛋派”的小说   第二节 孙犁及其“荷花淀派”的小说  第九章 柳青的小说   第一节 时代内容的把握及其历史评价   第二节 形象塑造及其美学评价   第三节 题叙、结构与心理描写  第十章 姚雪垠、梁斌的小说   第一节 姚雪垠的《李白成》   第二节 梁斌的《红旗谱》  第十一章 戏 剧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十五贯》等传统戏   第三节 《洪湖赤卫队》等新歌剧   第四节 《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现代戏   第五节 “革命样板戏”  第十二章 郭沫若、田汉、曹禺的戏剧   第一节 郭沫若的《蔡文姬》   第二节 田汉的《关汉卿》   第三节 曹禺的《胆剑篇》  第十三章 老舍的戏剧   第一节 新时代的颂歌:老舍前期的戏剧   第二节 《茶馆》:对旧社会的诅咒与对下层市民的人道主义关爱   第三节 老舍剧作的京味与幽默 中编 1978--1989年间的文学  第十四章 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现代主义的冲击   第二节 创作自由与审美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文学精神思想的失调  第十五章 诗 歌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七月诗群”的诗歌   第三节 “九叶诗群”的诗歌   第四节 昌耀、雷抒雁的诗歌  第十六章 朦胧诗及其他   第一节 朦胧诗的崛起与风波   第二节 北岛的诗歌   第三节 舒婷、顾城的诗歌  第四节 杨炼、江河的诗歌   第五节 海子的诗歌  第十七章 艾青的诗歌   第一节 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第二节 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第三节 内敛的情感与深沉的哲思  第十八章 散 文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巴金的散文   第三节 孙犁、杨绛的散文  第十九章 报告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徐迟的报告文学  第二十章 小 说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刘心武的小说   第三节 蒋子龙的小说   第四节 谌容的《人到中年》   第五节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第二十一章 王蒙的小说   第一节 中年作家的先锋派   第二节 历史反思与批判精神   第三节 政治情结与艺术创新  第二十二章 汪曾棋、林斤澜的小说   第一节 汪曾祺的小说   第二节 林斤澜的小说  第二十三章 高晓声、张贤亮、路遥的小说   第一节 高晓声的小说   第二节 张贤亮的小说   第三节 路遥的小说  第二十四章 莫言、马原的小说   第一节 莫言的小说   第二节 马原的小说  第二十五章 戏 剧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丹心谱》等戏剧   第三节 《狗儿爷涅磐》等戏剧4 第二十六章 沙叶新、高行健、魏明伦的戏剧   第一节 沙叶新的戏剧   第二节 高行健的戏剧   第三节 魏明伦的戏曲 下编 1989--2000年间的文学  第二十七章 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文学三元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文化守成与作家边缘化的写作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的世纪末重构  第二十八章 诗 歌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于坚、韩东的诗歌   第三节 翟永明的诗歌  第二十九章 散 文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汪曾祺、张中行的散文   第三节 贾平凹、周涛的散文  第三十章 余秋雨的散文   第一节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   第二节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余秋雨散文  第三节 余秋雨散文的成就与局限  第三十一章 小 说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陈染、林白的小说   第三节 王小波的小说  第三十二章 陈忠实、贾平凹、高行健的小说   第一节 陈忠实的《白鹿原》   第二节 贾平凹的《废都》   第三节 高行健的《灵山》及其他  第三十三章 张承志、张炜的小说   第一节 张承志的小说   第二节 张炜的小说  第三十四章 王安忆、余华、苏童的小说   第一节 王安忆的小说   第二节 余华的小说  第三节 苏童的小说  第三十五章 大众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王朔的小说 第三十六章 戏 剧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闲人三部曲》、《思凡》等戏剧 附编 当代台港澳文学  第三十七章 台港澳文学概述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   第二节 香港文学概述   第三节 澳门文学概述  第三十八章 白先勇、陈映真的小说   第一节 白先勇的小说   第二节 陈映真的小说  第三十九章 余光中的诗歌与散文   第一节 余光中的诗歌   第二节 余光中的散文  第四十章 金庸的武侠小说  第一节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金庸武侠小说的精神内涵  第三节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结 语 走向21世纪的文学附 录 中国当代文学大事记后 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1949年10月1日,随着新中国的宣告成立,我国的文学艺术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国初至1978年间的文学虽与五四新文学传统具有内在的精神联系,但它无疑更多、更直接地继承了解放区文学的创作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初,作家们面对新的生活、新的任务难免有些手足无措。不仅来自国统区的作家,就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都有一个熟悉、理解的过程;而在新的生活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则有一个成长提高的过程。但是,历史并未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文学准备。出于高度的政治热情,当时作家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集中在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之上。因此他们的创作指向,大多是寻找具体的生活事件来阐释某一政治理念,不少作品写得较为匆忙。在长达30年的历程中,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一个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犹如滚滚东流的江水,虽有迂回曲折,但顽强不屈地前行。第一节 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听取并通过周恩来的政治报告和郭沫若的《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在大会期间,茅盾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周扬作了《新的人民的文艺》即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周扬特别强调了解放区的文学传统:“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后记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我主持编写的第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在萌生编写念头之初,有个问题一直在脑子里盘桓:怎样编写一部具有独特个性的当代文学史,寻找一种自己叙述文学史的独特方式,使其与近些年来批量复制、大同小异的文学史区别开来?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慢慢形成了这样的想法:致力淡化个人的主观色彩,强化和突出“文献性、原创性、客观性”。这个想法得到了许多同行师友以及硕博研究生们的支持。于是在经过一番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以后,便进入了具体的编写工作。整个过程是艰难的,它花费了编写组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有关原始资料的收集和遴选,更是工程浩大,我们把在杭州的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以及浙江大学中文系资料室有关当代文学方面的资料几乎都统统翻了一遍,复印的资料起码有几千万字之多。好在集体合作,大家积极性又高,所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如期完成了。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全本)(套装上下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内容全面客观,自己清晰,质量不错
    不过一分钱一分货,很贵呀
  •   颇有创意
  •   考研的书。。。还是很有用的
  •   还不错,就是有点贵了
  •   书很精美,感觉不错……
  •   浪费纸张,纯熟材料汇编
  •   我发现这本书很多章节直接照抄了洪子诚老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愤然!
  •   这是一本众多垃圾文学史中的战斗机!
    完全靠剪贴、复制、拼凑完成!
    字号小的那个穷酸样!
    还卖得那么贵!
    咋好意思?
    可惜我的钱,不如买几斤牛肉吃!
    那两位有名的顾问到底顾没顾一下?
  •   质量不错,印刷很好,推荐购买
  •   写真史,名副其实,就像作者自述的一样,文中很少有作者自己的情感色彩,只是一味的描述,读此书,就像看老照片一样。
  •   现当代文学考研必备,其实编者的观点并无太大新意,好在给出了很多评论文章的节选原文
  •   中文系本科大三及以下的同学可以看看。浙大的这套书,买个简明读本就够,除非是为了详细的复习与考试。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上,有广度没深度。有综合没细节。中文系本科大三及以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