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道德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托德•莱肯  页数:187  译者:陶秀璈  
Tag标签:无  

前言

新世纪伊始的几十年里,中美关系似将成为这个世界各个层面的最重要的保障。不过这种被双方利益驱动的日益复杂的关系并不稳固,甚至有时还很脆弱,并且由于中美文化间缺乏深入的理解,双方的关系亟待推进。要推进这一关系不仅需要能够传达共同价值和文化渴望的词汇,同样也需要一种能够表达相互差异的语言,这种差异使文化交流成了相互激发和丰富的契机。这个译丛绍介的是对美国哲学的研究性著作,而且初衷是为中国广大读者介绍美国真正的本土哲学,在绍介的过程中,纠正人们对实用主义的流误俗见:实用主义鼓吹的是权宜之计和投机主义,不配被视为伦理学。这个译丛更大的雄心是鼓舞人们接续实用主义和儒家哲学的对话。为此,丛书的主编甄选出书目,经过相关领域的行家里手的倾力翻译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努力,最终呈献给中国学界和广大读者。

内容概要

作者在本书中论证了实用主义认为道德就是日常生活的实践的理论,它不断进化、可教可学、也容易出错。道德规范既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不是个体兴去时来的主观情绪,而是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生活习惯。就如同在医疗和工程中的习惯一样,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属于理性评价的范围,并且随着新的挑战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作者这种对道德的实用主义说明,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摆脱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道路。  本书还要求伦理学家们去评估他们的理论探究的效果,在复杂、动态的社会和社群中,他们的理智工具是否能解决问题。这正是实用主义哲学所倡导的,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并且也担负着去改进实践的任务。

作者简介

托德·莱肯,美国俄亥俄州穆斯金泽学院(Muskingum College)哲学系副教授。

书籍目录

杜威归来(丛书总序)致谢导言作为矫正主义的实用主义元伦理学 道德理论化的根源 本书的计划 重构的矫正主义 与其他实用主义的关系第一章 对实践知识的一种实用主义的解释 实践知识的固定目的说:基本假设 意向性行为与辩护:固定目的观的论证 实践知识:习惯基础说 行知,新颖性,复杂性 习惯的合成相互渗透 习惯及其应对 作为历史传承的习惯 实践理性和持续学习 价值的慎思:一个事例和一个模式 伪装的固定目的说? 通过实用主义更好地学习 持续的评价 实践辩护的固定目的说中的真理 动机:习惯基础说 作为冲动性精力系统的习惯 习惯和意志 作为推动力的习惯第二章 行为中的善 引言 对善的功能性解释 内在的善和外在的善 非认知主义者和固定目的的幽灵 诸关系中的善 具体的善 冲突第三章 在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间 一个反对普遍主义和极端特殊主义的案例 反对极端特殊主义 丹西的极端特殊主义 约翰逊和图尔明的“新决疑法” 实践判断和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 道德原则的实用主义理论 常规的道德判断 权衡问题 道德论证的剖析 图尔明的实践论证的解释 道德盲目者的异议 解释的冲突:一个例子第四章 道德界限和道德权威:实用主义观点 道德的领域 道德的定义:有关区别 道德规范的一些一般性质 道德规范的权威 杜威的职责理论 一般化的规范 道德相异第五章 实用主义的社会批判 作为内在批评的社会批判 一种反对:我们需要“外在的标准吗”? 民主参与的认识论案例 杜威的公众理论 杜威的认识论论证 系谱学 系谱学和极端道德怀疑主义 系谱学探究和决断问题 慈善事业的案例 动物的案例结论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杜威证明,人民大众在开始社会探究过程时需要听取,以便更有效地确定和解决社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专家”切断了他们自己与公民的通路,他们就不能收集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和找到对应这些问题以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式。杜威写道:“专家阶层不可避免地要偏离共同的利益以至于成为一个具有私人兴趣和私人知识的阶层,而这样的知识在社会事务上根本不是知识。”@简单地说,既然“专家们”主张他们有资格制定规则,因为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价值,那么他们就必须考虑更多地从社会给自己输入信息。如果,他们并不考虑社会的输入,他们可能获得的任何知识最可能的是对他们自己个人兴趣或利益的反思。社会探究的适当“对象”是某一社会共同体所理解的价值和规范,以及由这些价值信奉而产生的困惑状况。也就是说,它仅仅考虑这些问题:人们能确定什么价值是有问题的,适当的解决办法可能是什么。进而,对社会问题的公开的公众讨论将有助于澄清问题的本质和推进人们去理解哪一种解决方案是适当的。民主参与有着一种认识的和教育的作用。对于人民大众太愚昧而不能参与政治决策这样的指责,杜威继续提出了两种更深入的回答,第一,他主张,这种指责可能夸大了作出有见地的政治判断所要求的条件。一个外行人可能并不理解电站运营和税收表格后面的机械工程方面的事实。但是,他确实知道来自污染意味的东西,并且确实具有这样的眼光: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可能造成疾病的风险,他也有某种道德期望,这种道德期望是建立在他所受到的教育的价值和规范的基础上,那些价值和规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道德传统的积淀。这就是他能够在民主公众的背景中表达和阐明的这种“价值一事实”知识。

后记

要了解美国文化,不能不了解美国的哲学。要了解美国的哲学特色,不能不去了解实用主义。中国五四以来,杜威的实用主义曾成为显学,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派,中国保守主义文化派和西方文化派的三足鼎立中,成为以胡适为代表的西化派的一面旗帜,杜威的实用主义在中国学界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建国以来对其展开了“革命大批判”,以肃清其“流毒”。在中国任何一本哲学教科书中,实用主义都是批判的靶子。本人当年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没有多少接触,但在“革命大批判”中对实用主义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两个观点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一是“有用即真理”,二是“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表明,革命大批判使实用主义又更加普及地成为“显学”,虽然是否定意义上的显学。今年我们来解读杜威的实用主义显然处于一种新的语境之中,因此对于实用主义的心态已经不像“五四”以来急于向西方文化全面接受的心态,也不同于建国以来“肃清其流毒”的心态。而是处于这样的心态:加强中西文化,特别是中美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促进相互理解,发展新型的国际文化关系。我们重构和正在重构自己的主流文化,我们已经有了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因而无须像当年那样不是全盘地接受,就是全面地拒斥。一方面,对于西方文化,我们既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心胸,又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气概。另一方面,世界人民也需要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正是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得以传播和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该书是对实用主义道德理论的重要贡献。就经典实用主义道德传统和当代伦理议题而言,没有别的著作能比该书更具启发性。    ——Michael Eldridge(UNC Charlotte)  莱肯在该书中通过对实用主义的伦理概念的精细研究,同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家们进行角力,证明了该书对于当代主流伦理学的重要价值。    ——Hugh La Follette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编辑推荐

《造就道德:伦理学理论的实用主义重构》:同文馆·实用主义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造就道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实用主义伦理学,一种新的视角,值得一看。
  •   可能是对杜威的作品不甚了解,感觉比较难读
  •   婴儿是先学会语法规则还是先学会讲话?你是先学会法律条文还是先学会如何不违反法律——即使你并不太清楚具体的法律条文?当代美国的宗教保守者借助不容变更的圣经真理来坚持同性恋婚姻在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对于婚姻道德的普遍理解建立在赞同异性结合这种不变的性习俗上,道德原则是不变的这种观念有助于维护那些从信奉这些原则中获益的人的特权——实际上,只要我们活着,我们的习惯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在不断的变化中,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总是在“生长”。一个面对烹饪任务的人不是连续应用一个接一个的规则而展开的,而是要同时调动一个习惯的整体,包括身体素质,感官能力,对料理的审美文化等等。按杜威的分析,康德的伦理学确立了道德自我的至高无上性,原则先行体现了它的基本旨趣。在社会实践中,这种理论塑造了一种尊重理性的传统,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乃是独一无二的道德目的,但杜威认为我们所有的判断都是可错性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不是我们应该努力争取的东西,并且动机与后果是必不可少的两面:一方面,人并不是停留于内心生活中,一个人的愿望再好,如果不借行为及其后果来表现,将显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行为的后果并非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选择的,受制于自我并体现了自我动机。动机并非产生结果的纯粹手段,后果进入了动机的结构中,动机也进入了道德后果中。杜威还用砖与房子的关系来解释道德动机与道德后果的关系:砖是建房的手段,但又不仅仅是手段...,因为它们最终成了房子本身的一部分,同样,行为及其后果是与动机不可分的,它们既显示动机,也形成和检验动机。杜威是一个强调知行合一的哲学家,这一点决定了他会将人的道德行为与认知联系起来考察并突出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性。那么儒家是动机论与后果论二者兼顾吗?对于善良情感大概没有疑问,但儒家哪里体现了对后果的同等看重?大概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吧,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从主观意识出发逐步取得成效。当然随着心性之学的发展,较多的偏向了内在动机。杜威比较强调美德教育(合理的教育是启发人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去学习去与人打交道从而提升自己),儒家心性之学似乎有所不同,而更强调直觉、体仁,不过杜威也认为在许多情况下道德直觉是很有益的,但是不够,也不能把道德直觉拔高或神秘化。心性之学类似一种生活实践形态的宗教,杜威则将经验主义彻底化了,是一种动态的实践的经验主义,明清的达情遂欲思想接近经验主义的思路但很不成熟,心性之学与杜威在理论形态上有相通性,但本质还是大不一样的。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