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走运河

出版时间:2010-0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林正  页数:2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梦想,人生才完整,每一个中国都该走一趟京杭大运河。  《骑车走运河》由著名导演高希希、北京大学运河专家李迪华倾情作序,著名作家莫言、方方,著名评论家张颐武鼎力推荐。

作者简介

  徐林正:作家、旅行家。出版有《文坛剽客》、《先锋余华》、《骑车走运河》等专著十多种,现致力于完成“骑车走世界”的骑行计划和创作计划。

书籍目录

有梦想,人生才完整 每个中国人都该走一趟京杭大运河序曲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附:骑车走运河路线示意图

章节摘录

插图:11点半到达张家湾镇。张家湾位于通州东北部通惠河、北运河和开挖于辽代的萧太后运粮河交汇处,而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万户侯张碹督海运漕粮至此设港,加上河道弯曲,故名张家湾,作为北运河北端码头延续了700多年。因从南方“漂来”的大量建设北京城的石料、木料要在张家湾装卸、验收,这里还形成了皇木厂等村子。张家湾镇中心街是一条狭长的东西大街,一派穆斯林气象,因过了饭点,又是最热的下午,街土行人很少。天气实在太热了,我不由自主地拐进了清真寺,顺便纳凉。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族三次西征,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都成了蒙古帝国的子民,他们随蒙古军队东迁至运河沿岸。明朝时,朱元璋西征时把一批回民带回南方,让他们在运河沿岸围绕着新建的清真寺相对集中地居住。因此,清真寺就像一颗颗明珠点缀在运河沿岸。张家湾镇95%是回民,在这里,汉人是“少数民族”。张家湾清真寺的阿訇(教长)是24岁的肖建凯。2000年,肖建凯从山东来到张家湾清真寺讲经堂学习,四年后留下来当了教长。张家湾清真寺规模不算大,大殿四周有六个圆玻璃窗户,每一个窗户都有一个伊斯兰教义的阿拉伯文图案,分别是:念、礼、斋、课、朝,第六块是重修后新增的“孝”。据悉,这六个圆窗户在全中国清真寺中绝无仅有。出寺往西第一个路口往南走到头,便是通运桥和修复后张家湾古城遗址。遗址门洞里,两个老人正在下棋,对我的探寻一脸不耐烦。通运桥建于明万历年间,见证了北运河和张家湾镇的沧桑。

媒体关注与评论

徐林正是经常有一些貌似不着边际的想法并且马上身体力行的人。比如过去,他非要辞去好工作去做自由撰稿人,比如现在又折腾骑车周游世界了……鲜活的气息、独到的视角、犀利的笔触,使得《骑车走运河》趣味盎然、别具一格。  ——著名作家 莫言这样的行走,能让人看到世界的细节。这是一种点点滴滴的观看。无数真实、朴素却又充满感性的细节,会在不经意间涌来眼前。而那些,却正是我们平素轻易忽略掉的。我以为,徐林正选择骑自行车周游、观察以及思考,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人都想这样,但很多人却无法做得到。  ——著名导演 方方徐林正骑自行车漫游天下,写成一本本书,《骑车走运河》是其中一部。这样的行走,可谓真生命中的真感情、真境界。这样的创作,可谓“原生态行走文学”。  ——著名导演 张颐武我一直想通过影视的形式来解读一下京杭大运河。因为这是一条拥有两千多年历史三千里行程的世界上最长、生命力最旺盛的人工河。这样的运河,该有着多少风景多少故事,多少起承转合多少恩怨情仇啊!但没想到我的朋友徐林正已经做了这件事,他不是用影视而是用自行车。  ——著名导演 高希希

编辑推荐

《骑车走运河》是培文书系·雅趣文丛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骑车走运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我先是有了骑行运河的想法,所以在这里买了本徐立峰先生(以下称老徐先生)的《运河漫记》。但老徐先生是从杭州出发向北走,且不是一次走完,而是分数次,一年多才结束的,并不适合做一本“路书”,所以又买了徐林正先生(小徐先生)的《骑车走运河》,这是一本适合做“路书”的书,很详细,也给我很多遐想的空间。两位先生都是性情中人,但风格是不同的,所以建议喜欢运河或是有走一遍运河打算的朋友,两本书一起购买,帮助会很大。
  •   这本《骑车走运河》比他的《单车万里走丝路》更好,虽然没有路途上的惊险, 但作者把沿途的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娓娓道来,文笔也好,非常值得一读。
  •   一部运河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游走地理上的运河也是在游走时光中的运河。
  •   骑车骑到如此,应该也算人中豪杰,细细品读,受益匪浅
  •   人文地理比较详细,感受下运河文化。
  •   之前看过 对作者描写的风土人情很喜欢 我也是一名骑行爱好者 表示这两本书很值得收藏
  •   很早就想买这本书,一直在看。
  •   看过之后,学到不少地理知识。
  •   值得一读!!1
  •   感到真实,有看头。
  •   多年来没读过这样的书,过瘾
  •   还没怎么仔细看,简单翻了一下,感觉作者是怀着满满的诚意写出来的,没有太多的浮夸,很真挚!
  •   书来到后,先看的就是徐林正的《骑车走运河》,二百多页,一直看到深夜才算读完,买这本书跟自己最近骑单车有关呗,忽然喜欢那些漫步在大地上的驴友们,就像许巍的歌一样,吹着自由的风,行走在旅途中。

    徐林正的这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的,书的封面和内容印刷的精美、朴素,简单的文字配上沿途拍的照片,使这趟旅行充满着个人的记忆,每个人的行走都是每个人的心灵记录,因此,相比许多高屋建瓴式的作品,私人记录更真实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是许多野史在史料的价值上面高于官修史作的原因。

    徐林正是北漂一族吧,看作者介绍是这样的,自由作家,70后。在这个充满躁动浮躁的时代,放弃一些东西,用四十天的时间独自沿着运河骑行也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这也是一次心灵的发现之旅,唯有独自一人面对世界的时候,心灵才有可能变得完整。“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这是前段时间看台湾电影《练习曲》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令人怦然心动,很多事都是这样溜走的。
  •   相比较之前那本《骑车走丝路》平淡了许多,可能因为都是平时常见的沿途风景,所以缺了点惊喜
  •   朋友哥哥迷上骑车运动,指名要买此书,说还不错。
  •   这本书还不错,对普及运河知识有帮助!
  •   没有走新疆写的好
  •   读了之后,也有了走一趟的冲动!
  •   最大缺点是照片有些不是很清晰,而且个人觉得有些照的太不专业!
  •   毅力可嘉
  •   人文气息浓,文笔畅美,强力推荐!
  •   粗略的看了一下,跟我当初买的时候所希望的内容并不一样。这是一本途中见闻式的游记,关于运河的历史及过往烟云提及不多。但是还算过的去了。也可以一读。
  •   生命体验,生活体验与文化体验!
  •   两本走运河的书刚刚读完,一本是徐立峰的<运河漫记>,另一本既是本书.应该说两本走运河的书都很好,各有特色,前者从南往北走,还走了洛阳至淮安,洛阳至临清.而<骑车走运河>是作者化了两个月时间骑车沿运河从北京到杭州的过程.也许是作者的作家和记者身份,所以在走运河过程中也充分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如遇到拆迁问题,小姐问题,饮食卫生问题和黑店宰客问题等,很贴近社会,读后有收获.当然可能是出版社的问题,书中也有一些小错误没发现,如16页1968年大跃进可能是1958.但瑕不掩瑜,还是好书.
  •   这本书几乎是不间断看完的,而与其一起买的《运河漫记》则断断续续至今还没看完。作者不亏是记者出身,对文字有较强的驾驭力,运笔平淡,对运河,对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描述~~~不禁让人也生起沿运河走走的欲望。
  •      两年前的夏天,林正就已经把他的日记初稿电子文件发给我。我曾尝试着向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推荐,人微言轻,不了了之。几天前,突然接到林正的电话,说他的骑走京杭京杭大运河的日记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出版社建议林正找两位有市场号召力的人物给他的日记写序,他希望请我从专业的角度推介。电话中我强力推辞,一则牵强,自己倾心专业,向来对市场或者商业化敬而远之;二则惶恐,如果不能号召市场,如何对得住朋友?林正坚持,言“专家中,只有你骑着自行车亲历过京杭大运河,你最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骑走京杭京杭大运河这件事情了”。林正低沉的声音中带着诚恳和兴奋,让我的记忆回到了他在骑走运河途中与我的一个个电话,于是应承下来。
      
        接受这个请求的几天以来,一直细细品读林正的文字,尝试理解出版社的要求,根据自己对京杭大运河的理解,都未能整理出清晰的题写序言的思路,于是决定放弃专业思考,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
      
        林正的日记中,粗中有细地记载了整个行程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个个瞬间。我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有些矛盾,他流畅纯熟的文字用来记载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未免大题小作,对着人们习以为常的平凡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慨,有让人感觉是文人的无病呻吟的嫌疑。
      
        这样说,是想“从专业角度”提醒读者从不要过多从林正的笔记中猎奇,因为那可能会很快失望——日记的主体内容是写实的,详细地记述今天运河和运河人的生存状况,大胆伸张日渐被人们忽视的运河文化身份,毫无哗众取宠之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日记中不少描述甚至是琐碎的,乏味的。
      
        读者需要知道,正是这些写实的、琐碎的和乏味的记述才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可供人们比较的,是最终会真正引发人们对于运河兴趣的内容。可以相信,不久将来,将会有人拿着林正的日记沿着他的足迹,体验运河的人、生活、美食、景致,挖掘出更多被林正忽视的、没有来得及遇到的细节,没有去探访的角落,没有遇见的运河边的人们。
      
        林正用自己的生命和信念走过了这趟艰难的旅程,记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运河。林正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他的日记中不时流露出这样的体验。孤独容易引起人的思考与遐想,孤独时倾向于抒发自己内心告白,孤独时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日记中的感慨和联想都是带着他自己对运河、对运河沿线人们生活的理解和期待的,是在验证他自己的人生观,骑走京杭大运河,对林正、对我,和任何一个做过、将做同样事情的人,都是一次宝贵的和深层次的生命体验。从个人的角度,日记中所记载的一切,大多是经过自己的思维选择的,并非关于运河的全部。
      
        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个目的林正将肯定是达到,日记的出版就会是很好的证明。不过,引起人们注意的不只是林正的日记,这个人,而更是运河!被人们日渐疏远的运河,成为排污河的挣扎着的运河,故事渐少的运河,人们生活改变了的运河——一条与人们想象中伟大、壮观和隽永的京杭大运河不太一样。然而,林正的日记向我们清楚展示了,一条活着的运河,一条潜伏了希望的运河,一条可以与之交流的运河。二者都是事实。所谓趋利避害,只有在有爱的侵染下才会发生,林正把他的爱托付给了他走过的土地。这爱,具体而坚强,相信将会通过他的日记传递给热爱脚下每一寸土地、珍惜生命和文化体验的千千万人。
      
        当这样的爱汇聚成为一股股洪流,沿着京杭大运河、长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古蜀道、长江、黄河、南岭山脉形成奔流不息的人群时,人们将惊讶发现,每个人都和脚下这块五千年来繁衍生息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沃土血脉相连,人们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证,从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呵护身边的土地、悉心保护祖宗留在大地上的印记、铭记并传播先人留下的故事,用自己的行动书写新的文化篇章。
      
        对运河和运河人的的生活写实的记述,赋予了林正的日记专业价值,他的日记将成为文化学者、历史学者和社会学者研究运河的第一手资料。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学者将从他的日记中获得保护中华民族身份事业的鼓舞。经济学者和旅游学者将从他的经历中思考构建杭京杭大运河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的设计和经营灵感。
      
        恩格斯说“人们看到的,正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每个中国人一生中都应该走一趟京杭京杭大运河,或徒步,或骑自行车,用生命体验属于自己的庄严国土。林正的贡献是,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文字,记录了运河的一个“时间剖面”。这样的剖面多了,人们就能时刻听到自京杭大运河发出的生命的、人的和文化的声音了,庄严国土上,没有人会担心民族身份问题了。
      
        从专业的角度,还希望林正有朝一日能重走运河,走的更慢些,记述更加翔实些!还希望读到这本日记的朋友,不仅要加入到林正的行列中来,一起骑走京杭大运河,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感悟生命、生活与土地的心灵联系,还要一起记录每时每刻发生在神圣国土上的故事,让这些故事流传下去,以激发出更多的故事!2010年4月27日于燕园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他带着北大景观设计学专业的研究生骑车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考察)
      
  •   人生梦想之一。。。运河之美,亲身体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