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本皓嗣中国讲演录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川本皓嗣  页数:203  
Tag标签:无  

前言

当我在记忆里搜寻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去中国,之后文去过几次时,发现了一个十分意外的事实。那就是自从1970年结束留学生活,从巴黎回到东京以来,我除了开会、讲演和教学以外,居然没有经历过一次完全与工作无关的海外旅行。如果仅限于日本国内的话,偶尔也会鼓起勇气去享受纯粹的“观光”旅行(不过即使在国内,也还是各种短期讲座和讲演居多),同时如果是因为受邀出席国际学会之类的话,有时也会带上妻子或孩子、或者只是单身前往世界各国,并利用这个机会顺便探访名胜古迹,漫步当地的大街小巷。但是仅仅为了旅游就特意坐上飞机越海而去的好兴致,却似乎根本就与我无缘,因为我是个天生懒得出门的人。而且,倘若是参加学会,时间也很有限。大的学会往往会安排“郊游”(excursion)活动,加上学会,一般前后长达一周。因此在这期间,自己所担任的所有大学课程就必须各休课一次。

内容概要

川本皓嗣现职为日本大手前大学校长、教授,曾任世界比较文学会会长,是代表日本比较文学界最高水准的国际著名学者。川本皓嗣教授多次来中国访问、讲演,他对东、西方诗学均有精湛的研究,并且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扎扎实实的文献性研究的功底,而且善于将西方文艺理论与东方文学史研究灵活、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阐述了日本文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对于我国学术界一些全面照搬西方理论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这本讲演录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关于比较诗学的研究,后半部分主要是关于日本文学、文化的研究,是作者几十年从事日本文学以及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的精华。

作者简介

川本皓嗣(1939—)日本大手前大学校长、日本学士院院士,并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 
从广域的“何谓诗”之角度,以日本古典诗歌中的“挂词”(pun,双关语)为中心,长年从事日本诗歌(包括和歌、连句、俳句、近现代诗、翻译诗)和中国、欧美的诗歌与诗学的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日本诗歌的传统——七与五的诗学》(岩波书店,1991年,获1992年度小泉八云奖、三得利学艺奖,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2004年出版)、《岩波学术讲座75:解读美国诗歌》(岩波书店,1998年);编著有《美国诗歌选》(岩波文库,1993年)、《文学的方法》、《翻译的方法》(东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1997年)等。

书籍目录

韵律还是理性?拥护消极能力——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主席离职所感诗语的力量——俳句和意象派诗歌俳句东与西——俳句之华在于新挂词、对仗与隐喻——双关语的比较诗学比喻、对仗与挂词——双重意象的比较诗学音数律的宿命——构筑东亚诗学作为翻译手段的汉文训读东亚文化交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日本的日本文化研究和外国文化研究“古典”在日本的含义日语教育与日本文学、文化素养日本人是独特的吗?——国民性论的背景恐怖活动、权力与接受统治——比较文学研究者的政治观

章节摘录

你们中的许多人大概还记得,在199王年ICI。A东京年会期间,日本诗人大冈信组织了一个国际连歌会议。在那个会议上,来自外国的诗人,包括洛森·朗特(Roseann Runte),一个用法语写作的美国诗人、当时的ICI。A秘书长,仅仅想到要群体做诗便退缩了,更不用说还要接着前面一个,后面再跟着另一个。在与前面的诗句若即若离的同时,又要与前面的诗句完全断裂,这种奇怪的规则使他们很不舒服。但是群体写作的魔力渐渐吸引了他们,后来他们承认说,出乎他们意料并使他们惊喜交加的是,连接在他们自己的诗句后面的诗行常常揭示了隐藏在他们心中、但是当时还没被他们自己意识到的东西。在今天的文学批评中,意图谬误已经是一种常识,但是认为一个单一的作者将一种单一的意义放入他的文本这种过时的观念仍然存在。在东京,诗人们一开始感受到的震惊证实了这一点,因此,连歌看起来古怪的规则是为了揭露和显现实际上对所有语言文本来说,都与生俱来地容许对其施加多种解释。俳句有名的语意的不确定(而不是含混),源于它是作为连歌的起始句出现的。它在意义上非常开放,因为它虽然可以独立,自成一首诗,但是它仍然时刻准备着充当连歌的发句,等待着另一个诗人写出它的下旬。但是发句的作者并不知道接下来的诗句会是什么。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他不能左右自己的发句被怎样解释,也不能控制第二个诗人会展现其中的哪一种含义。就像日本、韩国和中国的水墨画一样,俳句包含了大量的空白,等待读者和其他诗人来填充。

编辑推荐

《川本皓嗣中国讲演录》:北大学术讲演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川本皓嗣中国讲演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套书中有不少好书。
  •   川本慨叹能通多种西方语言的西方学者比比皆是,但是能通中、日、韩三种语的很难找到,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日语值得一学,韩语个人觉得学它的价值不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