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程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闫祯 编  页数:382  字数:600000  

前言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高师院校的公共教育学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理论深奥空洞,体系烦琐庞杂,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忽视学生已有经验和心理体验等问题,使得学生对“条条”充斥全书感到厌倦,对“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感到不满。加之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设计范式的封闭性,使得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的教育教学研究的鲜活理论、新的知识,很难甚至无法及时进入教育学课堂。“教育即生长”、“学习即生活”、“教育即民主”、“学会学习”等现代重要教育思想很少在教育学中得到反映。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总结和吸纳。在中小学教育中大力提倡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育学教材中却很少得到体现,在中小学大力倡导交往互动,但现行教育学教材仍是居高临下以教训人的姿态搞单向传输。中小学新课改热火朝天,师范院校教育学却冷冷清清,从而使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未来教师,无法迅速顺应时代变迁和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无法融人中小学火热的教育改革实践。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的教育实际,我们必须敢于打破旧的范式,寻找教育学的新话语,为新范式的构建奋勇创新。  鉴于此,我们应用“模块化”的理念来整合教育学科与教学实践,打破传统教育学教材的编写范式,紧握教育学科发展的时代脉搏,倾听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呼声,坚持服务于学生走向基础教育教师岗位的实际需要,精选教育学科发展的丰富内容,吸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最新研究成果。组织编写了《教育学学程——模块化理念的教师行动与体验》,将教育学内容整合设计为五大模块,即教育理论模块、教育要素模块、教学论模块、教师技能模块和教育管理模块,共二十二章。全书以“模块”为单元统领全部内容,根据每一“模块”内容需要设“章”,“章”下设“节”,每节的写作体例均为:“导语”、“现场直击”、“理论讲述”、“学习拓展”,每章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安排“思考与实践”,本书体现了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案例研究为载体,具有学习时间短,形式灵活的特点。教材各模块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相对独立体,有各自的主题,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同时充分利用“模块”的生成性,教师能够及时吸纳新知识和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实现从“教程”向“学程”的转型,建构一种自主选择、灵活组织、具有开放性和独立性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学习教育学知识与教师职业生涯的积极建构。  本书的“导语”旨在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概括了解,并与之前所学内容相衔接。“现场直击”结合章节内容安排,精心选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有典型性、具有研究价值与指导意义的案例或课例,反映了课堂教学中教师遇到的问题或现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直观的感受,形成感性认识,同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所选案例有整节课实录,也有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讨论的精彩片段,还有教师课后写的反思文章。

内容概要

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中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材。全书应用“模块化”理念,把教育学的基本内容整合为五大模块二十二章,即教育理论模块、教育要素模块、教学论模块、教师技能模块和教育管理模块,系统论述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教育实践的基本问题。在内容选择上,充分叙写了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增加了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教育行政和教育法规知识,增加了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的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课堂管理技能和学校教育科研技能等内容。教材在撰写中充分应用模块的“生成性”,每节均以“导语”、“现场直击”、“理论讲述”、“学习拓展”等栏目为载体进行叙写,而每章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安排了“思考与实践”,给学生以思考和启迪。这样既吸纳了教育学科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教育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又反映了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既注重了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又关注了学生对教师技能的掌握;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和课堂讲述,又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教为主导和以学为主体的统一,使得《教育学学程:模块化理念的教师行动与体验》的使用范围更加宽泛而富有生命力。

书籍目录

模块一 教育理论 第一章 教育学概论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范畴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教育概论  第一节 教育及其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及发展 第三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 学校德育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 学校德育过程与原则  第四节 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模块二 教育要素论 第六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七章 学生  第一节 学生的本质与地位  第二节 师生关系 第八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改革模块三 教学论 第九章 教学概述  第一节 教学基本理论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 有效教学 第十章 教学目标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 第十一章 教学方法论  第一节 教学原则  第二节 教学方法  第三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第二节 教学评价方法模块四 教师技能论模块五 教育管理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德育目标的含义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也就是说,在进行德育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品德的人,在观念中就已经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德育目的是以德育工作的最终结果体现于受教育者身上的品德来衡量的。德育目标制约与影响德育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选择与确定。  和其他教育目标一样,德育目标具有方向性、预见性、超前性等特点,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导向、选择、协调、激励、评价的功能。所不同的是,与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活动的目标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其表现在:①具有历史性。德育目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②具有民族性、国家性。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的社会环境中,必然形成大致相同的文化、习俗、传统,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德育目标上。③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制订德育目标总是从维护其本身利益出发。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提出的德育目标也难免打上阶级的烙印。④具有人类共同要求和反映一定时代的特性。  (二)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和序列化  德育目标的层次,是指同一目标在不同层级学校、不同班级的德育过程中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实际的教育标准。德育目标的序列,是指把同一目标中的不同层次按其高低不同的要求、顺次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德育目标的层次和序列二者密不可分,层次是形成序列的要素,序列是层次的系统化。  就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实际而言,其层次和序列大致如下:  从层次而言,德育的总目标是第一层次。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心理品质教育目标等是第二层次。思想教育目标中的人生观教育目标等、政治教育目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等、法制教育目标中的纪律教育目标等、道德教育目标中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等属于第三层次。第三层次的德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此外,各种可操作性的具体目标在各级学校中的具体要求即德育课程标准,是德育目标的第四层次。其层次还可以细分下去。一般认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活动往往是在第三层次、第四层次的德育目标指导和要求下进行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学学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我的老师编的书,很全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