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释论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邓联合  页数:463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庄子的哲学思想,冯友兰先生曾经概括为十六个字:  游于逍遥;  论以齐物。  超乎象外;  得其环中。如果说“游于逍遥”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理想,“论以齐物”则是达到这个理想的哲学方法。“超乎象外”是说这个理想是超越于现实的,“得其环中”是说这个理想最终仍然回归于现实,“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王博立足于现实的感受,把庄子的心灵世界概括为“无奈与逍遥”,认为庄子的心情可以说是始于无奈而终于逍遥,但终于还是没有摆脱开无奈。只看到无奈的人是沉重的,只看到逍遥的人是没心没肺的。正是在无奈和逍遥之间,在不得已和自在之间,庄子哲学才体现出它的厚重和深刻。  王博的概括别具一格,入木三分,使我联想起卢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无往不在的枷锁是无奈,生而自由是逍遥,看来卢梭的心灵世界也和庄子一样,也是在无奈与逍遥之间来回不断地游荡徘徊。  邓联合把“逍遥游”看作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认为其中具有复杂矛盾的二重结构,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且是一种外在的生存方式。就精神境界而言,表现为安顺自适与忘我超拔的二重性;就生存方式而言,表现为随顺委蛇与疾俗孤傲的二重性。

内容概要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本书在全面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独立新解,力反学界大多采取的玄远高明的阐释理路,把“逍遥游”归结为精神境界和生存方式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形成复杂且相通的二重结构。以此为分析框架,作者详细讨论了庄学史上五个典型的诠释个案。在勾勒出“逍遥游”作为一种人生精神多元化的历史流变之后,作者进一步指出,“逍遥游”的思想传统可在人生哲学的层面上内在地支持和接引自由主义理念。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现为山东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和庄学史。

书籍目录

序序绪论  第一节  “逍遥游”:“难庄”、“废庄”与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  第二节  “逍遥游”:“好庄”、“师庄”与庄子哲学思想的复杂影响  第三节  “逍遥游”:阐释与方法第一章  “逍遥游”篇疏解  第一节  篇名由来    1.两种代表观点    2.刘向拟题说辩议    3.内篇之题或出淮南  第二节  “逍遥”与“游”    1.“逍遥”的用例及本义    2.“游”:身之游与心之游  第三节  缺文、羼人及结构    1.《庄子》文本的片段性    2.《逍遥游》篇的文本复杂性  第四节  范畴与主题    1.范畴:“无待”、“无己”、“大”    2.非政治化的个体生命理想第二章  “逍遥游”作为生存方式的二重性  引  言  轴心时代的个体  第一节  君主政治与士人生命的困危    1.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2.枉道从势  第二节  随顺委蛇与嫉俗孤傲    1.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2.一宅而寓于不得已    3.不内变,不外从  第三节  道德、非道德与超道德    1.仁义是非,樊然殽乱    2.以天属    3.自私与自善自高  第四节  民间化与非政治化    1.士:从贵族之末到“四民”之首    2.陆沈第三章  “逍遥游”作为精神境界的二重性  第一节  意义世界的解体与士人精神的孤独    1.现实世界的“尘垢化”    2.圣王历史叙事的消解    3.“天道”之远逝    4.心若悬于天地之间  第二节  安顺自适与超拔忘我    1.心死: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2.心不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第三节  有情与无情    1.《庄子》中的“情”字    2.以理化情    3.冷眼与热肠:逍遥圣域的人间性  第四节  在低微中达致高伟    1.飞升的神异“至人”    2.登假于道    3.警乎大哉,独成其天第四章  《淮南子》:处神养气。应待万方    ——黄老化的圣主“逍遥游”  引言  历史语境的差异与“逍遥游”的多元流变  第一节  主角与主题的转换    1.刘安及其个人志趣    2.《淮南子》的思想归属    3.圣主“养生以经世”  第二节  圣主“逍遥游”中的身体维度    1.《淮南子》之“逍遥游”文本的蕴义:出世哲学?渴望自由?    2.神之养:游心于虚,恬愉自乐    3.形之养:适情不劳,知足常佚    4.形神各宜,自得全身  第三节  圣主“逍遥游”中的政治维度    1.天下之要,在于我身    2.虚无恬愉者,万物之用也    3.节逸自养,万举不陷    4.吾与天下相得第五章  阮籍:狂慎浮浊世,身志终未安    ——“逍遥游”与儒家士人的二难境遇  第一节  依违各半、歧异多出的应世方式    1.逼迫挤压下的“生存智慧”    2.至慎、托病、善变、酣酒    3.远仕、悖礼、狂傲、任情  第二节  欲去还留、游移无定的生命期求    1.困顿苦闷中的精神出走    2.超世遗俗,逍遥域外    3.小大皆适,生死何安第六章  郭象:任性各得,同于大通    ——“逍遥游”与差等秩序中的个体存在样式  第一节  自通、常通与大通:《逍遥游注》疏义    1.诠释策略    2.第一部分:开篇至“圣人无名”    3.第二部分:“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窗然丧其天下焉”    4.承继与批评:郭象《逍遥游注》的深远影响  第二节  群物的有待逍遥    1.逍遥与“性”    2.逍遥与“分”    3.逍遥与“所待”    4.“有待逍遥”说的思想前缘    5.融人庙堂,各尽伦职  第三节  圣人的无待逍遥    1.“无待逍遥”说的思想前缘    2.“游外”    3.“冥内”    4.“大通”:各安性命,上下相得第七章  支遁:寂心冥神,与物推移    ——玄佛交融中的“逍遥游”  第一节  支遁与《庄子·逍遥游》  第二节  物物而不物于物,玄感不为    1.“支理”新旨辩议及支遁批评“向郭义”的理论实质    2.“逍遥游”释论的内转与佛教视域的融入  第三节  游心于空,逍遥于世    1.心有色空    2.心:逍遥与解脱    3.身:无可无不可    4.玄学与佛理    5.名士与高僧第八章  王夫之:凝神相天,寓庸两行    ——“逍遥游”与君子之道的互参  第一节  《庄子》与晚年船山  第二节  无小无大,可小可大:《逍遥游解》疏义    1.游与逍、遥    2.第一部分:起首至“圣人无名”    3.第二部分:“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结尾  第三节  游心环中,赞天之化    1.游于六合之外者,乃可游于六合之中    2.浑天    3.天游者,澄神守气之功    4.恒有清气在两间以成化    5.精而又精,垂及万岁  第四节  游人之樊,存己存人    1.君子之学,不卤莽以师天    2.寓庸以逍遥    3.两行不碍,各得其逍遥    4.道靖于己,物皆可游结语“逍遥游”的现代余韵  第一节  黑暗时代的个体抉择  第二节  “逍遥游”与自由参考文献附  录  论庄子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及症结后记

章节摘录

  大异于儒家士人的在民而不自视为民、不安于在民并总是希望有朝一日重返庙堂而为天下所用或者用天下,庄子却能以释然欣然之心态逍遥安处于民间社会。而庄子之追求其自身的“无用”,以及不愿成为棱牛而“入于大庙”,一方面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保全性命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更是为了从己身上消除所有可能被君王罗致笼中的潜在的工具性因素,以一种与当政者绝对不合作的姿态,保持其非政治化的民间生存方式。纵然这种自我边缘化的生存方式常常伴随着贫困和苦难,但对于庄子而言,个体在世的终极依据和价值惟需至上之道而完全不需要通过政治活动来确证,因此只要载道于心,何妨以此游身于人间世?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通过“自埋”“自藏”、“陆沈”于民,真正挺立了独立卓异的个体人格。  仍需强调的是,即使庄子已属“四民”阶层,且对底层民众怀有深切的哀怜和同情,我们也不应把庄子思想定位为民众意识的代表或处于无声状态的劳力者所发出的声音,其“逍遥游”也更不应被理解为底层民众所渴望的生存方式。换言之,“逍遥游”这种生存方式归根结底仍属于“士”而非“民”的生命哲学。而庄子之所以选择驻身栖心于民间,实质上是为了永远避离污浊的政治场域,宁愿食其自力(例如织屦)也不食君之禄,宁愿在底层辗转挣扎也不希求显耀于庙堂——并且民间生活原本另有一番乐趣在内,从而坚守一种由外而内彻底非政治化的个体生命理想。因此,所谓民间化和非政治化本为二而一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形式,属于“民”的范畴;后者是实质,属于“士”的范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逍遥游”释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