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历史化”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程光炜  页数:24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80年代的文学和学术已经成为一座“知识·历史·遗址”,本书认为通过“重访”的方式,才能比较客观和真实地接近它,把其中被各种叙述所覆盖和压制的东西尽可能地揭示出来。这种揭示的目的不是“揭破历史真相”,“发现历史隐秘”,而是把它变成研究今天文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作者简介

  程光炜,1956年12月生,江西婺源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朦胧诗实验诗艺术论》、《艾青传》、《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诗歌时评》、《中国当代诗歌史》、《雨中听枫》和《文化的转轨》等。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文学史哲学
 第一章 历史回叙、文学想象与“当事人”身份
  ——读查建英编《八十年代访谈录》并论对
  “80年代”的认识问题
  一、“出国名人”精神和知识上的优越感 
  二、“历史回叙”中的“文学想象”
  三、客厅、咖啡馆和“当事人”身份
  四、“插图”正在融入80年代的“历史建构” 
 第二章 我们如何整理历史
  ——十年来“十七年文学”研究潜含着的问题
  一、被安装的“新启蒙编码”
  二、“现代文学”生产的“当代文学”
  三、与“再解读”联姻的“十七年”
  四、整理包含着对研究历史的知识的整理
  五、整理同时包括了对研究者自己的整理
 第三章 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
  一、问题的由来
  二、80年代文学的“现代化想象”
  三、被遗忘的“十七年”文学资源
  四、80年代与“十七年”的关系
  五、再回到对80年代“现代化想象”的检讨之中
  六、重回“十七年”的一些问题
  七、怎么来理解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
 第四章 重访80年代的“五四”
  ——兼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下性”问题
  一、“五四”与“文化专制”
  二、“五四”与李泽厚的“启蒙与救亡”
  三、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下性”
  四、“现代文学”已经变成了“古代文学”
  五、“年鉴派”命运与重提“当下性”
第二编 文学史的社会学
 第五章 80年代文学研究的“文学社会学” 
  一、80年代文学中的“社会学空间”
  二、文学“社会学研究”的外部环境
  三、文学思潮的“社会学内涵” 
  四、“文学社会学”的两个层面 
 第六章 文学研究的“参照性”问题
  一、在被批评的情境中看文学现象
  二、知青小说是如何寻根的
  三、80年代初文学的“儿童叙述者”形象
  四、对“不喜欢”和“喜欢”的问题的理解
第三编 被生产的文学史
 第七章 《中国现代小说史》与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
  一、《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来龙去脉 
  二、西方视角中的“左翼中国”
  ……
文学、历史和方法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历史回叙、文学想象与“当事人”身份  ——读查建英编《八十年代访谈录》并论对“80年代”的认识问题  2005年6月,“海归”文化人查建英女士采访并编选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后,立即在知识界热销,并登上包括三联韬奋书店在内北京各大书店的“本月销售排行榜”。尽管编者声称:“这本书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并不是一个怀旧项目。”但事实上,阿城、北岛、陈丹青、陈平原、崔健、甘阳、李陀、栗宪庭、林旭东、刘索拉、田壮壮等11位被访者讲述历史的角度、材料剪裁和实际效果仍有相当浓厚的“怀旧”色彩。“中国人的经济生活这十几年来一直处在令人眩晕的急速变化之中,大家对‘现在’尚且应接不暇,又能有多少精力去认真清理‘过去’?”“我讲这一番‘以史为鉴’的常识大道理,倒不是暗示八十年代已经成了无人理会的孤魂野鬼,恰恰相反,近年每每在饭桌旁、朋友间听到有关那个年代种种人事的即兴回忆,而且永远伴随着生动的细节和风趣的评论。至少在过来人当中,大家并没有忘掉那段历史。”“历史学家不是说过吗,没有被叙述的历史不能算历史。”②被访者是小说、诗歌、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名人”,除崔健、陈平原等外,大多数人还有长期待在欧美或香港,或有“海归”经历。这段话采取的历史回叙视角,包含着文学想象的成分,并尽力凸显自己和被访者在“历史”之中的“当事人”(或见证人)身份,这或许是我们进入问题的一个角度。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文学的“历史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历史化,学科化,新的学科增长点,下一步是实际的操作,期待不要离开文学本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