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脉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正伦,李小燕  
Tag标签:无  

前言

知古城,爱北京    北京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现代化大城市。    说其古老,北京自周初建蓟城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北京自辽开泰元年即公元1012年为陪都,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北京自金建中都迁都燕京,元、明、清、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北京为首都,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很难有几座城市的历史可以与北京的历史相媲美。    说其年轻,自1978年以后,北京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用说外地人进北京城,顿时觉得如入迷宫,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偶然从五环、四环进入三环、二环,看看西单,看看东单,看看东四,看看鼓楼,看看前门,也有一种恍如隔世、犹如梦中、全然不识的感觉。到处高楼林立,马路纵横,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脚步忽忽,全无儿时记忆,哪得旧日风光,全然一派国际大都会的繁华景象。    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她的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的城墙与城门,在建城时她对河流与湖泊的选择开发与利用,她的街巷胡同与道路,她的宫殿、王府、官府,尤其是百姓民居四合院,她的街巷胡同的标志性建筑——牌楼,许多都是古代建筑的珍品乃至世界的孤本,都是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一体。北京古城的一砖一瓦、一门一楼、一街一巷、一城一隍都能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了解,值得我们爱护,值得我们欣赏,值得我们自豪。不了解何来欣赏,不欣赏何来自豪,无自豪何来爱护,不爱护何以上对古人,下对来者?    近年来我们读了一些书籍和文章,见了一些老照片和实物,才渐渐觉得北京的古建民居大有学问、大有讲究。抛开中国长期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不论,在古城北京的众多古代建筑物中,人们能了解到文王八卦之说、阴阳五行之法、周礼营国之内涵、儒家和谐之要旨,同时我们更能见到古代建筑设计师和能工巧匠在建筑方面的辛勤劳作、祈盼好恶和卓越才华,绝非“四旧”二字所能诋毁得了和清除得掉的,这些恰恰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人文北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需要一定的修养,需要了解古建筑的规制与形制、古建筑屋顶的式样与结构、古建筑屋顶的脊兽与嗤吻、古建筑屋顶的瓦件与琉璃、古建筑的油漆与彩绘、古建筑的砖雕与装饰、古建筑的工艺与材质,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伦理观念、美学观念、儒家思想以及专制制度、等级观念等。不对这些东西有所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建筑就无从谈起。专制制度和等级观念与现代社会不符,必须抛弃,而剩余的这些恰恰是中国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是万万不能抛弃的。    北京的古建艺术,是物质文化遗产,有形状、有尺寸、有颜色、有远近、有比例、有位置,因此加上必要的实物照片和示意图,有助于人们对北京的古建筑艺术了解和欣赏。本书以图代述、以文解图、图文互补、一目了然,化繁琐为简易,便于读者阅读。笔者期待本书不仅能使读者从宏观上认识古城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河流与湖泊、街巷与胡同、四合院民居的概况,更能从微观上了解其规制、形状、式样、结构、作用、特点等欣赏的标准与尺度、内涵与品位,使北京古城不仅成为北京人更成为全中国人,乃至所有想了解中国文化和古城北京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向往和记忆。毕竟,古城北京乃至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没有了欣赏者、参观者和维护者,是无法保护和传承下去的。不过,要想了解古城北京的神韵,最佳的方法就是抱着本书身临其境,这样既看热闹,又懂门道,方能感受得到她的博大精深。    古人云,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对古城北京和中国文化更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作者能以知北京爱北京为乐,也希望更多的人以知北京爱北京为乐,则其乐融融也哉。    在此,要向侯仁之教授、罗哲文教授致谢,因为本书引用了他们的个别章节和图片。本书中的示意图均为作者本人所绘,不当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的彩色图片绝大多数为作者本人所拍摄。蒋春霖先生、李晋军先生、朱墨女士也提供了一些图片及文字资料。另外_二些图片,请原作者看到本书后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系,谢谢。    朱正伦    2011年3月

内容概要

朱正伦、李小燕编著的《城脉——图解北京古城古建》是北京一位历史学老教授20多年历史考证和亲自探访的心血结晶,章节间汇集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图片、手绘图。《城脉——图解北京古城古建》从宏观上使读者了解古城北京的城墙城门、城池水道、街巷胡同、四合院民居及牌楼的概况,从微观上使读者了解其规制、形状、结构、作用、优势等欣赏的标准与尺度,内涵与品位。《城脉——图解北京古城古建》以图代述、以文解图、图文互补,用简单的方式让你重新认识北京的古城古建。

作者简介

朱正伦:男,祖籍江苏武进。中共北京朝阳党校教授,北京诗词学会会员,曾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朱元璋政权时的儒生》、《明朝初年的科举制度》、《对孔子“克己复礼”的再认识》、《孔子论证略说》等文章20余篇。
李小燕:女,北京人。北京市日坛中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常务理事,从事图书资料工作32年,近年发表文章2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皇权的象征——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辽代陪都南京城的城墙和城门
 金中都城的城墙和城门
 元大都城的城墙和城门
 明清北京城的修建过程
 明清北京内城外城的城墙城门
第二章 城市的生命——北京城水系与湖泊
 曹魏至北朝时期的戾陵遏和车箱渠
 金中都莲花河水系与湖泊
 元大都通惠河水系与湖泊
 明清北京城的水系与湖泊
第三章 整齐的规划——北京的胡同
 北京城坊市街巷与胡同的称谓
 檀州街是唐幽州城唯一留下的街名
 辽南京析津府的坊与街巷
 金中都大兴府的坊与街巷
 元大都大都路的坊与街巷
 明北京顺天府的坊街巷及胡同
 清京师顺天府坊区街巷及胡同
 民国以来北京城的区街巷与胡同
 当代北京的区街巷及胡同
第四章 鲜明的等级——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布局
 四合院的院门
 四合院院门的装饰
 倒座房
 垂花门——四合院的二门
 四合院的正房与耳房
 四合院的东西厢房与厢耳房
 四合院的后罩房
 四合院的影壁
 四合院砖雕
 四合院的内檐装修
 四合院的外檐装修——彩绘
 四合院院门前老物件
 四合院保护街区
第五章 地标的建筑——北京的牌楼
 北京牌楼的种类
 北京牌楼实例
 附1
 附2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箭楼面阔进深和高度应该与和该城楼的规制相一致。例如内城九座箭楼均为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与内城九座城门楼廊阔或九间或七间,廊进深或五间或三间相一致。唯一例外是正阳门箭楼比正阳门城楼廊阔九间,廊进深五间小了,但却与正阳门城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相一致。,为了显示正阳门箭楼等级略高于其他八座箭楼,所以正阳门箭楼连城台通高38米,而其他八座箭楼高度均在30米左右,最高的一座为德胜门箭楼,不足32米,比正阳门箭楼矮了6米多。外城七座箭楼的规格更低,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到了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建永定门城楼和广安门城楼,提高其规制后,永定门箭楼和广安门箭楼并未作相应的改建,依然保持原来的规制,这就使永定门箭楼、广安门箭楼与永定门城楼、广安门城楼相比矮小了许多。内城九座箭楼的抱厦就是在箭楼背面屋顶下再接上比其略低矮、面阔略窄小的建筑的屋顶,使两个建筑连为一体,而屋顶成为勾连搭的形式。明清北京城十六座箭楼中,外城七座箭楼均无抱厦,故其等级皆低于内城九座有抱厦的箭楼的等级。如正阳门箭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所接的抱厦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于是正阳门箭楼的连抱厦通进深就成了四间,抱厦再开过木方门。

编辑推荐

《城脉:图解北京古城古建》:为正在消失的北京古城古建存档。探寻北京古城发展绵延的文化脉络,触摸北京古建依然跳动的历史脉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内容不错,与作者的《城脉:图解北京坛庙》一并购买的。只不过虽为彩印,但插图实为单色图案,不如黑白印刷成本便宜。
  •   对于了解北京建城和建都史很有帮助
  •   喜欢,了解北京古建筑是一种美得欣赏。
  •   不错的书,了解北京
  •   加深了对北京的了解,
  •   这本书内容严谨,内容很丰富,尤其是作者手绘的地图,尽显作者的用心和耐心,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   书很好,以后考虑推荐给朋友。
  •   插图很棒
  •   挺好,内容不错。
  •   北京是个文化城市,从元建大都开始,就有了大城北京之称。700多年的历史,铸就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但是,很多已经消失了,很多正在消失中。我们探寻北京古城发展的文化脉络,从古城古建入手最直接。该书创作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不仅给了我们翔实可信的文字介绍,还附了大量的照片,以及各种图解。让我们不仅能看到建筑表面,还能了解它的结构工艺。读过此书,可以学习到古建筑的规制与形制、屋顶的式样与结构、油漆与彩绘、装饰与工艺材料,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   严谨,通俗好读,像我这样世居北京的主儿,读来还觉新奇。有好多本城知识我这年近半百的人以前不明了。还捎带了解了一些古建知识。推荐。只是书有点脏。难怪特价。
  •   收获多多,可以详细了解古老的北京城
  •   看了后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对北京也有了近一步了解,但此书的作者好象不是真正的老北京人,所以写的不是那么好,
  •   从未去过北京,但对北京之建筑群痴迷已久,初步翻了一下,此书图文并茂,也许可以有助于我打开新思维
  •   书中讲述了北京的古建文化,包括城墙、城门、胡同,四合院、牌楼等,图文并茂,相对较为详细,不过还有一些遗漏之处,诸如面对拆迁的大风波,到底哪些建筑还存留,既然是让人认识古城文化,那么对它的现状也应该介绍详细点。我在陈丹青的《退步集》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据1949年统计,北京城有名字的胡同有3074条,而近年来以每年600条的速度予以拆毁——02年记。而在作者书中看到:北京约有胡同1320条,居全国第二。不懂这个数据到底是啥时候统计的,毕竟拆迁总在大幅度进行中,胡同的命运一天一个样都很难说。还有一些四合院的介绍中,有些说明了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有些啥都没说,真不知道是还有没有啊。毕竟这年头受刺激大了,梁思成的故居都可以以“50万”的借口拆迁,还有啥不可以拆啊。但是虽然无奈,认识还是有必要的,作者可以列出这些文化命运的递进过程,给大众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作者也提到:深知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情感自在其中。这其中蕴含的是一个单一知识与历史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全方面去了解,不是吗?如果别人对这方面感情的话,可以去看看《梁思成、林徽因讲建筑》,扩展知识面,对古城命运认识更深刻一点。
  •   学了好多知识,都是很细微的,以后逛胡同的时候,就能看门道了。
  •   喜欢看这种书,不是瞎讲故事,而是很严谨的娓娓道来那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