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

出版时间:2011-12-3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葛晓音  页数:4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各类体式发源和成熟的时期。《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由葛晓音所著,从语言、节奏、结构、表现方式等多种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从《诗经》、《楚辞》到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类诗体产生和发展的原理,各类诗歌体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体式的形成与各类诗型的艺术表现感觉和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是一部视角新颖的唐前诗歌体式生成和体调演进的发展史。

作者简介

葛晓音,1946年8月生于上海市。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中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九十年代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主要代表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等近二十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书籍目录


探索诗歌分体研究的新思路(代绪论)
上编诗骚体式的节奏结构和表现原理
论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
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
“毛公独标兴体”析论
试论春秋后期“《诗》亡”说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屈赋比兴的性质及其作用的转化
——兼论“雅”与“骚”的关系
从诗骚辨体看“风雅”和“风骚”的示范意义
——兼论历代诗骚体式研究的思路和得失
中编 七言诗的生成原理及其与各类诗型的关系
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
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
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
——兼论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原因
中古七言体式的转型
——兼论“杂古”归入“七古”类的原因
先唐杂言诗的节奏特征和发展趋向
——兼论六言和杂言的关系
下编 五言诗的产生和创作传统的形成
论早期五言体的生成途径及其对汉诗艺术的影响
论汉魏五言的“古意”
西晋五古的结构特征和表现方式
——兼论“魏制”与“晋造”的同异
从五古结构看“陶体”的特征和成因
鲍照“代”乐府体探析
——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
江淹“杂拟诗”的辨体观念和诗史意义
——兼论两晋南朝五言诗中的“拟古”和“古意”
从江鲍与沈谢看宋齐五言诗的沿革
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
【附录】
诗歌形式研究的古为今用
——论林庚先生关于古诗节奏和新诗格律的理论思考
从诗歌文本中探求创作原理
——论松浦友久教授的中国诗型研究
关于“行”之释义的补正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这本书是葛晓音先生的第三本论文集。 文章大都上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3篇),《文学遗产》(3篇),《北京大学学报》、《中华文史论丛》等期刊上。 诚如赵昌平先生所说:“二十一篇文章构成了先唐诗歌体式生成及体调演进的发展史”。作者撇开外围的研究,纯粹从文本入手,以体式生成的原理作为切入点。从各体诗歌的源头做起,通过对各类诗体生成发展过程的探讨,使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类型和艺术表现的变化得到深入一层的解释。 葛晓音先生的著作,大都是“贴肉式”的研究,从一手资料入手,细读文本,做卡片,然后形成观点,往往成为定论。她不纠缠于解释古人的评论,也不主张运用什么方法,因此,她的研究更接近于“本质”。 有人说,葛晓音先生的论文在引用资料方面只引用原始文献和她本人的成果。这未免有些夸大,但也反映出了她的治学境界和功力。 正文前有赵昌平先生写得序,先生“集意势声象于一体”的研究思路尤其深刻。《李白诗选评》最近又重版了,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   《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虽然与我以前买的《汉唐文学嬗变》有些重复,但是,葛晓音教授的书太好了,还是买下了。
  •   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的经典之作,值得深读。
  •   葛晓音的论文集,里面都是关于汉魏六朝的。很好读。
  •   葛晓音的书我基本都买了。可以说是葛教授的书开启了我对唐代文学研究的兴趣。这本书一如既往展示了葛教授深厚的学识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值得专业研究者参看。
  •   葛晓音先生的大作,那是必须要拜读的。葛先生每一文出,必然对问题做详细的清理和深入的辨析,必然对学术研究有极大的推进,绝对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最顶尖的学者之一。
  •   其实是将之前的论文合集,但也可看出其有一定的系统性。对于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的人来说,可谓是必备之书。其中发明多多。
  •   晓音教授的书值得读
  •   适合做研究。
  •   值得一买,不然缺货就麻烦了,呵呵!
  •   书还是很好,但很多文章都是发表过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