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社区和语言变化研究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付义荣  页数:1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安徽傅村为个案,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与中国许多地方一样,傅村在改革开放后也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如社会流动的更加活跃与自由、生产领域的非农化、生活领域的商品化以及科技条件的改善等等,都影响到了傅村入所用的语言和语言的使用。此外,《言语社区和语言变化研究:基于安徽傅村的社会语言学调查》还对社会语言学界较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如言语社区的界定问题、语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问题、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的关系问题,语言与文化问题等。虽然这只是一项小范围的实证研究,但无论是对于我们了解当代中国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是对于当前的语言学理论研究,都是一次有益而必要的补充。

作者简介

  付义荣(1972-),安徽无为人。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98年获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2005年获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现为集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主要成果发表于《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华文教学与研究》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农村: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特色所在
 第三节 傅村:研究个案的选择
第二章 言语社区理论
 第一节 言语社区: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
 第二节 言语社区:单语的社区
 第三节 傅村的言语社区界定
第三章 方言学与社会语言学
 第一节 被试的选择与语料的收集
 第二节 方言学语料的自然性
 第三节 方言学语料的代表性
 第四节 两类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普通话与汉语方言
 第一节 傅村人在傅村的语言使用
 第二节 傅村农民工在城市的语言使用
 第三节 普通话的普及与汉语方言的萎缩
第五章 语言变异与变化
 第一节 语言变异:进行中的语言变化
 第二节 傅村父亲称谓的变异与变化研究
 第三节 语言变化的机制
第六章 语言与文化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从傅村方言词汇的变化看傅村文化的变迁
第七章 结语:傅村研究给予我们的启发
附录Ⅰ
附录Ⅱ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这种“语言反映文化”的观点在中国内地地区尤其流行,无论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文化语言学,还是其他涉及“语言与文化”的领域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一观点而展开研究的。例如,游汝杰(1993:16-17)在其《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中提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很密切”,“语言是高一层次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现象流传广远和长久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代码”。邢福义(2000:9)在其主编的《文化语言学》中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总结为:“语言是一种制度文化,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苏新春(2006:50)在其《文化语言学教程》中认为,语言与文化之间起码具有这样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形式。戴庆厦(2004:126)在其主编的《社会语言学概论》中说到:“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而文化特征必然会对语言特征及其使用方式造成影响。”张岱年、方克立(2004:107)在他们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则说:“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亦有人认为语言与文化之间没什么关系。如鲍阿斯(Boas1911)早就提出.语言与文化或语言与种族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即便文化不同的人也可以说结构特征非常相似的语言,如匈牙利人、芬兰人和北西伯利亚的萨莫耶德人;即便说结构特征不同的语言也可以共享同样的文化,如德国人和匈牙利人,或泛伊斯兰文化圈的那些人。但与前两类观点相比,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并不多。而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并不打算以傅村为个案来证明这些观点的优劣是非,因为这不是本人所能解决的问题。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言语社区和语言变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基于安徽傅村的言语社区调查。

    还对社会语言学界较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如言语社区的界定问题、语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问题、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的关系问题,语言与文化问题等。

    可与《江村经济》媲美。
  •   非常好的一本书,做社会语言研究的一定要认真读一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