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邦新造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章永乐  页数:21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旧邦新造:1911-1917》是一本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宪政史著作,探讨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军事力量控制权高度分散化、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共和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叙事。《旧邦新造:1911-1917》集中探讨了三大问题:(1)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所构成的“大妥协”,突出其对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并阐发了其作为共和基础的薄弱;(2)1912-1914年在共和旗帜下的政治精英就政体选择进行的博弈和冲突,强调了国家建设的缺陷对于宪政建设的压力以及晚清以来的政治精英分化对政体选择所造成的消极影响;(3)1915-1917年两次不成功的向君主制的回归,重新审视导致共和革命之后的君宪运动成败的因素。本书熔宪法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于一炉,观点新颖,内容丰富。

作者简介

章永乐,常用笔名海裔,浙江乐清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2008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年),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西方法律/政治思想史、中国宪法与行政法。

书籍目录

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代序言)/汪晖导言第一章 多民族王朝国家的共和转型:四国比较第二章 1911-1912年的“大妥协”:过程、意义与局限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一个理论命题的重构第四章 共和的诤友: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第五章 首届国会的解散与总统集权的诞生第六章 渐行渐远的君主立宪制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对第56条的讨论之中,康有为提出了一个更具经验性的观察:“……区区少数议员,下之非举国民意之公,近在京邑,上之易为总统威势所胁,而以任修宪法举总统之大事,其害不可言。”②国会两院议员的代表性已经值得怀疑,而其长居都城的事实,也足以降低其代表性。中国广土众民,各地风俗迥异,应当得到恰当的政治代表。正是考虑到这些经验性的因素,康有为反对以国会两院作为最高立法机关,而要求加入地方各县选出的专门代表,组成国民大议会,方可体现更大的代表性。而本次仿照法国法律,由议会两院进行立宪的方案,在康有为看来本身就具有重大缺陷,有可能在未来导致法国式的政局动荡。在民初的政治辩论中,尚未出现类似美国立宪辩论中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就政治代表所展开的争论。但这一争论对于我们理解民初语境中的政治讨论是有益的。联邦党人采取了高度精英主义的“代表”观念,按照这一观念,代表由选民选出,但不必严格按照选民的意图行事,而是可以实施自己的自由判断。因而,选举代表的选民越多,越有可能产生杰出的人才。联邦党人以此来论证联邦层面的代议政治并不缺乏代表性。而反联邦党人则着重于强调代表和选民之间的相似性——他们不必是杰出的人才,但必须能够充分反映其选民的生活和兴趣。③康有为用的“摄影”比喻,对应的是反联邦党人对于“代表”的理解。他的分析表明,如果从“相似性”去理解政治代表,考虑到民初的选民和代表比例,其结论会令“议会中心论”者沮丧:这一届议会明显缺乏代表性,又如何能心安理得地将自身作为主权机关?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知识界至少有两部相关著作,高全喜的《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和章永乐的《旧邦新造:1911-1917》值得关注。章永乐新著《旧邦新造》力图将国家建设与宪政建设作出关联又区分的分析。——《现代快报》

编辑推荐

《旧邦新造:1911-1917》编辑推荐:著名学者汪晖做长序“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鼎力推荐!思想与学术的力作,以极其宽阔的视野探讨了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是辛亥革命百年学界研究兴趣转向的代表性作品,挑战了很多传统的历史观点,引起了学界的讨论。同样详解《清帝逊位诏书》,与高全喜的得奖图书《立宪时刻》给出了不同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名人推荐

《旧邦新造:1911-1917》(章永乐著)一书,则把南北议、清帝逊位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等一系列事件称为“大妥协”。这两本书都肯定了清帝逊位的积极意义,读来备受启发。——魏英杰(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载《阳光》杂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旧邦新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这是宪政理论前沿的老师介绍的书,拿到手还没有细看,随手翻了下还不错,易读。对这方面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   国内青年学人最新力作,不得不读的学术精品!
  •   书不错,送货也快,书不错,送货也快。
  •   书还没读呢!看起来不错!
  •   好书,值得购买收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