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和友  页数:210  字数:29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系词是人类语言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动词,学术界或称之为空动词。西方语言学界对于英语系词的研究自传统语言学大师叶斯柏森(0.JeSpeen)等人以来,已相当成熟。张和友编著的《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系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期望对系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对现代汉语的“是”字结构进行了详尽论述,从核心义到边缘义,依次讨论了典型、准典型、语义特异型、聚焦型以及语气断定型等五种“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并借鉴当代语言学理论的优秀成果如中心语理论和语法化理论,对表层结构各异的“是”字结构作了归一性解释。
《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还尝试将汉英系词进行比较,了解汉英系词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可以为我们体察汉语语义性特点提供一个窗口。
《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适合从事汉语语法研究以及从事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使用,对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人员,以及从事跟语言相关的学科研究如中文信息处理、认知科学等的研究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和友,1970年5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04年6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为句法学、语言(方言)比较,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语言学论丛》、《语言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书籍目录

0  绪言
O.1 解题
0.1.1 正名与提出问题
O.1.2 本书的研究对象
0.2 逻辑学界、哲学界对系词的研究
0.3 语言学界的系词之争
O.3.1 关于系词的两种观点
O.3.2 系词的性质定位
0.4 汉语学界对“是”字结构的传统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0.5 传统研究的局限性和“是”字结构的线索
0.5.1 传统研究的局限性
0.5.2 从客观到主观:“是”字结构的线索
O.6 研究策略
0.6.1 研究方法问题
O.6.2 原则和思路
O.6.3 全书线索
0.7 全书的结构安排与各章内容概要
O.8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句法语义的同构性与“是”字断定句的类型
1.1 句法语义的同构性问题
1.1.1 语言与经验同构
1.1.2 关于同构的概念
1.1.3 “是”字结构句法语义对应情况
1.2 “是”的逻辑内涵与古今汉语主观断定结构之差异
1.2.1 “是”的逻辑内涵及典型“是”字句
1.2.2 古汉语的主观断定结构:“(者)……(也)……”
1.3 指称化、名物化与准典型“是”字句
1.3.1 指称化与名物化问题
1.3.2 准典型“是”字句的几种类型
1.4 “是”的非典型结构
1.4.1 非典型“是”字结构的类型
1.4.2 非典型“是”字结构句法语义的共同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异型“是”字句的句法、语义
2.1 何谓语义特异的“是”字句?
2.1.1 “语义特异判断句”界说
2.1.2 描述方法的说明
2.2 语义特异“是”字句的形式类和语义特点
2.2.1 隐喻型“是”字句
2.2.2 转喻型“是”字句及其语义特性
2.3 语义特异“是”字句的句法推导与功能解释
2.3.1 语义特异“是”字句的句法推导
2.3.2 一种基于功能的解释
2.4 汉英对语义特异系词句的容纳度差异及其解释
2.4.1 英语中的所谓例外现象
2.4.2 英汉容纳度差异的根源
2.5 语义特异“是”字句研究的应用价值
2.5.1 文本语义识别方面
2.5.2 对外汉语教学如何教授这类“是”字句?
2.6 一种含有比较义的“是”字结构
2.6.1 结构问题
2.6.2 生成问题
第三章 焦点化与“是的”结构句(上)
3.1 聚焦式“是的”句及其结构语义
3.1.1 何谓聚焦式“是的”句?
3.1.2 聚焦句的总体语义特点
3.2 聚焦句的语义特点
3.2.1 两种语义:时体义与内涵义
3.2.2 说话者的断定对象与“是”的辖域
3.3 聚焦句的构造过程
3.4 聚焦句生成过程中的语义句法约束
3.4.1 考察的范围
3.4.2 理论来源与研究思路
3.4.3 聚焦句焦点的唯一性论证
3.4.4 聚焦包装的连续统考察
3.4.5 聚焦包装连续统的语用动因
3.4.6 聚焦包装的句法制约与功能限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点化与“是的”结构句(下)
4.1 分裂句的由来及研究状况
4.1.1 分裂句的提出
4.1.2 汉英分裂句研究状况
4.2 分裂句从哪里来:英语学界的研究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英语学界对分裂句来源问题的探讨及其局限
4.2.3 本章的解决方案
4.3 汉语分裂句的来源
4.3.1 汉语学界有关分裂句来源的几种观点
4.3.2 汉语分裂句的历时发展与共时发生
4.3.3 分裂句为什么选择“是的”结构?
4.3.4 “是的”作为分裂结构的形成机制
4.4 汉英分裂句的异同比较
4.5 相关思考
4.6 分裂句研究的意义
第五章 语气断定型“是”字句
5.1 语气断定型“是”字句的形式类
5.2 “是认”型“是”字结构
5.2.1 是+S
5.2.2 Subj是-P
5.3 断定悬空型“X是”结构
5.3.1 断定悬空型结构界说
5.3.2 “X是”后接NP的情形
5.3.3 “X是”后接VP的情形
5.3.4 “X是”的内部结构及其句法来源
5.3.5 “X是”结构的语法化进程和语义基础
5.4 三种结构中“是”的一致性解释
第六章 “是”字结构的归一性及相关问题
6.1 中心语理论与“是”字句法结构的归一性
6.2 “是”字结构语义的连续性
6.3 “是”字结构语义连续性的原因
6.4 从“是”的演变看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
6.5 方法论之检讨
6.6 本书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出版后记
致谢

章节摘录

  “极端派”系词观的思想显然是从古典逻辑出发得出的论断。同时,这种思想也有其语言学基础。大致是:断定是说话者思维的结果,是说话者的论断、断言;也就是说,断定是说话者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心智活动,因而是可以用客观事实来检验真伪的。而自然语言中,主观断定色彩最强的动词就是典型断定句(判定两名物之等同或类属关系)的系动词。叙述句可以理解为对客观世界的客观报道,主观化的程度不如典型判断句,而逻辑推理要突出的是,所有断定都是主观认定,包括“他正在写字”这样的叙述句。这样,所有的断定,不管所对应的自然语言的句子是否要用系词,在逻辑式上都用上系词。这一主张突显了自然语言中“是”动词的特殊性,它是说话者表示主观判定的泛化动词,而逻辑上就用它作为高于一般动词的断定算子。判断句、描写句、叙事句虽然都是说话者的主观描述,但说明两名物之等同或类属关系的判断句、判断动词、“也”等语气词的主观性明显是最高的,因为两物间之关系完全是由说话者认定的。  “极端派”很早就遭到中外学者的反对,正像Jespersen(1924:131)所指出的那样,很多语言(如日语)从来就没有发展出系词来(参p.5,注释2),在一些存在系词的语言中,没有系词也行。Vendryes(1968)也指出,“动句”与动词etre(是)毫无关系,就是在“名句”里,etre用为系词也是很晚的事情。王力(1961)认为,将“美国侵略古巴”理解成“美国是侵略古巴的国家”是不符合语言实际的,两句话的涵义并不是完全相等的。  “中庸派”系词观认为,句子可以有系词,但并非必得有系词。换句话说,有系词则承认其存在,没有系词不必强加系词。跟“极端派”不同,“中庸派”所依据的是语言本身,只是把系词看作谓词的小类,因为自然语言中的句子并非都有系词出现。  汉语学界关于系词的看法也有正统和极端两派。正统派坚持汉语是有系词的,内部各家的分歧在于对系词“是”的来源问题的认识。但是,对于汉语为什么从无系词发展到有系词,即系词的产生机制问题尚缺乏有力的讨论,下文我们会讨论这一问题。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结构主义与形式语义下的研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