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志

出版时间:2001-04-0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方惠坚,张思敬  页数:1900  
Tag标签:无  

前言

  清华大学即将迎来她的90诞辰。她不仅以地处风景如画的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清华园而闻名于世,而今更以其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而蜚声中外。她现在是一所拥有理、工、文、法、经管、艺术等学科门类的综合大学,并经教育部批准筹办医学院。80多年来,她的十万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涌现出了许多治学大师、科学巨匠、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我国经济、教育、科学、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为我国的民族解放、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她诞生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之后,是由“庚子赔款”中美国退回之款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在“五四”运动后的民族觉醒中,发展成为一所大学。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经受了我国抗日战争的磨难,受尽了颠沛流离和战乱之祸,在西南边陲昆明苦学,然而在“刚毅坚卓”的精神鼓舞下,创造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并终于迎来了抗日的胜利。她接受了解放战争的洗礼,在“第二条战线”上奋斗,被称为国民党统治区中的“小解放区”,以保存完整的校园和师资队伍迎来了解放。在5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她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使学校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全面的提高,成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和最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与科学研究中心之一,成为我国众多学者云集和千百万青少年梦寐向往的地方。  清华大学有优秀的传统和精神。她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提倡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早期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校训和“一二·九”运动之传统;西南联大时期有“民主堡垒”之美称;解放后,她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赢得“红色工程师的摇篮”的称号,培育成“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走出一条“爱国、成才、奉献”的人生道路。今天她更以“拼搏、创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开足马力,以全速向“世界第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她的前途远大,事业辉煌。  80多年来,清华历尽沧桑,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不仅为国家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完成了数以千计的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办学经验,而且她的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百年来的兴衰荣辱,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和近代学术走向独立的过程。因此,总结和研究清华的历史经验教训,就不仅是清华大学本身今后办学的需要,而且也可为我国教育界、史学界、理论界、青年工作者和政治工作者们提供许多重要启迪。不少年来,校内研究清华大学历史与“清华精神”、“清华传统”的工作从未停止过,而随着清华大学成绩的显现,校外乃至海外研究“联大奇迹”、“清华现象”的人士也日益增多。这本《清华大学志》的出版正适应了这种需要,也是对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的献礼。她回顾了清华大学从1911年建校至1993年的历程,忠实地记录了清华大学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前进步伐,为研究者提供一份翔实可靠的宝贵资料,必将受到全体“清华人”和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书在清华大学党委直接领导下,由党委书记方惠坚同志担任校志编辑领导小组组长和主编,原副校长张思敬任副组长和主编,以校史研究室为依托,从1992年开始组织各院系、部、处和各单位的力量查阅档案,访问座谈,多方收集资料,编出素材,再由校史研究室的同志分工按志书体例精心修撰,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再请学校各主管领导和各单位各部门审阅,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主编统稿审定。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众多,工程浩大,在此特向所有关怀和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力支持本书编写工作的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遗憾的是,由于本书所涉及的时代较长,内容较多,资料收集、整理和核实不易,故编写所耗时间较长,因此,所有有关校、系和各单位(包括人物介绍)的事迹都只能记载至1993年底,不能反映学校(及个人)当前的面貌。为了适当弥补这个缺陷,最后增加了《附录:1994年—1999年清华大学发展概况》,补充了这段时期内学校总的发展概貌和主要的资料。特此向所有读者及有关单位和同志表示歉意,相信这个缺陷会在校志的增补修订时得到完满的解决。  最后,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过去的资料不完整等原因,难免有重要遗漏和错误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本着述而不论的原则,力求客观、准确地记述清华大学的历史,以达到“存史、资治、教化”的目的。

书籍目录

上册凡例Ⅴ总述1第一章 领导体制与行政管理17第一节 学校隶属关系17第二节 领导体制18一、解放前18二、解放后24第三节 行政管理机构31一、解放前31二、解放后36第四节 各种常设委员会的设置48一、解放前48二、解放后49第五节 学校规程、条例55一、解放前55二、解放后55第六节 民主管理与监督56一、教职工代表大会56二、监察工作委员会58三、审计室59第二章 院系设置61第一节 院系设置沿革61一、清华学校的系科设置61二、国立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61三、解放后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65第二节 专业设置71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的专业设置71二、50-60年代新技术专业的设置72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专业设置74四、80年代文理经管专业设置与工科专业调整75第三节 重点学科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1一、国家重点学科81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6第四节 教研组89第三章 本科教学94第一节 概述94第二节 学制与学位97一、学制(修业年限)97二、学分制98三、学年制99四、计划学分制99五、学位授予100第三节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101一、培养目标101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04三、课程设置133第四节 教学环节162一、理论教学162二、实验教学164三、课程设计165四、实习与生产劳动166五、公益劳动与军训167六、毕业设计(论文)169第五节 教学基本建设172一、课程建设172二、教材建设176三、教学实践基地建设184四、现代化教学手段186五、校风与学风建设188第六节 因材施教193一、校级优秀生的培养194二、双学士学位制195三、等级技工培训196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197第七节 优秀教学成果198一、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198二、市级优秀教学成果200三、清华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202第八节 教学管理203一、教学管理机构203二、教务通则与学籍管理204三、成绩考核204第九节 教学讨论会207第十节 专科210一、西南联大时期的专修科210二、解放初期的清华大学专修科211三、改革开放后的清华大学专科教育212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214第一节 学生概况214第二节 招生制度和办法218第三节 毕业分配225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227一、概述227二、政治辅导员制度229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31四、形势政策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232五、先进集体与优秀学生234六、教书育人235七、咨询与指导中心237第五节 学生管理239一、1911年-1948年239二、1949年-1976年240三、1977年-1993年240第六节 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242第五章 研究生教育245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的沿革245一、1925年-1952年245二、1952年-1966年246三、1978年-1993年246第二节 学科设置247一、1925年-1952年247二、1952年-1966年249三、1978年-1993年249第三节 招生与培养类型261一、1925年-1952年261二、1952年-1973年263三、1978年-1993年264第四节 培养与课程设置267一、1925年-1952年267二、1952年-1965年269三、1978年-1993年271第五节 毕业论文与学位授予279一、规章制度与基本要求279二、论文答辩281三、学位审批282四、同等学力申请学位284五、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288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292第六节 学籍管理与毕业分配294一、学籍管理294二、毕业分配(就业)299第六章 成人高等教育301第一节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301一、1955年-1976年301二、1980年-1993年302第二节 继续教育304一、概况304二、助教进修班及师资培训309三、短训班和研修班310四、接受访问学者314第七章 科学研究315第一节 概述315第二节 科学研究机构及其管理318第三节 科学研究课题、经费与成果323一、1925年-1948年323二、1949年-1976年328三、1977年-1993年333第四节 科技开发与合作369一、科技开发的行政管理369二、科技开发项目369第五节 学术论文与著作391一、学术论文391二、获奖论文396三、学术著作398第六节 专利400一、专利事务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400二、专利的申报与实施401三、专利获奖及其他403第七节 学术活动与科学讨论会403一、学术委员会404二、学术活动405三、科学讨论会408第八章 校办产业413第一节 校办产业的发展沿革413一、1943年-1945年的清华服务社(西南联合大学时期)413二、1950年-1957年的校办产业414三、1958年-1966年的校办产业414四、1969年-1979年的校办产业415五、1980年以后的校办产业416第二节 校办工厂418一、机械厂418二、设备仪器厂427三、印刷厂430四、电厂432五、其他工厂433第三节 校办公司435一、概况435二、清华紫光集团436三、技术服务公司暨软件中心440四、其他公司及其基本情况441第九章 实验室442第一节 概述442第二节 实验室设置446一、1936年实验室情况446二、1948年实验室情况447三、1952年院系调整后实验室情况447四、1964年实验室情况448五、1979年实验室情况449六、1993年实验室情况449第三节 仪器设备454一、概况454二、世界银行贷款大学发展项目456三、设备效益管理458第四节 实验室工作及成果奖励460一、实验室工作会议460二、实验室工作与技术成果奖励461第五节 实验室管理462一、机构设置462二、实验室与设备的主要管理办法(规章制度)463三、设备管理463四、物资管理464第六节 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开放实验室464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465二、开放研究实验室与高技术实验室简介468第七节 实验研究基地471一、核能技术研究开发基地471二、1-1.5 微米成套工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试验线472三、清华大学国家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工程研究中心473第八节 中心实验室474一、电教中心474二、计算中心475三、分析中心476四、强度与振动中心477五、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CAD中心)477第十章 教师与职工479第一节 概述479第二节 教师487一、教师组成结构487二、教授名录502三、学部委员名录513四、兼任教授名录514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517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20第三节 职工520一、职员520二、工程及实验技术与图书管理人员521三、工人524第四节 教职工管理527一、人事管理机构设置527二、编制与录用527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529四、职员行政职级评定、工人技师评定与工人技术等级考核531五、工资534六、人事管理主要规章542第五节 进修与培训544一、教师进修544二、职员与实验人员岗位培训546三、工人岗位培训547四、职工文化补习548第六节 教职工思想教育549一、马列主义理论学习549二、形势政策教育551三、人文科学选修课557第七节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录558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58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559三、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0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561第八节 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562一、先进集体562二、先进工作者565第九节 离退休人员570一、概述570二、离退休人员管理573三、离退休人员活动576第十一章 图书、档案与出版物579第一节 图书馆、资料室579一、历史沿革与基本情况579二、馆舍与设备582三、馆藏与图书经费582四、机构、人员和管理583五、分类编目和目录体系585六、读者服务587七、外国教材中心588八、网络化建设589九、研究与教学589十、国内外馆际交流与合作590十一、院、系、所图书室(馆)、资料室591第二节 档案馆592一、概述592二、馆内机构、人员和学校的档案工作体制592三、馆舍593四、馆藏593五、规章制度与档案管理594六、档案利用与服务594七、科技开发与档案现代化管理之起步594八、档案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594第三节 出版社595一、概述595二、出版与销售596三、组织机构与人事599第四节 出版物600一、学术刊物600二、其他报刊605第十二章 体育与校园文化609第一节 体育教学与科研609一、概况609二、体育教学机构与管理610三、课程设置611四、体育科研613第二节 学生体育活动614一、体育锻炼614二、体育代表队616三、校内体育竞赛617四、校外竞赛619第三节 体育设施625一、体育馆与体育活动中心625二、西湖游泳池626三、室外运动场地626第四节 艺术教育628一、概况628二、艺术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人员629三、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630第五节 学生课外文艺活动631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632二、学生文艺社团和协会633第六节 教职工的体育与文化活动637一、教职工的体育活动637二、教职工的文艺活动642第七节 校园内的文化景点646一、纪念像646二、纪念亭647三、纪念碑648四、校友纪念物649第十三章 经费650第一节 美国“退款”办学的由来与金额650第二节 解放前经费收支概况651一、1909年-1937年651二、长沙临大、西南联大时期(1937\|08-1946\|07)653三、复员北平时期(1946\|08-1948\|12)655第三节 解放后经费收支概况657一、各项经费收支概况658二、世界银行贷款概况668第四节 财务管理669一、财务管理的原则与体制669二、预算的编制与管理671三、专项财务管理672四、会计核算及管理手段的电算化673第五节 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及任职资格评定673一、机构设置673二、财会人员任职资格评定674第十四章 校园建设与管理675第一节 清华园变迁675第二节 地产675一、校园本部面积675二、校外地产677第三节 校园规划和基建规划的管理678第四节 基本建设680一、概述680二、各时期各个建筑物的面积及用途684三、基础设施696第五节 主要建筑物699一、古建筑699二、学校早期建筑700三、50-60年代主要建筑703四、70-80年代主要建筑704第六节 园林建设707一、校园园林基本情况707二、池塘和校河708三、近春园遗址的改建708四、校园的绿化709第七节 校园治安与安全712一、专职机构712二、群众治保组织713三、治安管理714四、交通管理715五、技术安全管理716六、消防工作716第十五章 总务后勤与医疗卫生718第一节 概述718第二节 总务后勤管理机构719第三节 生活管理721一、食堂管理721二、学生宿舍管理722三、教工住宅管理724四、公共教室的管理与发展728五、供水、供电、供暖728六、辅助设施——茶炉、浴室、电话与招待所734第四节 医疗卫生保健735一、校医院概况735二、公费医疗737三、卫生保健738第五节 计划生育740一、概述740二、机构设置740三、人口状况740四、宣传教育741五、法制建设741第六节 红十字会741一、概况741二、工作简况742第十六章 对外交流与合作744第一节 概述744第二节 出国留学人员745一、1909年-1948年出国留学人员745二、1949年-1977年出国留学人员751三、1978年-1993年出国留学人员751第三节 国际学术交流754一、出国考察访问754二、对外校际交流与合作755三、国际学术会议758第四节 外籍专家761一、解放前清华大学聘请的外籍专家761二、解放后清华大学聘请的外籍专家763三、名誉博士、名誉教授与客座教授767第五节 友好往来770一、外宾来访770二、学校领导率团出访774第六节 外国留学人员776一、概况776二、外国留学生培养计划783三、历年外国研究生人数及指导教师姓名784四、各类短期学习班785第十七章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组织787第一节 组织沿革787一、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前后787二、“四一二”政变至抗日战争爆发(1927\|04-1937\|07)787三、长沙临大与西南联大时期(1937\|11-1946\|07)791四、复员北平至解放初期(1946\|10-1949\|10)795五、建国后(1949\|10-1993\|12)801第二节 历次党代会802一、第一次党代会802二、第二次党代会803三、第三次党代会803四、第四次党代会804五、第五次党代会804六、第六次党代会805七、第七次党代会806八、第八次党代会806九、第九次党代会807第三节 党委组织机构812一、1949年3月-1966年6月812二、1966年6月-1976年10月813三、1976年10月-1993年12月814第四节 党员及党员发展概况817一、1948年12月-1966年6月817二、1966年6月-1976年12月818三、1977年1月-1993年12月818第五节 党员教育822一、整党与党员登记822二、经常性的党员教育824三、评选先进党支部与优秀党员825第六节 党的纪律检查827一、纪检机构沿革827二、纪律处分与平反冤假错案828三、党风党纪教育829第七节 干部培养与管理829一、干部队伍基本情况829二、干部的培养831三、干部的任免833第八节 统战工作835一、对非党知识分子的工作836二、对民主党派的工作838三、侨务及对港、澳、台工作840四、少数民族和宗教工作841第十八章 民主党派和群众组织843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清华大学组织843一、组织沿革843二、重要活动843第二节 九三学社清华大学组织847一、组织沿革851二、重要活动853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清华大学组织855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清华大学组织856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清华大学组织857第六节 中国教育工会清华大学组织858一、历史概况858二、会员代表大会859三、组织机构和组织建设863四、主要活动868第七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清华大学组织873一、组织沿革873二、历次代表大会875三、团的基层建设880四、团的活动885第八节 学生会与研究生会888一、解放前的学生组织(1919-1948)888二、解放后的学生组织(1949-1993)898三、研究生会906第九节 清华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909第十节 清华校友总会910一、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910二、清华同学会总会910三、清华校友总会911下册第十九章 院系概况第一节 建筑学院一、沿革二、教研组与教师三、教学四、科学研究与建筑设计五、建筑物理实验室六、资料室及图书概况第二节 土木工程系一、沿革二、教研组与教师三、教学四、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五、实验室第三节 水利水电工程系一、沿革二、教研组与教师三、教学四、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五、实验室第四节 环境工程系一、沿革二、教研组与教师三、教学四、科学研究五、实验室第五节 机械工程系一、沿革二、教研组与教师三、教学四、科学研究五、实验室第六节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一、沿革……第二十章 附属单位及街道办事处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师生积极参加首都国庆工程和其他规划设计任务。建筑系在提高教学质量、繁荣建筑创作、培养学术骨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本年度聘教师70人,学生总数530人。  1959年,建筑系与土木系联合,正式组建清华大学土木建筑设计院,汪坦为院长。  1960年,建筑系与土木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系(简称土建系)。聘梁思成、陶葆楷两位系主任,党总支书记为刘小石。全系设置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水排水、供热通风、建筑材料与制品5个专业,13个教研室,教师210人,职工224人,学生1675人。建筑学专业仍设6个教研室,聘教师76人,职工74人。暑期招收本科大学生79名,留学生2名,建筑学专业学生总计516人。  1970年,土建系改为建筑工程系,停办建筑学专业。6月,建工系招收建筑工程公司老工人班学员,部分建筑学专业教师参加工民建专业教学工作,赴首都钢铁厂、第二通用机械厂开门办学。1972年开始恢复招收建筑学专业学生,第一批三年制工农兵学员35名,二年制进修班25名为解放军铁道兵战士。  1977年暑期,全国恢复大学统考,建工系只招收了建筑结构及环境工程专业学生。1978年度恢复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78名,学制为五年,另招二年制专科学生20名。同年恢复统一招考录取研究生21名。  1978年,吴良镛任建工系系主任,刘小石当选为建工系分党委书记。是年,恢复清华大学土建综合设计院,汪坦任院长,一室属建工系编制,二室属校基建处编制。1979年,组建《世界建筑》杂志社及编辑部,社长为汪坦,开始发行第一期试刊。1980年,建筑工程系改组,分为建筑系和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两系。吴良镛任建筑系系主任,共聘教师98位。是年,吴良镛当选为第三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0月,《世界建筑》正式出版,为国家一级刊物。  1981年,国家教委第一批批准建筑系设立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点,吴良镛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当年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3名。同时批准建筑系设立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4个专业的硕士点。12月,楼庆西当选建筑系分党委书记。1983年9月,李道增任系主任。是年,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成立,吴良镛任所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华大学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