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艺术设计教程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清华大学  作者:杨建军  页数:29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及使用印染技术的国家。《诗经·七月》云:“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译意:丝帛麻布染得有黑又有黄,朱红色的丝帛麻布最鲜艳,要替公子们做衣裳。由此可以想象,色彩斑斓的丝麻织物,是何等的美艳!染色,指在蚕丝、纱线、织物、羽毛等物上,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其上色的一种工艺技术。早在战国之前,我国染色等织物加工系统已经形成,被称为“石染”的矿物颜料染色和被称为“草木染”的植物染料染色,技术精湛,染制的各种织物奇丽多彩。秦汉以来,染色工艺日趋进步,色系更加多样,“防染法”初见端倪。盛唐一代,染色工艺名为染缬,社会流行甚广,分类更为缜密,最具代表者——夹缬、蜡缬、绞缬。夹缬为镂空型版双面染色,以板夹防染显花。蜡缬是用特制蜡刀把蜡液点绘于布面,以蜡防染显花。绞缬又名撮缬或扎缬染色,元代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说:“缬,撮探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谓之缬……”即它是绑捆、缝扎面料,以挤压防染显花,为后世谓之为“扎染”者。为何谓之扎染?初为民间“扎花”和“染色”两道操作工序的简称,久而久之,“扎染”之名因其简单明了又琅琅上口,遂取代绞缬之名。在我国民间,扎染工艺历史极为久远。有史料记载,早在东晋时期(公元4世纪),已经应用于先民的穿着及日用织品;有出土实物为证,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建元二年(公元344年)的绛地绞缬织物,技法娴熟,已具相当水平。南北朝时期,扎染工艺更趋规范,技术日渐成熟。1957年在新疆于田的屋于来克古城,发现了北朝的红色绞缬绢,在红地上显出一行行规律齐整的白色点状小圈纹,很可能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缬”或“鱼子缬”。隋唐时期,植物染料提取技术提高,染色工艺更为进步,1969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的唐代棕色绞缬绢,连续折叠缝缀,染有色晕效果的菱花形满地纹样,花纹清晰、雅致,为所谓“撮缬”的最早实物。1972年也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的蓝地绞缬朵花罗,做工匀称、精巧,堪称神品。此后,扎缬染色风靡一时。宋仁宗天圣年间,规定兵勇专着缬类服装,禁止民间服用和制造,尤禁撮晕花样。至南宋年间逐渐解禁,扎染工艺得以流传至今,民族特色鲜明。

内容概要

  本教程主要分为扎染艺术概述、扎染艺术的历史与地域性、扎染工艺的材料与工具、扎染工艺流程与制作方法以及扎染艺术的应用等几部分内容。扎染艺术概述,主要对扎染艺术的概念、扎染艺术的历史状况等进行了分析,扎染艺术的历史与地域性,分别对中国扎染艺术的主要产地、民族艺术特征和外国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的扎染艺术进行了评述,扎染工艺的材料与工具,主要对扎染工艺常用的工具、材料以及适用性和特点等进行了介绍,扎染工艺流程与制作方法,主要对扎染工艺的主要制作方法、特点和艺术特征等进行了讲解;扎染艺术的应用,主要对扎染艺术的使用范围、环境、特性及要项等进行了归纳。  本教程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既具有学术意义又具有实用价值,不仅适用于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使书,而且对扎染艺术研究者和爱好者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际操作的指导作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扎染艺术概述1.1 扎染艺术的概念1.2 扎染艺术的起源1.3 扎染的艺术特征作业第2章 扎染艺术的历史与地域性2.1 中国扎染艺术的历史发展概况2.2 中国扎染艺术的地方特色2.2.1 云南的札染艺术2.2.2 四川的扎染艺术2.2.3 湖南的扎染艺术2.2.4 西藏的扎染艺术2.2.5 内蒙古的扎染艺术2.2.6 新疆的扎染艺术2.2.7 其他地区的扎染艺术2.2.8 中国现代的扎染艺术2.3 外国扎染艺术巡礼2.3.1 印度的扎染艺术2.3.2 印度尼西亚的扎染艺术2.3.3 日本的扎染艺术2.3.4 非洲的扎染艺术2.3.5 安第斯的扎染艺术2.3.6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扎染艺术作业第3章 扎染工艺的材料与工具3.1 扎染工艺的材料3.1.1 面料3.1.2 染料3.1.3 常用面料纤维与常用染料的适用性3.1.4 其他材料3.2 扎染工艺的工具3.2.1 绘(印)稿工具3.2.2 扎结工具3.2.3 染色工具3.2.4 拆线工具3.2.5 其他工具作业第4章 扎染工艺流程与制作方法4.1 扎染工艺流程4.1.1 染前处理4.1.2 设计图案4.1.3 制作型版(漏花版)4.1.4 绘刷4.1.5 扎结工序4.1.6 染色4.1.7 水洗4.1.8 拆线4.1.9 晾干4 1.10 染后处理4.2 扎染工艺的扎结方法4.2.1 基本扎结方法4.2.2 综合扎结法4.2.3 扎绘结合法4.2.4 扎结注色(注染)法作业第5章 扎染艺术的应用5.1 服饰艺术应用5.2 室内艺术应用5.3 其他作业第6章 附图6.1 中国扎染艺术作品6.1.1 中国古代扎染艺术6.1.2 中国民间扎染艺术6.1.3 中国现代扎染艺术6.2 外国扎染艺术作品6.2.1 印度扎染艺术6.2.2 印度尼西亚扎染艺术6.2.3 日本扎染艺术6.2.4 非洲扎染艺术6.2.5 安第斯扎染艺术6.2.6 其他国家或地区扎染艺术6.3 扎染艺术设计与实践6.3.1 捆扎作品6 3.2 缝扎作品6.3.3 结扎作品6.3.4 包扎作品6 3.5 夹扎作品6.3.6 综合结扎作品6.3.7 扎绘结合及注染作品6.3 8 发挥、创意尝试作品附录:部分图片来源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与此同时,人工合成的化学染料,以其色彩的多样性和色牢度强以及可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特点,在现代染色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防腐蚀、防静电和废液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不断改进。一般扎染品的制作,除了靛蓝等植物染料外,纳夫妥染料和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等化学染料也是常用的染料。1.纳夫妥染料纳夫妥染料属不溶性偶氮染料,在常温下即可染色,有时还需用冰块降温在低温下染色,因而也称为冰染料。纳夫妥染料适宜染制棉、麻织物,染色过程分为先打底、后显色,因此,染色前需事先配制好打底液和显色液。打底液:AS打底剂加入酒精调成糊状,再加入火碱调成茶褐色,然后用热水冲开呈咖啡色液体。用冷水加入少许火碱液,与打底剂浓度比为0.7%~1%,同时加入少量甲醛,配成打底液待用。显色液:按0.6%~1%比例将VB蓝盐溶解于冷水(以4℃为宜)中,同时加入硫酸铵和食盐,配成显色液待用。染色时,打底液先行打底(1~5分钟),显色液后行显色(5~10分钟),染色完毕用清水洗涤,除去浮色。2.直接染料直接染料色谱齐全、鲜艳,染色程序简便,溶解于水即可配成染液,加温至沸腾,适于煮染棉、麻、丝、毛等天然动、植物纤维,是制作扎染品的常用染料。但因直接染料的色牢度和耐日晒、耐水洗性能较差,常需要进行固色等染后处理。其染色方法是,先将染料(染料与染物重量比:浅色1%左右,中色3%左右,重色5%左右)用开水化开,再按1:20左右的比例用水稀释,加入适量食盐,并加温至60℃左右,然后将充分浸湿、挤净水分的染物浸入染液,一般继续加温至沸腾后改小火,再煮染10~30分钟(染物越大,染色时间越长)。3.酸性染料酸性染料适宜染毛、丝等动物纤维,它又分为强、中、弱等不同酸性,根据面料纤维和薄厚选用不同酸性的染料,一般毛纤维和较厚的面料选用较强的酸性染料,丝纤维和较薄的面料选用较弱的酸性染料。酸性染料色相丰富,色度鲜艳,色牢度较好,是制作丝绸类扎染品的常用染料。其染色方法是,先将染料(染料与染物重量比一般为1%~3%左右)用开水化开,再按1:20左右的比例用水稀释,加入1.5%左右的浓度为30%的醋酸或硫酸氢钠,并加温至50℃左右,然后将充分浸湿、挤净水分的染物浸入染液,一般继续加温至沸腾后改文火,再煮染15~40分钟(染物越大,染色时间越长)。在用直接染料或酸性染料等染色过程中,经常需要加入助染剂,增强染色效果。助染剂:也称促染剂。其目的是加快染色速度,防止染色时形成色斑,促使染物吸收染液中的染料,增强色度。

后记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沙娜教授、田青教授等多位老师、专家、朋友们的热心指导、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首先,谨向诸位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非常感谢内子崔岩,她在本书的资料收集、文字校对、图片编辑、文稿整理,以及扫描、摄影、打字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另外,还要特别感谢为本书提供作品的作者们。本书参考使用的部分图片,限于客观条件,无法及时同作者及相关人员或部门取得联系,在此深表歉意。由于本书的内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本人才疏学浅,编写中无疑会有疏漏和不妥乃至错误之处,敬请各位学者、专家和广大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予以指正。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深致谢忱。

编辑推荐

《扎染艺术设计教程》: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扎染艺术设计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本书不错,技法、工艺、要领、文化、都有。
  •   卓越、方便、迅捷、周到、有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