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金融

出版时间:2013-2-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麟,钱峰  页数:274  字数:18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现实背景,立足于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将研究重点放在移动金融发展的商业模式、客户定位、产品创新和渠道经营等四大方面,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全面创新。本书旨在通过论述这四个主要领域的不断创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

  李麟
  浦发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高级经济师
  北京大学博士
  长期从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及研究工作,对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科技等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主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对新技术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模式选择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近期的研究方向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钱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现就职于浦发银行战略发展部。有着多年金融行业、通信行业跨领域的咨询和研究经验。目前重点关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影响,曾获得2010—2011年度浦发银行优秀研究个人奖。他在移动金融领域有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多篇,曾连续两年承担上海金融学会移动金融研究课题。

书籍目录

第1章 移动金融导论
 1.1 移动金融发展的背景情况
  1.1.1 我国商业银行已具备移动金融发展的条件
  1.1.2 金融业商业模式发生了远大的变化
  1.1.3 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提供手段产生了重大影响
 1.2 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2.1 移动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提升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1.2.2 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核心要素
  1.2.3 移动信息技术促进移动金融新业务的发展
 1.3 移动金融的发展、主要领域及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1.3.1 移动金融的演变和发展
  1.3.2 移动支付
 1.4 国外移动金融的发展情况
  1.4.1 新兴市场的手机银行实践
  1.4.2 发达国家(地区)的移动金融实践
 1.5 移动金融的理论研究情况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外部环境
 2.1 市场环境
  2.1.1 3G用户增长扩大了移动金融的客户基础
  2.1.2 手机银行用户发展势头迅速
 2.2 技术环境
  2.2.1 移动通信网络为移动金融发展提供网络基础
  2.2.2 智能终端成为移动金融业务的载体
  2.2.3 各种手机支付技术不断成熟
 2.3 竞争环境
  2.3.1 移动金融竞争的特点
  2.3.2 手机银行差异化竞争态势逐步形成
  2.3.3 手机支付发展模式多样化
 2.4 监管环境
第3章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商业模式创新
 3.1  移动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基础
  3.1.1 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3.1.2 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3.2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和意义
 3.4 打造可持续的移动金融商业模式
  3.4.1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
  3.4.2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资源能力因素
 3.5 移动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评价
 3.6 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发展移动金融的商业模式实践
  3.6.1 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发展移动金融的形势背景
  3.6.2 浦发银行和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框架
  3.6.3 浦发银行和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的意义
第4章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客户定位创新
 4.1 移动金融客户定位的理论研究基础
  4.1.1 通过交叉销售发展移动金融新业务
  4.1.2 移动金融的客户接受度
  4.1.3 移动金融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塑造
 4.2 客户导向对于移动金融发展的重要意义
  4.2.1 客户需求是推动移动金融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4.2.2 移动金融成为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新战略工具
  4.2.3 培育用户习惯是移动金融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4.3 移动金融的客户细分和需求分析
 4.4 移动金融营销策略
  4.4.1 应用体验营销扩大客户群体
 4.5 移动金融战略客户群体划分
  4.5.1 现有中高端客户
  4.5.2 新一代年轻客户
  4.5.3 农村及偏远地区客户
  4.5.4 企业用户
第5章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产品创新
 5.1 移动金融产品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新产品概念的范畴
  5.1.2 产品创新绩效的衡量
 5.2 我国商业银行移动金融核心产品策略
  5.2.1 发展移动金融新产品
  5.2.2 以移动金融的发展带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发展
  5.2.3 加强信息技术对于移动金融产品创新的支撑作用
 5.3 移动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防范问题
  5.3.1 市场不确定性是移动金融产品创新面临的首要风险
  5.3.2 移动金融产品创新面临的其他风险
 5.4 以手机支付为核心的浦发银行移动金融产品创新
  5.4.1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与运营商合作进行手机支付产品的创新经验
  5.4.2 我国手机支付产品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5.4.3 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的手机支付创新产品实践
第6章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渠道策略创新
 6.1 渠道是我国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发展的关键
  6.1.1 移动金融是一次新的渠道变革
  6.1.2 我国商业银行移动金融渠道的发展现状
 6.2 构建移动金融和传统渠道融合的无缝渠道体系
  6.2.1 以实体网点为基准,虚拟网点为补充,构建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渠道体系
  6.2.2 加快移动金融业务融合和创新,丰富无线渠道的金融产品服务
  6.2.3 以品牌整合为抓手,使移动金融渠道成为电子银行统一品牌的一部分
  6.2.4 以移动金融渠道和实体渠道完美结合推动商业银行品牌塑造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Wu和Hisa(2008),Anckar和D'Incau(2002)以及Dholakia和Dholakia(2004)从理论的角度给出了移动金融、移动市场的概念,并给出了电子金融与移动金融的差异,以及移动市场的关键特性(如:便捷性、个性化、本地性、灵活性、可接人性和实时性等特点)。基于这些特性,其又进一步深入探讨移动业务模型、移动价值链的构建。Scharl、Dickinger和Murphy(2005)研究了使用SMS的关键成功要素。Wang(2007)研究了整合了SMS消息和网站渠道的跨媒体成效,证明了使用移动媒介和网络共同运营的有效性。Nysveen、Pedersen和Thorbjornsen(2005)研究了移动渠道对个性化品牌关系的影响,发现SMS是主要补充渠道。  在对移动金融各种策略的研究基础上,其更细化地深入到具体移动市场应用的设计问题和特点问题。从银行开展移动金融的理论角度出发,DeVos、Haaker和Teerling(2008)给出了利用位置信息提供本地服务的手机银行服务所创造的客户价值。Laran和Lin(2005)研究了使用手机银行的行为意图。Rtten(2008)则侧重从业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个WAP银行的概念模型。Barati和Mohammadi(2009)提出了一个用于改进客户对手机银行接受度的模型,将影响接受度的因素加以考虑,形成一个改进模型。而在移动支付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作为基础的移动技术角度的系统分析,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用户接受情况两个方面。从技术角度出发,Kalliola(2005)从技术角度分析了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要求;Nambiar、Lu和Liang(2004)讨论了移动金融中支付交易的安全技术;McKitterick和Dowling(2003)较为完整地讨论了移动支付技术。  ……

编辑推荐

  作为国内移动金融领域的第一本专著,《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既有理论深度,又结合了国内商业银行的实际,系统地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移动金融的发展策略。  商业模式: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核心问题是能否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而实现的唯一途径是满足客户需求,创造客户价值。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商业模式创新应在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分析基础上,系统地考虑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能力,优化组合,并使之与外部环境相匹配。  客户定位:客户导向是移动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则,商业银行应始终聚焦移动金融客户需求。《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提出,现有中高端客户、新一代年轻客户群体、农村及边远地区客户、企业客户是移动金融四大战略性客户群体。  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应在整个产品体系中考虑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定位,既要发展移动金融新产品,也要做好移动金融新产品与商业银行传统产品体系的协同。商业银行对于市场和客户需求有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因此,在移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市场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最主要的来源。  渠道经营:在最基础的层面上,移动金融是商业银行的新渠道。《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提出,移动金融是商业银行又一次渠道革命,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大拓展了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对银行业态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移动金融渠道作为新兴的银行服务渠道,具有即时性、泛在性等特点,正在成为商业银行渠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移动金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0条)

 
 

  •   观点很新,但是具体策略值得探讨。新领域各项理论还不成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移动金融很可能像网络金融一样成为一个新学科。
  •   互联网支付这个方面,银行不行,还是支付宝!看书上,银行貌似没有什么太好的策略。移动互联网上的支付竞争还是互联网上支付竞争的延伸。
  •   感觉书的内容很新且实际,对于电子银行部门的工作,直接可参考书的内容写各种工作材料
  •   新,很新。我以前就知道银行是干存贷款支付结算,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新业务。。。
  •   还在学习中,以后应聘银行用得着,吹着新东西也带劲…….
  •   唉,我在银行干,看了这本书顿有危机感,电商、运营商、第三方支付都抢银行的生意,危机来临啊
  •   今年手机支付市场要铺开了啊,这个领域值得关注。
  •   很快。两个包同一天到达
  •   书不错,结构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实用!有借鉴意义!
  •   书不错!!!对移动互联时代银行的发展策略描述得较清晰,创新性好。
  •   不错,写论文参考得上,新内容整合整合就能发表啊。
  •   在肯尼亚手机支付还能促进通胀啊,开眼界了!
  •   挺实用的一本书,对想了解移动金融的有一定帮助。
  •   商品不错,包装也还不错,没有破损,印刷挺好的,
  •   创新业务,启发很大。
  •   不错,好好读读,有时间的话,哪怕有一个观点启发了思路 也值得呀,
    不错,好好读读,有时间的话,哪怕有一个观点启发了思路 也值得呀,】
    不错,好好读读,有时间的话,哪怕有一个观点启发了思路 也值得呀,
    不错,好好读读,有时间的话,哪怕有一个观点启发了思路 也值得呀,
    不错,好好读读,有时间的话,哪怕有一个观点启发了思路 也值得呀,
    不错,好好读读,有时间的话,哪怕有一个观点启发了思路 也值得呀,
    不错,好好读读,有时间的话,哪怕有一个观点启发了思路 也值得呀,
    不错,好好读读,有时间的话,哪怕有一个观点启发了思路 也值得呀,
  •   主要以浦发银行为例,从渠道、客户等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实例,对想了解银行发展趋势的人是本不错的书
  •   书的内容不错,值得购买和阅读。
  •   互联网金融的内容比较新,可以学习一下
  •   说好周末收件的送件员工作日就送过来了 感觉体验不是很爽
  •   还没有仔细看,只是大致浏览李一遍,感觉很受启发
  •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方式将给金融领域带来再次革命。希望能通过本书找到一些研究移动金融方面的灵感。
  •   字大行稀,纸张很重。内容的与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   待读,不知道
  •   送货快,内容丰富,纸张不错,希望篇幅再增加些。
  •   学习了,以后开展这方面的业务时参考一下
  •   网络时代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学金融的必须懂!
  •   对移动金融对未来商业银行的战略影响描述的比较全面,技术描述多些,如能对移动金融的商业模式描述清晰厚重些,就更好了!
  •   课题用所以买的,总的来说一般吧。
  •   内容一般,不全面。
  •   题目很好,缺点就是版面行间距太大,为什么不好好印刷呢?
  •   对不上移动金融的标题,充其量是普法浦发银行的手机PPA宣传,有些**的感觉。
  •   移动金融是目前非常热的题材,但书中叙述太直白,甚至有的内容是为了凑字数,有点啰嗦,尤其是叙述国外的移动金融的见解,叙述不清。
  •   非常不好的一本书,里面没有有营养的东西,逻辑含混,观点不清,不同章节里还经常有整段重复的话述,作者是在凑字数吗?
  •   书名和目录不错,内容有点东拼西凑,内容重复地方太多,没有深加功,不象是博士写的东西。翻完一遍即可仍掉。
  •   这是一本介绍移动金融的书,谈不上专业和深度。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银行运营的角度,都只点到为止。
  •   正在拜读,写得一般,有点后悔
  •   完全是拼凑,一点自己的注意也没有,而且都是为了充篇幅而拼凑
  •   打酱油的,滑纸,字大
  •   以浦发经验总结为基础,展开论述。
  •   还没开始看,还是给个好评吧。
  •   一本不错的书,还可以
  •   这本书对于了解我国银行对于移动金融服务的理解有其用处。但是,如果银行业同仁对移动金融的理解真的如同这本书所体现的,那互联网金融业界可就要舒口气了。既然是本基于移动互联网探讨banking服务模式的书,那这本书有很多地方可以做的更好:1、主线可以更清晰。或者以技术发展,或者以历史发展,而不是模棱两可。... 阅读更多
  •   还没来得及看,自称是第一本移动金融的书
  •   帮老板买的书,包装很精美,也很有分量,值!
  •   移动金融是趋势
  •   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
  •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
  •   银行发展的新方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