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闲思录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先达  页数:314  字数:34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闲愁最苦”,这是诗人的情感;“闲思最乐”,这是哲人的品格。哲学需要有“闲”。古人如此,至今依然。人们成天忙于挣银子,忙于买股票、买基金,哲学之神却很难眷顾。我无非分之想,算“有闲阶级”,身闲、心闲;再者,我有思的偏爱。我的专业是哲学,哲学就是“思之学”。思,可以是思辨,也可以是思考。我没有思辨的才能,但我喜欢思考。当然,《闲思录》亦可称为《学思录》。孔圣人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言极有道理。  人是很容易遗忘的,特别是突然冒出来的所谓灵感。我们一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应该尽快地把它们记录下来。我们经历过的事情真正能记住的不多,何况那转瞬即逝的火花似的思想。我平常喜欢乱翻书,也愿“麻烦”大脑,如有所得,随手记下几句。我尽量不放过任何不期而至的思想。  帕斯卡把人称为“会思想的芦苇”,可算是千古名言。人虽然体能不如动物,但人能思。人比上帝伟大,上帝不会思也不会说,一切由神学家和神职人员代思代说。泥塑木雕的菩萨也不会思不会说,它的所思所说是在由人制定任人解说的“签”上。其实一切神说都是人说,包括各种经典在内,都是人之思。  人会思考。各种专业的人都在思考,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思考。人人都会思考,都在思考。但哲学的思考与其他专业不同,它既是一种专业性思考,又是一种非专业性思考。物理学的思考、化学的思考、生物学的思考,总之各种专业性思考都属于专业学者们的思考,而哲学思考具有双重性。它是一门专业,哲学作为专业需要专门研究,自古至今,各个国家的哲学家都是某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创立者,各个大学的哲学系都在讲授哲学,研究哲学。但哲学思考又与所有人的实践和生活不可分。可以说,每个人都在某一时刻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哲学思考。政治家治理国家,军事家指挥战争,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他们的哲学思考就体现在他们以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之中,即使是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也离不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因为实际生活中人的生活态度,人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就包含着对生活意义和生活目的的看法,包含着对人对事的价值评价,只是这种哲学思考处于不稳定的、片断的、自发的状态,它与世俗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并没有被意识到。所以哲学既在天上(具有思辨性和专业性),又在地下(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康德有句名言:我永远不会说出我没有思索的东西。康德是大哲学家,我辈岂能望其项背。但他的这句话对于我们所有哲学工作者都是适用的。既然是搞哲学,就应该采取一种思索探求的态度。  《闲思录》虽名为闲思,但不是闲极无聊时的胡思乱想。我之所思都是一些哲学问题,与生活有关、与社会有关,甚至与我自己有关。哲学应该脚踏实地,因为哲学就在生活之中,可它又不能只停留在生活层面,它要提升,即变为真正的哲学问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毛泽东对文学艺术的要求,我看对哲学同样适用,只是视角不同,提升和再现的方式不同。  我这一生最大的嗜好是“思”。它剥夺了我旅游的时间,外出参加会议的积极性,与朋友欢聚宴饮的兴趣。除了散步,我对时间是很“吝啬”的,我把它留给了对哲学的思考。可惜,什么名堂也没有弄出来,这也难怪。哲学并不是随便就能“思”出来的。它需要人生阅历,需要智慧,需要学识。  章学诚说,历史学家需要史学、史才、史识。哲学何尝不是如此。哲学需要终身努力,需要废寝忘食,需要了断“凡心”,绝缘“红尘”,沉醉于名利者不应该投身哲学。一句话,追求智慧的确是一种痛苦。古代有位哲学家说过,找到一个哲学真理比找到一顶皇冠更有价值。心灵的满足就存在于这种自找的追求智慧的痛苦之中。  “平生不虑桑榆晚,最喜为霞尚满天。”我很喜欢这副联语,它催老人奋进。我当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年龄,但不以为然。老要活出个老劲。老有老的好处,可以少点物欲之苦、情欲之虑,也可以松开功名利禄的枷锁。写自己想过的东西,想自己要写的东西。力求不做“瓶装水”,把别处趸来的水装在自己的瓶子里。当然,这需要有长期的哲学磨炼。我相差太远,但尽力而为吧。

内容概要

《哲学闲思录》是哲学随笔类文章,篇幅不长,但《哲学闲思录》处处体现了作者睿智而深刻的思想。《哲学闲思录》就哲学本身以及与哲学相关的一些敏感而时髦的话题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同时关注人生旅程中的一些重要的议题,作者寓深厚的哲学功底于笔端,以哲学这门智慧之学为指导,就与哲学相关的议题以及人生问题展开讨论,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的指导价值。《哲学闲思录》分几十篇,每一篇篇幅都不长,而每一篇又都是围绕着哲学主题单独展开,独立成篇,短小通俗,吸引读者《哲学闲思录》通俗易懂,内容深刻,具有哲理。适合广大社会读者以及对哲学感兴趣或致力于哲学研究的人阅读。

作者简介

陈先达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0年12月30日生于江西鄱阳,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一、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的“盛宴” 二、走出神圣的哲学殿堂 三、生活之树常青 四、关于回9-s生活世界 五、哲学问题来自现实 六、生活的智慧 七、要懂理论哲学,更要懂生活哲学 八、哲学断想第二篇 九、众妙之门 十、哲学的智慧 十二、哲学的远见卓识 十三、哲学的真理性 十四、哲学的妙用 十五、再谈哲学的妙用 十六、科学的哲学与哲学的科学化 十七、哲学的使命 十八、再谈哲学的使命 十九、哲学的软肋 二十、哲学的吓人和吓人的哲学 二十一、哲学的慰藉和慰藉的哲学 二十二、道存于屎溺之中 二十三、哲学兴趣可以培养 二十四、哲学家是死后才出生的第三篇 二十五、谁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二十六、有预见的马克思 二十七、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二十八、辩证思维的灵活性与确定性 二十九、合理辩证法与神秘辩证法 三十、辩证法的现实性 三十一、辩证法与相对主义 三十二、辩证思维的本质是矛盾思维 三十三、破与立 三十四、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 三十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万能公式 三十六、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科学 三十七、世界观真的那么重要吗 三十八、有名万物之母 三十九、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 ……第四篇

章节摘录

  一、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的“盛宴” 照我看,自古以来没有一门学问像哲学那样,离大众既远且近。  说远,因为哲学与政治、法律相比,是离经济基础最远的社会意识形式;而哲学家们又往往是用纯逻辑的范畴和概念,讨论那些形而上的问题。而且在一些哲学家的逸事中,哲学家都被描绘为衣衫褴褛、行为怪异、语言晦涩的人。他们或者是高人、是圣人,或者是疯人、是狂人。在普通百姓的心中,哲学确实离他们太远。  说近,因为哲学元素其实就存在于人民的实践和生活之中。离开人民的生活和实践,就不可能有哲学,也不需要哲学。马克思关于哲学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他说,哲学是自己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他还形象地说,那种曾用工人的双手建筑起铁路的精神,现在在哲学家头脑中树立起哲学体系。哲学并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  但是,旧哲学确实难懂,普通大众没有时间去抠原著、读经典,特别是对于那些玄而又玄云山雾罩的阐述方式,更是敬而远之。因此,任何伟大的哲学家和伟大的哲学思想,如果只是停留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或者只是在少数同行中流传,那如同珍宝和黄金埋在土里一样。哲学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深入大众思想的深度。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的“盛宴”,而应该是大众都有可能享用的思想营养。  可是,在历史和现实中,像苏格拉底那样把哲学引向街头的哲人极为罕见,相反高居于大众之上,自以为只有哲学家才配讲哲学的人不少。在德国哲学史上,宣传超人的尼采就明确宣称,哲学不是为人民准备的;没有一个伟大的希腊哲学家是人民的领袖;哲学是把高高在上的受教育集团作为他们的公众,因此在哲学基础上建立一种大众文化是不可能的。  当代仍然有不少哲学家与尼采的看法类似,总认为哲学的本性与大众是格格不入的,它是知识集团的独占物。确实,从人类历史来看,哲学家真正走出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从而进入人民生活的极为少见。可这不能成为哲学与人民生活无关的根据。哲学家是一回事,哲学道理是另一回事。  我想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明确,他们的哲学就是面对群众、面对现实的,掌握的人越多越有力量。马克思把哲学看成无产阶级解放的头脑,说无产阶级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当思想的闪光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毛泽东也一向重视哲学大众化的教育。他曾发出过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认识武器的号召。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不只是哲学家们的盛宴,而应该是全民特别是学生们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至今,人们对“大跃进”时全民学哲学仍多有非议。这种形式主义搞运动学哲学的方式确有缺点,不能重复。但哲学普及教育的功效仍然是不能忽视的。全世界只有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开口矛盾,闭口实事求是、办事要从实际出发之类,在街头巷尾时有耳闻。可惜,我们纠正运动式的群众学哲学的缺点,连哲学大众化也当作缺点抛弃了,这并不比洗澡倒掉婴儿好多少。  说实在话,西方哲学史无法普及,中国的老庄哲学或宋明理学也无法普及,也不一定需要普及。除专家专门研究之外,它们之中的精华,可以通过二传手,即研究者通过通俗化的著作,为人们增加哲学知识,提高文化素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理论观点和思维方法,对我们每个人,无论是从事实际工作还是科学研究都是有用的。最近我读了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更坚定了我这种想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为了学者谈玄论道展现自己的思辨才能服务的,而是为了用。“用”并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为了展示和检验理论的真理性。没有用的东西人们是不需要的。当然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要有所成就,有所贡献,必须走正路、走对路。  所谓走正路,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一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李瑞环同志强调,学哲学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用哲学就是要用基本原理。人们可以看到《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从基本原理来说并没有一个专业哲学工作者不知道的东西。可是在李瑞环同志手中,运用得那样卓有成效,能解决实际问题。它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没有过时,关键在于结合实际,在于应用。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理解为摆脱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把重心全部放在提出新的原理、构建新的体系上。这不一定是正路。老实说,至今我没有发现哪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发现了新的事实和材料可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

编辑推荐

  “闲愁最苦”,这是诗人的情感;“闲思最乐”,这是哲人的品格。哲学需要有“闲”。哲学就是“思之学”。思,可以是思辨,也可以是思考。因此本书取名为《哲学闲思录》。书中所收录的哲学思想并不是闲极无聊时的胡思乱想,而是一些与生活有关、与社会有关的哲学问题。但它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层面,而是来自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哲学问题。例如生活的常青树、关于回归生活世界、人为什么要回报社会、理想的人生和人生的理想等文章,都是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亦是感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闲思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