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中国话语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法  页数:422  字数:39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学科点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张军:简要谈谈你近年来的美学人思方式和历程。张法:自1999年以来,因各种因缘,如教学需要,出版社约稿,申请项目需要,等等,我对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西方当代美学、比较美学、中国现代文艺、佛教艺术,都进行了思考,出了专著,而且在不断地进行修订。从现象上呈现为一种跨学科游走,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写某一个领域,往往会被局限在一个领域内,看不见一些由于学科划分而带来的思考盲点,当你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自然会使你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原有的领域,由不断地变换领域而不断地进行着多方向的互看,构成了我近年的主要。工作,《美学导论》、《20世纪西方美学史》、《佛教艺术》、《中国美学史》都出了新版。可以说,我至今还没有从这一团团转的迷宫里走出来,2006年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比较研究》也已完成,还是在这一迷宫之中,正因为身在此中,因此,对这一多视角的互看,更多的是一些感性上的苦乐,但如果非要自己强行归纳出什么“入思方式”来,我想,是否可以这样说,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在自己的现代化历程中,第一次正式地和全方位地汇进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之中,而中国学界在研究视野上还远未正式地立在一个世界性的眼界上。我于1995年去美国,特别是在哈佛大学,深刻地感到了在学术视野上的差距,因此,如何从中国自身的研究和中西比较的双边互看选人到一种全球性的多方互看,是我在“入思”中努力想达到的一个方向。在我近年出版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些对这一方向的努力,相对来说,两本专著《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2005)、《佛教艺术》(2004)和两篇论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使命的转变》、《现代汉语与中国美学史的写作》,把这一方向体现得明确一些。张军:从你说的最后一篇文章《现代汉语与中国美学史的写作》,我想到一种现象。美学自西方传人中国以来,中国美学学者一直致力于以西方学术规范摄取中国美学文献。不是说,这种做学方式必定就是东方主义的,而是我们不得不如此,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有其他的书写中国美学史的方式。这里的问题是,如何站在今天的角度书写古人?这种书写是否必定只是中国人在现代化生存处境中对传统文化的想象性构造?在近百年来的中国美学史书写中,我们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你撰写中国美学史的立意何在?文艺学界的古代文论转型提了好多年,中国古典美学也存在一个转型的问题吗?

内容概要

  本书上中下三篇,选取了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比较美学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力图凸显一种汉语美学的精神。自美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美学学人除了介绍西方美学和其他文化(比如苏俄、印度、日本等)的美学以外,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以什么方式写具有普适性的美学原理;第二,以什么境界写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美学史;第三,以一种什么样的框架去写具有世界胸怀的比较美学。这三方面的探索,可以说,较能够代表汉语美学的特点。

作者简介

  张法,男,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6~1997),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2002~2003),第四届霍英东基金奖获得者(1994),长江学者(2005)。主要著作有:《美学导论》《20世纪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中西美学与文化精

书籍目录

上篇  关学原理话语 从美到美学的学科进路    1.从美到美学    2.美学:西方与非西方的不同表述方式    3.美学:从西方到中国    4.美学在中国现代的演化 审美现象描述    1.美,从何谈起    2.美,基于心理距离    3.美,呈为直觉形象    4.美,表现为内模仿和移情    5.美,表现为主客同构    6.美,通向意义的深度 审美类型体系  1.审美类型的基本理论  2.美:优美、壮美、典雅  3.悲:悲态、悲剧、崇高、荒诞、恐怖  4.喜:怪、丑、滑稽  5.审美分类的意义 形式美  1.形式美的根据:人与对象的同一性  2.形式美规律:基本元素  3.形式美规律:结构原理  4.形式美的内蕴:原型与象征中篇  中国美学话语 中国美学史话语  1.中国美学史的缘起  2.研究的困难与学科的进展  3.中国美学史的更新动力  4.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5.中国美学的话语类型与体系性特征 中国美学:表述方式与意境理论  1.中国型审美对象的结构方式  2.中国美学的两种理论把握方式  3.“境”的发现在中国美学中的意义  4.意境理论的三大要点 刘勰《文心雕龙》:中国式的埋论体系之一  1.《文心雕龙》的体系结构  2.本体论  3.文体论  4.文理论……下篇 比较美学话语

章节摘录

审判现象描述1.美,从何谈起从柏拉图始,西方美学把给出一个有关美的本质的定义看成是解释审美现象追求的前提。但什么是正确的美的定义,两千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难以解决。西方美学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磨难后,悟出了用追求美的本质方式去获得解释审美现象,去展开审美之学是错误的。美的本质的问题属于分析美学认为的形而上学问题。如果哭的本质存在而又可以定义出来,那么,其定义必然是可以而且终将被证伪的;如果美的本质存在而又不可言说,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另外一种寻秀的方式,像老子对于“道”,孔子对于“仁”,禅宗对于“佛境”,海德格尔对于“存在”,明知其不可说而用了一种智慧的方式去说。然而,去“说”不可说,说与所说之物的不相等性,使其“说”必然呈现出一种思辨、智慧、玄学形式。因此,对其“说”,听者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说者从不强求人人皆信。因此,在信奉最高之道不言说的中国古代,两千年来,智者哲人的一句常言就是:“此难与俗人道也。”然而,美作为现代之“学”,一个起码的要求就是:说出来大家都能懂。既然不能从美的本质谈,美从何谈起?从审美现象谈起,从人面对一朵花、一棵松、一幅画、一首诗谈起。也许人们要说,在没有获得美的本质之前,你怎么可以断定这花、松、画、诗是美呢?你怎么能够担保你认为的它们为美和解说它们所以美时没有个人、阶级、时代、民族、文化的偏见和局限而是错的呢?从理论上说,既然美的本质是永恒的,适合于一切时空,那么,它也应该适合于我所处的时空的美,如果它不适合我的时空的美,那么,它就不是美的本质,是我证伪了美的本质。人不可能永恒,只能是具体的人,只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中,而美的本质作为一个抽象,则来源于对所有具体的美的沉思。因此,每一具体的有限美中都包含了美的永恒性和无限性。从现实上看,人面对花、松、画、诗,这些具体的美,之所以要追问美的本质,并不是为了美的本质本身,而是想通过得到美的本质来更深刻地理解具体的美。既然理论史已经表明不可能得到美的本质,我们为什么不重新回到我面对美这一现象本身,通过这一现象重新思考呢?

编辑推荐

《美学的中国话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学的中国话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还没开始看,但是这次送滴书封皮有破损,不开心
  •   导师的作品,很喜欢的。
  •   比较全面,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很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