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文化(第6辑)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编  页数:429  字数:437000  

内容概要

  自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前身为成立于1979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以来,一直将国际化作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成立了专门的外事工作小组,制定了旨在推动国际化的《外事工作条例》。不仅派出三十多名教师、学生赴国外学习,鼓励教师、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集体组织参加在韩国首尔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等,而且大力支持各所、教师延请海外著名专家前来讲学。  近年来,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奥地利、荷兰、瑞士等地的众多著名专家纷来沓至,他们或作精彩的专题演讲,或与师生进行深入座谈;有的被聘请为学院的客座教授,例如罗蒂、安乐哲、杜维明、雷立柏——雷立柏先生事实上已经在我们学院讲授希腊语、拉丁语三年多了;有的在学院进行几个星期的专题讲授,例如马丁、余纪元等先生。这些著名专家的到来,极大开阔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营造出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为了铭记和光大,学院决定从2007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外籍专家讲演集》,精选过去一年中外籍专家的讲稿,进行编译,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价值与文化》特辑的形式出版发行。本辑是2007年外籍专家讲演集,精选了25篇演讲稿。我们将之分为“中西人文精神”、“艺术与伦理”、“逻辑与哲学”、“价值与教育”、“俄苏思潮”、“科学•宗教•社会”六个栏目。希望这些专家的精彩演讲能启迪更多的学人。  在本辑中有一位专家及其演讲稿是例外,因为他不曾于2007年来学院演讲,他就是理查•罗蒂。罗蒂先生2004年曾经在学院做过演讲,并愉快地接受了学院的聘请,成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分析的哲学与叙事的哲学》一文即是当时的演讲整理稿。2007年4月,与罗蒂先生一直保持联系的王成兵教授致信恳求将该文作为《一位真正的美国哲学家》一书的序言。2007年5月5日,王成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中西人文精神 人格认同和人格概念 儒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一种对话 道家的人文精神:从诸子人文思潮及其渊源说起第二篇 艺术与伦理 作为艺术和真理的摄影 活得好与做得好:亚里士多德之幸福的两种含义 艺术,真实性和移用 维系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伦理第三篇 逻辑与哲学 分析的哲学与叙事的哲学 自然逻辑简史 本质和模态 自我认识及其问题第四篇 价值与教育 在传统与改革之间:约翰杜威的教育学的当代意义 附录1 杜威哲学的复兴及其主要原因探讨 价值与教育相遇 皮尔士著作中的价值与符号 论帕菲特的“人格认同”理论第五篇 俄苏思潮 俄苏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是否存在“东方哲学”:简论一个古老的问题“什么是哲学” 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全球学 全球化背景下的哲学和人学第六篇 科学宗教社会 宗教的必然性及其与科学协作的智慧 美国女权主义及其社会、政治和宗教之根 欧洲,身边的镜子?——变化中的世界与中国未来 全球证券市场:想象一个和睦化的社会 科学与宗教:一个西方基督教学者的观点 现代化与世俗化:美国主流新教教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章节摘录

舒梅克尔书中的主题是,有关自我知识的问题使哲学家错误地理解了自我认同以及一般自我本性的问题。自我知识有特征地表达在包含着“我”(“I”)字的句子中。这些问题不得不涉及这种陈述与某种意义上与它们相同的第三人称陈述之间的不对称。例如,有个说“我看见一棵树”的人,在他的视野内一般会发现一棵树,而不会发现正在观看他视野内那棵树的一个人,或至少不是他自己,这个人正观察他所做的报告。可是,另一个人以第三人称报告这同样一段情景,例如,“琼斯看到一棵树”,这个人在看到一棵树的同时必须看到一个人,并且证实那个人就是琼斯。于是,处在第一种情况下的人在想,他必须看到过,或以某种方式意识到,或至少推断出看树者和被看到的树都在场,而且必须认同于这样被认知或推断为适当地归属为“我”(“I”)的人,这很可能被导向作为非物质事物的自我概念,因为客观事物似乎能适合担当这个角色。舒梅克尔在麦克塔伽特(McTaggart)、罗素和其他人那里发现了这类概念。但是,他认为,这些理论都错误地设想:为了有资格说“我理解某个X”,我必须理解比某个x更多的东西。事实上,舒梅克尔说,第一人称经验陈述的显著特征是,它们的存在的真实性值得对它们作断定。把观察者认同于“我”(“me”)的问题并没有出现,因此,可认同的神秘的东西既不需要发现,也没有这种必要。应该具备这种资格的,舒梅克尔在两个方面做了说明。首先,当提出这种陈述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出于必然时,这种第一人称陈述一般是真实的。其次,容易忽略的是,当某些人正在看一棵树时,我们可以教他们说“我看见一棵树”这类语句,在这样做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会向他们提供他们可以用来认同他们自己的标准,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实际上,正如维特根斯坦曾经强调的,这类事实是非常普遍的。

编辑推荐

《价值与文化(第6辑)》:价值与文化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价值与文化(第6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