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尹晓丽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从总体上来看,该论文试图打破历时性的研究框架,而着重以儒家文化的主要理念来对中国电影进行文化考察,由此既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电影创作发展演变之轨迹,又评析了某些文化元素的共时性意义。同时,该论文还能在较宏观的理论视野中融入对具体作品的细读与分析,使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由于论文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论述详尽,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而在论文评阅和答辩时受到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好评。为使论文更加完善,尹晓丽在出版之前又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显示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书籍目录

绪  论上编 儒家传统的道德教化理念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形态 第一章 道德理想主义与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特质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与道德重建的影像诉求    第二节 新中国电影中的道德净化倾向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道德多元主题    第三节  中国电影中的性爱伦理批判与类型电影的道德意识 第二章 入世批判精神与中国电影的忧患救世主题    第一节 儒家人世理念与忧患意识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  忧患人世理念与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精神的百年传承 第三章 儒家载道文艺观与中国电影的政治话语    第一节 儒家艺术教化观念的构成与影响    第二节 教化主题在中国百年电影中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中国电影中儒家载道观念与政治权力话语的共生 ……中编 血缘观念中的家庭偷片与乡土意识中的电影审美倾向下编 儒家传统的负面影响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反思结语论文涉及的中国电影名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一书认为:“《国风》是以罗明佑为代表的‘联华’右翼势力为国民党反动派效劳的最集中的表现,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文化思想在电影方面的典型反映。”从今天的视角来审视《国风》,或许批评的重心不在于影片是否反映了国民党的文化思想,而是表达这种主流意识心态话语的叙事技巧和影像风格是否成熟,为了达到宣传目的,影片生硬地安排人物性格的转变和结局的团圆,破坏了生活的真实,其宣传的实效也就因此大打折扣。除《国风》这类直接反映国民党政治文化主张的影片之外,“联华”这一时期拍摄的被认为“纯粹是封建坟墓里发掘出来的古董”①的《黑心符》《骨肉之恩》等影片也明显是迎合国家政治话语的应制之作。1934年,罗明佑亲自为联华公司编写了两个伦理题材的剧本:《除夕》和《古寺鹊声》。《除夕》讲述一个负债累累的老翁在除夕之夜用卖女还债之款救活了一位想自杀的少年,老翁舍己为人的行为感动了买主,于是买主将老翁之女当晚送回,父女得以重新团聚。《除夕》中老翁的卖女与现实的黑暗之间必定有着深刻的联系,罗明佑完全避开这一点而专注于空洞地表现老翁道德之高尚,不能不说是舍本求末。《古寺鹊声》刻画了一个朝夕生活在纸醉金迷中的富家少爷,受因果报应观念左右,最终削发为僧以赎罪孽的故事。以循环报应的迷信思想为诱因,以削发为僧为途径,罗明佑笔下人物的道德“升华”显然是虚构且不足效法的。上述两个剧本的编写,说明罗明佑此时的创作带有简单的政治功利性和道德教化意识,客观上顺应了国民党当局借电影宣传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以粉饰社会矛盾的需要,也是罗明佑提出的“挽救国片、宣扬国粹、提倡国业、服务国家”的所谓“四国主义”的具体实践。与西方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作比照,中国电影的政治负荷始终挥之不去,这种外在因素有时提升了电影的艺术格局,使得电影艺术拓展出更为辽阔的历史社会空间和众生百态,但更多时候是外来压力使编导以牺牲作品的艺术精神作为政治正确的代价。

编辑推荐

《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学术前沿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非常好值得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