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素养导论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黎荔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黎荔  页数:17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视觉素养导论》对“视觉”的一系列现象、行为、活动进行深度的、全方位的扫描,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分析,为其排列系谱、构建秩序,并探究其内部结构与学理根基,使人们能够清晰地阅读其景观。

书籍目录

第一章视觉素养导论 第一节视觉素养与大众传播 第二节视觉素养与信息认知 第二章视觉感知的行为与理论 第一节视觉感受与知觉的行为 第二节视觉感受与知觉的理论 第三节空间智能之立体感觉 第三章视觉符号分析 第一节色彩研究 第二节平面构成 第三节立体构成 第四节材料肌理 第四章视觉形式規律 第一节对称与均衡 第二节比例与尺度 第三节变化与统一 第四节对比与调和 第五节节奏与韵律 第六节虚实与疏密 第七节其他形式法则 第八节形式规律与人类美学变迁 第五章视觉介质分析 第一节静态视觉图像 第二节动态视觉图像 第六章人类视觉图式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基于灵魂直视的图像本源方式 第二节基于语言符号的图像描述方式 第三节基于视觉要素的图像创意方式 第四节基于技术复制的图像消费方式 第七章视觉能力的学习与提升 第一节西方的视觉教育 第二节当前中国的视觉教育 第三节如何拥有视觉能力 第四节结语 附录:视觉与视觉文化研究推荐阅读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维特鲁威分析了人体的各种比例,认为具有完美比例的人体,其伸开的手臂的长度与人体的高度应该相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丢勒继承了维特鲁威关于人体美的原理,达·芬奇在为数学家帕西欧里(L.Pacioli)的《神奇的比例》(De Divina Proportione)一书所做的插图中,就是运用了维特鲁威的比例关系,用圆与正方形的理想形式去分析人体,确定了包括头、眼、手、脚在内的比例。丢勒酷爱数学,并仔细研究过“比例”问题,他所绘制的人体比例与达·芬奇的几乎一致,腹股沟将人体分为对等的两部分,肚脐落在黄金分割点上。只是面部比例有所不同。达·芬奇绘制的面部比例真实地反映了维特鲁威原理,丢勒绘制的面部比例则有可能是受当时审美偏爱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没有西方严格的数比分析,但有一些关于人体比例的画论和口诀。关于人的面部比例有“三庭五眼”的说法。元代王绛的《写像秘诀·写真古诀》中写道:“写真之法,先观八格,次看三庭,眼横五配,口约三匀。”三庭指把人的面部从发际至印堂、印堂至鼻准、鼻准至下巴划分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标准比例应该是相等的。五配指人头部从正面看约有五个眼睛的宽度。三匀则是指面颊两端之间约有三个口宽。清代的张式在《画谭》中写道:“身之长短,以面为主,立七坐五蹲三。”民间画诀也作“行七坐五盘三半”。此外还有“盘三跪四”、“三拳一肘”(指人的小臂与拳的比是三比一)等说法。 视觉艺术作品中的比例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艺术作品中的夸张与变形突破了物象原有的比例,呈现出常态中不可能呈现的形态。如米开朗基罗在雕刻《大卫55时略微放大了头部和双手的比例,以获得强有力的理想效果;法国画家莫迪里安尼所画的人物中,脸部、颈部以及身体都被刻意拉长了,使得形象更富浪漫色彩,更加抒情动人;唐三彩的马在造型上有意地缩小了马的头部,将颈部拉长,后臀饱满,腿部较细,以塑造丰仪健壮的形体。在民间艺术中更是常常使用夸张的比例,如无锡的大阿福,头与身的比大约达到了1:10。而在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创作中,人物之间也存在大小的差异,这种差异多因人物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定,并不受真实情况或透视关系的制约。例如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在众侍女的簇拥下端坐在步辇车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迎亲使节的场景。画面有意扩大主次人物之间的大小差异,唐太宗显然要比其他人物大许多,以显示其尊贵的身份,而站在最前面的吐蕃使节又要比他身后的两名随从大一些。

编辑推荐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视觉素养导论》适用于全国高校大学生进行视觉素养课程的通识修学,也可以用于普及公民视觉素养培训等领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视觉素养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